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之逻辑关系

2024-07-12谭林莉

关键词:逻辑关系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

谭林莉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并非简单罗列和裁剪拼接,而是以并列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呈现其内在逻辑。五个特色作为系统要素,分别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格局、物质基础、文明特征、生态维度和世界情怀,具有并列性;五个特色在指导思想、领导核心、主体力量和奋斗目标上高度契合,具有统一性;五个特色相互关联、相得益彰,分别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基本前提、物质保障、精神支撑、生态基础和国际条件,具有整体性。辩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相互间的结构机理,对于深刻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蕴和本质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关系;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24)03-0009-08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2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现代化特征和“特殊性”中国特色的集合展现。迄今为止,学界基于多学科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学理阐释和意涵重构,产生了诸多代表性成果,核心议题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1]和内在逻辑[2]、生成逻辑[3]和价值意蕴[4]、独特优势[5]和经验启示[6]等。但是,较少有成果系统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之间的逻辑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色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质和基本底色,各特色之间紧密联结、相生相成,呈现出特定的逻辑性。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之间的内在逻辑,既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之理论需要,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实践必然。

一、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之并列性

并列性关涉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相对独立性。此独立性意指五个特色分别从不同领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本质,由此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范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运筹时代变局的集中体现,也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人口规模巨大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格局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独特的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口格局。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范围的具体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接续,突出强调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主体位置。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全中国十四亿人民共同参与现代化、共同实现自身发展、共同享有现代化成果,人民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和评价者。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内蕴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最终归宿,人主动参与现代化和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全方位提升自身社会关系和综合能力,这

是人口素质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十四亿人的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协调均衡。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呈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遇。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实现全体人民整体性迈进现代化面临巨大挑战。规模大意味着差异性和复杂性递增,但艰难历程愈加凸显其伟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重组全球现代化版图过程中亦为人类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多元选择。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实现,将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进行动态调整,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破解现代化困境提供可行方案。此外,人口规模巨大蕴藏规模优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是展现中国人口优势的深刻性社会变革,还能激发人口潜能,有助于发挥人口红利创造财富、增加消费和资本积累的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熟蜕变汇聚和整合力量。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历程中消除贫困、惠泽人民并实现物质充盈的美好经济状态。中国式现代化崇尚社会财富在全体人民范围内的实质性共享,是探寻全体人民普遍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既反对“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8]1314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发展范式。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非自主活动下的工人劳动演变为异己力量,工人生产与消费成反比,在为富人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为自身生产赤贫,为富人筑建宫殿的同时为自身搭建棚舍[9]53。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唯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必要劳动时间以个人需要为尺度得以实质性缩短,方能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0]787。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美好夙愿的具体承载,无产阶级领导政权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党领导人民追求共同富裕提供时空场域和制度保障,党在现代化道路中深化规律性认识和推进反贫困斗争,遵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落脚点。从毛泽东“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11]130,到邓小平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2]149,到江泽民和胡锦涛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实践,再到习近平强调“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1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向共同富裕宏伟目标踔厉奋进。由此可见,全体人民生活富裕既彰显“富民”之价值引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现实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并非追求少数人的富裕生活,没有共同富裕就无所谓社会主义现代化,便不存在中国式现代化。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既着眼于人民物质生活的高层次提升,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推崇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手抓”是对马克思关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统筹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在新征程的升华再造。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社会联合体”不仅要求生产力高度发达,在物质文明上实现“硕果累累”,而且能够丰富政治和法律等精神生产,促使人在“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10]784。作为物质生产的直接产物,“想象、思维和精神交往”受物质“纠缠”,与人们物质活动紧密交织。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巨大生产力,同时也付出了破坏“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9]402-403的代价,不仅工人精神遭受摧残,法律、政治等精神生产也被漠视,社会交往演化为金钱交易和利害关系,市民情怀被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导。资本主义国家财富殿堂的“金碧辉煌”与精神追求的“穷困潦倒”反映出私有制下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严重脱节的现代性困境,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既重视物质生产又强调精神生活存在本质差异。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实现两者统筹发展。无论是从共同富裕维度要求物质和精神双轨跃进来看,还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强调物质和精神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来看,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践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课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随着经济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调整文化发展战略,秉持精神文明建设之人民属性,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历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驱动和智力支撑。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耦合为价值旨趣,既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对自然疯狂占有和支配的认知框架,也成功规避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发展中国家“水土不服”的现实困境。面对全球气候问题、温室效应等生态危机,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在自然报复下逐渐被摒弃,以绿色转型为核心意识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在西方深化拓展[14],成为西方国家破解环境悖论的理论指引。然而,此理论并不能为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寻发展与环保的良性平衡道路提供有效借鉴,也不能为人口体量庞大的中国提供直接性经验遵循。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耦合下,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发展和环保双重视角,平衡眼前和长远利益、经济和生态效益,确立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生态文明进行持续性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拓展“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创新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反复强调“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持续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然环境,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平等进行物质交换以实现二者和合之美,这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功超越,有助于构建起人类文明的中国逻辑和中国话语,为世界各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贡献可行性方案。总而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态优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立体化图景,是中国式现代化之生态追求。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情怀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也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摒弃“国强必霸”逻辑进路与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从17世纪开始,工业革命推动早期殖民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加之新航路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现实条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产能升级的同时,对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殖民地进行无情掠夺和暴力征服。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家强盛之际便穷兵黩武和肆意扩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骨子里镌刻着民胞物与、协和万邦、以和为贵的文化和伦理基因,强调“以德服人”,践行“化干戈为玉帛”,在进行文明交流过程中积极传播和平发展理念。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才换来国泰民安与和平发展,由此在崇尚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上更为强烈、更为深厚。“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参见《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新型文明观的理性构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指引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有效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展现“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整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那种牺牲他国利益以实现自身发展的现代化,是崇尚对话和结伴的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在国内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另一方面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发展事业贡献智慧,助推实现自身发展和世界进步的“同频共振”。

二、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之统一性

统一性关涉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共通性与契合性,主要指五个特色所内蕴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引等具有内在趋同性,包括指导思想、领导核心、主体力量和奋斗目标等方面。这些要素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相连结,是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涵和本质要求的清晰呈现。

(一)统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不管是全体人民整体迈进现代化并实现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裕,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统合人与自然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本质上都须依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得以形成和衍变。五个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之继承。其中,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生态观的发扬;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和平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核心思想在各领域的提炼与升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同时,以中国化和时代化为依托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建设的观念持续性创新,五个特色亦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以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以五个特色的形式来映射其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卓越之处。另一方面,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实现才有方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不仅承认“运动”“发展”,是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特殊运动规律的世界观,而且助推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15]1003,强调回归实践和重视变革,是以开拓创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实践遵循,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秉持人民至上政治立场,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伟大成就,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和动力。

(二)统一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解读,不仅凸显中国共产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领导地位,而且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肩负践行五个特色的时代重任。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核心?原因首先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品质。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兼备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执政为民的理念宗旨、经纬天下的治理韬略、出类拔萃的领导风格,有益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定型和发展。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信仰基础,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核心立场的基础上形塑五个特色的人民属性,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原本样貌。再次,中国共产党于历史实践中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主体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得以充分彰显,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离共同富裕的目标愈加接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建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领导绩效得到时间和实践确证。最后,中国共产党成为统一领导核心的原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须牢牢把握的首要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总系统的领导核心,因此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子要素而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贯彻落实现代化目标的本质要求,也是要素服从系统安排的客观遵循。

(三)统一主体力量:全体人民

全体人民不仅是整体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而且是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创造主体、享有主体和评价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统一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6]287,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由此推动社会持续向前跃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主体角色。作为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五个特色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谨记和履践人民至上核心理念的具体呈现,也是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优良传统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实质性表达。党推动生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以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现代化建设由人民推动,过程由人民参与,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筑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内在人民属性。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同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至上”的精神实质,同时能够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以系统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

(四)统一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所呈现的最终价值旨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换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形成、发展与定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充分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于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后,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路径和光明大道。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发展、洞悉国际局势作出的正确研判,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性,而且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精简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在内容上覆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使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愈加具体化和细致化。一方面,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一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以强调主体性、富裕性、协调性、自然性和世界性的方式呈现民族复兴的美好图景,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功能,唯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另一方面,五个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引和重要保障,党以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为实践遵循逐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任务纵深发展。同时,紧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五个特色分别从五个维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丰厚的人口红利、更为殷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丰富的精神追求、更为宜居的生态环境、更为和谐的国际环境,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顺利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之整体性

整体性关涉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包容性和依存性,主要指五个特色并不仅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简要概述和具体总结,从其本质和结构而言,五个特色同属一个整体,逻辑自洽并相辅相成,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构建与拓展。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基本前提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在体量上“多”而“全”的集中表现,其强调中国全体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主体和享有主体,重视人民能动性,凸显现代化人口规模和人口体量,由此奠定其在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体系中的“基本前提”地位。首先,唯有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才能发挥中国举国体制和十四亿人口的巨大潜能,形成气势磅礴的社会合力,继续书写经济腾飞的宏伟篇章,推进共同富裕实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才能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才能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贯彻和平发展理念,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次,全体人民整体迈进现代化能够提供充裕劳动力资源。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人口素质提高和人才优势递增,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超大型消费市场和人才储备等优势的叠加推进,能够为物质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基础性战略支撑,促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最后,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性增长的重要引擎,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中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能够突破人口结构以及各要素动态变化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并有效将人口规模巨大的挑战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源,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人口根基,并且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内在联系之维度来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保障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根基,描摹出摆脱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远景构图,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夙愿摆在战略工作突出位置,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财富性”和“人民性”,同时也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其他特色的形成和实现铸造物质基础。“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15]814是“所有人的富裕”在生产领域的重要表现。殷实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对于十四亿人口体量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是必然要求,也能为各类领域实现现代化提供经济支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非全体人民整齐划一的平均式富裕生活,而是内蕴差异性的社会整体进步状态。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和经济效益,人人都能在自由劳动下获取财富,以稳步实现个人财富的增长,从而提高整个社会财富水平,夯实现代化物质保障。在城乡、区域间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的状态下,人民首创精神得以激发、民族共同体精神得以凝聚,这不仅让全社会创造财富的力量充分涌流,而且激发了全体人民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和能量,助推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功成事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坚决意志力和果毅行动力消除了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物质层面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历史性地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为此,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7]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探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中推动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财力的可持续递增,切实为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大国外交提供了物质保障,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的内在联系。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精神支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向共促,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根基,能够在充实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导下物质主义的极度膨胀衍生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信仰倒塌和精神贫瘠导致资本主义文化无法逾越自身困境,人民精神世界被金钱和资本主宰。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的现代化道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不能充盈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全体人民的精神世界,进而阻碍人综合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人就不能成为“现代化的人”,中国式现代化便难以实现。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凝聚社会精神力量,回应人民精神期盼,在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精神生产,实现文化产品的增长,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才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统筹两个文明,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强化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增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深度和思想厚度,以丰富精神文明实现对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精神引领。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9]56的继承发扬,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和实践的有效拓展,其内蕴人与自然的相得益彰,助推人和自然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展,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生态基础。人与自然乃生命、发展和利益的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便是对人类的伤害。只有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代化模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显著功能。人类历史发展确证,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离不开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带来的宜居生态环境,更离不开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可持续的经济与生态资源。盲目开发资源和无节制掠夺自然财富,只会增加现代化建设的生态阻碍。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且能以可持续的经济资源和生态资源为现代化建设助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兼顾社会和生态伦理,彰显出强大生态价值,能够厚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自然根基,助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顺利实现全体人民整体性迈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国际条件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摒弃照搬他国模式而形成的统筹国内国际协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其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的同时,也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际条件。“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17]128是依据“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18]154,契合中国自身利益。依循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资本主义现代化企图将所谓的“自由”“民主”强加于其他国家,不仅无益于该国家进步,而且对世界的整体性发展造成阻碍。旧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感受过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承受过因战争而导致的一穷二白的困窘。中国共产党洞悉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牺牲他国利益换取现代化成果霸王行径之弊端。非和平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不仅给殖民地国家带来痛苦和灾难,其滥用武力和频繁发动战争也加重国内人民负担,不仅难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也不能满足人民现实需要。此外,军事扩张和战争还以对自然不可逆的破坏和肆意掠夺为代价,打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将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同现代化建设道路相结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助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部冲突、经济摩擦、疫情肆虐、能源危机等共同构成国际局势的艰难环境,中国共产党更须践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维系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体系之整体性。

四、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和基于中国现实而提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符合客观实际、顺应发展趋势的正确道路,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能够助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科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五个特色之间也呈现出并列性、统一性、整体性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五个特色相得益彰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使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使然。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特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色,而且要求我们厘清五个特色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化五个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此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建文,吴旋.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唯物主义论析[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3):8-17.

[2] 王冠宇,洪光东.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及价值意蕴[J]. 南京社会科学,2023(5):13-20.

[3] 曹亚斌,刘芳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逻辑、显著优势及时代价值[J]. 学术探索,2023(2):22-30.

[4] 李琳琳,刘凡熙.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及其价值意蕴[J]. 行政论坛,2023,30(3):20-25.

[5] 肖贵清,卢阳.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J]. 思想教育研究,2023(7):3-8.

[6] 徐艳玲,徐林芳.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进、鲜明特征与经验启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3):9-17.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3]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8.

[14] 兰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突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0-16.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8]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Exploration in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AN Linl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re not simply listed and cut and spliced, but are presented in their internal logic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xtaposition, unity and integrity. As 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present the population pattern, material basis,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dimension and world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parallel.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are highly consistent and unified in guiding ideology, leadership, subject and striving goal.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are interrelated and complemented with each other. Each functions as the basic premise, material guarantee, spiritual support, ecological foundation and international guarantee for other elements in th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alectically grasping the structure mechanism of the five featur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of great value for deeply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essen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ogical rel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