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祜鑫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
2024-07-12刘志刚王金銮
刘志刚 王金銮
陈祜鑫(1918—1981),中国血吸虫病研究和防治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北京,1944年结束在湘雅医学院的实习后留校任教;1947年9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进修寄生虫免疫学;1948年12月学成回国,在湘雅医学院寄生虫系从事助教工作。1950年6月,他请缨来到洞庭湖血吸虫病疫区,此后30余年里,历任湖南地方病防治实验所所长、湖南省防治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防治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委员会预防组组长、全国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带领工作人员研究洞庭湖疫区的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并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1981年3月14日,卧病在床的陈祜鑫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用一生证明了自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赤诚忠心。陈祜鑫走过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及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展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更对后辈学子的学术和人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临阵受命,开始血防研究
血吸虫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1905年,湖南常德报告了现代医学确诊的首例血吸虫病病例。此后,湖南益阳、岳阳、长沙等地区陆续发现血吸虫病例。①血吸虫病严重影响了民众生命安全以及农业生产,对当时的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由于旧社会国衰民穷、局势动荡、战乱不断,未能有效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岳王菩萨笑嘻嘻,大肚子病无法医”“大明湖畔鬼唱歌,黄肿气喘大肚多,田园荒芜无人种,悲天叹地莫奈何”,这些在湖区广为流传的俗语正是民众的血泪控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党中央高度重视,指示湘雅医学院派遣医护人员到洞庭湖地区调查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1950年6月,湖南省卫生处在岳阳黄沙湾成立“国立湘雅医学院农村疾病防治实验委员会岳阳县血吸虫病防治实验所”。是年12月,湖南省卫生处、湘雅医学院、湖南省军区卫生部等部门联合成立“湖南省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将原“血吸虫病防治实验所”改为“湖南省地方病防治实验委员会日本血吸虫病实验所”,1951年10月,再次改名为“湖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第一任所长就是陈祜鑫。
陈祜鑫来到岳阳后,被洞庭湖疫区随处可见“大肚子病”病人的景象所震撼。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血吸虫病防治中去。
潜心研究,取得创新成果
20世纪50年代,锑剂是治疗血吸虫病的主要药物,可是锑剂存在毒性,使用起来风险很大。而中药治疗只能缓和症状,并不能根治和预防血吸虫病。因此,陈祜鑫将目光转移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上。洞庭湖地区气候温润,河网密集,芦苇湖草和杨枝遍地丛生,非常适合钉螺生长。血吸虫卵孵化出的毛蚴能迅速钻入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发育成大量尾蚴,再次进入水中,湖区民众经常在洞庭湖地区进行割湖草、捕鱼虾、牧牛、涉水、洗衣等活动,不可避免地接触湖水,就会感染血吸虫病。离开了钉螺,血吸虫的幼虫就不能存活。因此,找到钉螺的孳生和分布规律成了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1.首提钉螺的“两线三带”孳生规律
陈祜鑫发现钉螺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此前还无人进行专门研究。他带领团队长期在洞庭湖周围走访勘察,风雨无阻地穿梭在疫区各个县乡中,终于取得重要成果。
钉螺孳生的生态环境是:要水又怕水,喜陆地还怕干。这和湖水的季节性涨落有密切关系,还和水淹时间的影响有关。陈祜鑫在调查之后发现湖洲钉螺孳生具有“两线三带”的分布规律。1963年,他在岳阳县杨树塘展开血防研究,发现湖汊斜坡上最高和最低两个等高线之间存在钉螺,他把有活螺的最高等高线称为“最高有螺线”、最低等高线称为“最低有螺线”,即“两线”。同时,有螺地带钉螺从上到下呈现出“稀疏、密集、稀疏”的现象,他把它们分为上稀螺带、密螺带和下稀螺带3个结构,也就是“三带”。
除了“两线三带”的分布规律之外,陈祜鑫在实践中还发现钉螺的分布具有单元性、相对高程性和聚集性的特点。根据钉螺分布的单元性和相对高程性的“两性”特点,他提出灭螺“五说”,即单元灭螺说、密螺带灭螺说、人为调节水位灭螺说、抬洲降洲灭螺说和钉螺孳生地主次说,这些理论在洞庭湖的灭螺运动中被广泛运用。②
2.首创与生产相结合的“围垦灭螺”和“不围而垦灭螺”法
在总结出钉螺的孳生环境和分布规律后,陈祜鑫开始通过改变钉螺的生存环境来抑制其生长。
1951年5月,陈祜鑫等在临湘县横河口调查血吸虫病疫情时,首先发现并肯定围垦荒洲能够改变钉螺孳生环境,起到灭螺作用。根据横河口的建闸和垦湖经验,陈祜鑫撰写《从改良水利着手是可以消灭住血吸虫病的》一文,最先在国内提出“围垦灭螺”的方法。③同年7月,他在湘阴县和丰垸调查,进一步印证了“围垦灭螺”的效果。1952年冬到1953年春陈祜鑫完成南洞庭湖整修工程后,在湘阴县杨林寨农场作定期观察,1954年3月有螺面积随着垸内的进一步开发而被彻底消灭。1954年4月到5月、1956年4月、1956年10月3次远期追踪,证明灭螺效果确实能够持久。“围垦灭螺”的经验,经过中共湖南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可之后,在湖南省普遍推广。
“不围而垦灭螺”也被称为“犁耙灭螺”,是指在未曾筑堤的洲滩及湖汊上,于每年10月到11月洪水退去后,用犁、耙等农具开垦有螺荒地,种植小春作物的一项农业措施。陈祜鑫认为,与血吸虫作斗争要尽量结合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生产且效果良好的灭螺方法是首选,而“不围而垦”的重点在于“垦”,在枯水季节的洲滩上开垦,种植小春作物并按时收获,等丰水期水退去后再继续种植,是一项既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灭螺的措施。岳阳县德胜农业社在该社有螺地区放马洲采用“不围而垦”方法并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灭螺:1956年冬开垦110亩有螺荒地,一度牛力犁耙之后,地面钉螺减少了98.3%,活螺减少了99.2%。
1958年,陈祜鑫专门撰写《不围而垦与围垦灭螺法》,详细介绍两种灭螺法的含义、实施过程和灭螺情况。这两种灭螺法因地制宜,将生产与灭螺相结合,非常有效,且适用于湖沼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遏制钉螺孳生起到了很大作用。
3.首先在国内开展血吸虫尾蚴膜反应实验,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断
陈祜鑫关注的重点除了钉螺的孳生规律和灭螺方法外,还有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研究,即血吸虫的尾蚴膜反应实验。20世纪50年代,医院诊断血吸虫病主要是粪检法。粪检法虽常用,但操作起来较为不便,还会出现漏检情况,迫切需要一个准确诊断血吸虫病且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研究,陈祜鑫发现了血吸虫尾蚴膜反应。1951年,他参考国外有关资料进行尾蚴膜反应的研究,首次证明此法在我国血吸虫病患者中的阳性确诊率很高,尤其对早期血吸虫病有诊断价值。④此后,他就尾蚴膜反应作进一步的研究。1957年,他和湖南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的王绍冰等人研究家禽接种尾蚴后出现的阳性尾蚴膜反应。1958年,又和同事们相继发表3篇文章,对日本血吸虫尾蚴膜反应的操作过程、阳性反应和脱膜现象等作了详细介绍。
尾蚴膜反应不仅可以用于人类的临床试验,同时也能检测出家畜是否感染血吸虫,这些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关于血吸虫病的研究,对医院准确诊断血吸虫病起到重要作用。
培养人才,壮大血防力量
1950年实验所刚成立时,湘雅医学院派出的驻所人员只有7人,虽然每年暑假期间有学生前来协助,但这些人对于湖区大面积的实地调研和病人筛查工作来说还远远不够,所以陈祜鑫十分注重给年轻医师和基层工作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有防治干部和灭螺骨干人员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给予更多民众专业指导。建所不到一年,实验所就培养了防治干部13名,他们能开展血吸虫病检验、简单护理病人和诊断常见病症等工作。到1980年,实验所共培训技术干部948名,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总结和科技论文713篇。⑤不仅是在岳阳,陈祜鑫还在湖南省内的汉寿、沅江以及省外的浙江、广西等地举办预防、查病、医师等各种血吸虫病防治业务培训班,壮大了中国的血防力量。
陈祜鑫还培养了大批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研究人才。原湖南医科大学寄生虫病专家易新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教授刘多和曾宪芳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经常带着学生实地寻找试验对象,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1950年暑假,他带着学生走进洞庭湖疫区进行血吸虫病调查,搞地形测绘,察看钉螺情况,走访百姓观察病情。因为实地勘测,需要经常奔走在洞庭湖周边的县区里,住芦棚和鸭棚就成了习以为常的事,但他总是乐此不疲。1979年9月,湖南省在沅江举办血防骨干训练班,刚刚做完化疗的他不顾同事劝阻,赶去授课,几乎是要与自己的病魔赛跑。除教学任务外,他还参与《血吸虫病研究文摘 1950—1958》《血吸虫研究资料汇编 1956》《人体寄生虫学》等研究资料的编写工作。一生写下100多万字的教材和学术论文,发表多部论著,其中《血吸虫病的研究与预防》《不围而垦与围垦灭螺法》《洞庭湖的钉螺与灭螺》等书在国内血吸虫病防治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终前,陈祜鑫将自己珍藏的血防书籍和资料分给教研室的同事和奋战在一线的血防干部,希望一线的血防同志能够把血防工作完成得更好。⑥
交流学术,讲授血防经验
1955年底,毛泽东在视察南方血吸虫病疫区和广泛听取意见后,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随即,南方十二省血吸虫病防治九人领导小组成立,对处于长江两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的省、市、自治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的部署。疫区各省、市、地、县也渐次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血防工作。在防治血吸虫病的过程中,这些省市多次开会分享经验、交流学术。
1957年8月,陈祜鑫参加在上海召开的血吸虫病预防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有苏、皖、闽、桂、滇、川、湘等十一省代表参加,陈祜鑫总结了会议内容,并作为湖南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成员报告了在不同的枯水季节岳阳洲上的钉螺活动距离变化情况(钉螺生态)研究,还汇报了铲草皮、烧火土灰等方法的灭螺效果。1963年3月,陈祜鑫等专家组成的血防参观团到江西余江县参观指导血防工作。同年5月,湘、鄂、赣、皖、粤五省防护、钉螺研究会召开,陈祜鑫作《湖沼地区钉螺生态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并同其他省份代表对提出的研究课题热切讨论,初步确定了1963—1967年的血吸虫病防治计划。1965年3月,他参加湖沼地区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经验会议,并在会上对湖沼疫区分型、钉螺分布特征、钉螺弱点等问题作了详细论述。1969年,陈祜鑫复出,继续奋战在血防事业上。1978年3月,湘、赣、鄂、皖、苏五省江洲湖滩灭螺科研协作会在江苏高邮召开,连同陈祜鑫在内共有70多位血防代表参加,陈祜鑫详细评议了参会论文,并肯定高邮县矮围药浸灭螺法在湖滩地区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同年初秋,刚刚手术恢复的他便马不停蹄地带着助手赶到广西横县,给全国寄生虫病防治进修班讲学,路过桂林和南宁时又为医务界作报告,讲授《寄生虫病免疫学》《寄生虫感染的变态研究》《实验设计》等。
陈祜鑫在参加国内血吸虫病会议的同时,也期盼中国能走上世界舞台,多多进行国际交流,宣传中国的血防成果和经验。1980年11月,他收到第十届热带病和疮疾国际会议的邀请,此时的他刚从北京治病回来,但收到邀请后第一时间就同意赴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会议。此次大会,中国共有12人参加,会议分小组讨论,其中血吸虫病小组是重点。陈祜鑫在会上作《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特点》的学术报告,受到各国同行的高度评价。会后不久,他体内的癌细胞进一步扩散,但他迫切想把此次参会的心得体会传达给后辈学者,便不顾病情在病床上口述了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并希望中国科研人员能够多参加中外的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宣传中国血防的卓越科研成果。
献身血防,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
陈祜鑫终其一生致力于消灭血吸虫病,他常告诫疫区人民不要接触疫水,却很少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在疫区时,为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常常不得不接触疫水,学生刘多曾回忆说:“1972年,我们十几个人和陈教授一起坐船去洞庭湖作现场调查,当时是晚秋,水位下降,船只在沙洲上搁浅。陈教授二话不说,脱去鞋袜,卷起裤腿就走入没膝的水中,帮助船工使船只脱离沙洲,一面却再三嘱咐大家不要下船。”⑦陈祜鑫作为血吸虫病领域的专家,深知血吸虫对人体的危害,可他却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顾被血吸虫感染的风险,常年奔波于疫区,近距离接触血吸虫病,其健康受到了很大损伤。
早在1975年,陈祜鑫就被检查出冠心病,可他忙于疫区血吸虫病情调查、教学、编写教材、参加讲学班和各种会议,对此并未重视。1978年,他在实验室里腹痛难忍,这才在同事的劝说下去了医院,检查出结肠癌,后又查出糖尿病。可他依旧在教研组和病床上奋笔疾书,对湖南省血防骨干水平的提高、教研组内后辈力量的培养、手上科研项目的计划和门下研究生的培养都周详准备和安排,他想要在自己不多的时间里为热爱的血防事业尽最后一份力。病魔虽然折损着他的身体,却从未动摇他对血防工作的决心。
1978年3月,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陈祜鑫因病未能出席,但他在血吸虫病防治科研中的重大成就得到充分肯定,他的“围垦灭螺”和“堵塞湖汊灭螺”等血防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本人也被大会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同年6月,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他又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这些荣誉充分说明了他在我国血防事业中的突出地位。
陈祜鑫与湖区民众更是建立了深厚感情。据他回忆,有一次外出捡拾钉螺,在稠密的芦苇丛中迷失了方向,因为戴着眼镜和帽子,又浑身泥沙,村民把他当成潜逃的“特务”,送到乡政府,后来误会解开,村民们才知道他是为湖区人民防治血吸虫病的大学老师,都真诚地和他交流。1981年3月26日,陈祜鑫去世,湖区民众十分悲痛,为他送来一副挽联:“爱党献国为人民,春蚕丝尽;呕心沥血灭小虫,桃李芬芳。”陈祜鑫的遗愿就是死后将骨灰撒在洞庭湖中,永远陪伴着洞庭湖人民。
陈祜鑫虽然已经离开40余年,但他作为湖南血防工作的拓荒者,其生前进行的各项工作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岳阳创建的湖南地方病防治实验所从当初的7人发展到500余人,研究所也在199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任命为“WHO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合作中心”,与6个国际组织和10多个国家在科研领域有广泛联系。他提出的一系列血防理论和方法对我国血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20年,湖南省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与此同时,我国的血吸虫病患者也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千万人减少到3万人。⑧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以陈祜鑫为代表的血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后辈,我们应当以陈祜鑫为楷模,高扬科学精神与奉献精神,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应有的力量。
注释:
①中共湖南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情况》,1958年第9期,见湖南省档案馆藏(全宗254,目录1,卷宗14):11。
②陈祜鑫、张悟澄:《洞庭湖的钉螺与灭螺》,1978年第9期,见湖南省档案馆藏(全宗254,目录2,卷宗63):177-206。
③陈祜鑫:《从改良水利着手是可以消灭住血吸虫病的》,《中南卫生通报》,1951年第6期。
④陈祜鑫:《日本血吸虫免疫血清与活动尾蚴之沉淀反应》,《中华新医学报》,1951年第2期。
⑤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工作简介(1950-1980)》,湖南省档案馆藏。
⑥陈雅妮:《赤子》,《瞭望:新闻周刊(北京)》,1981年第3期。
⑦刘多:《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怀念陈祜鑫教授》(2006-06-29),http://news.csu.edu.cn/info/1003/71509。
⑧吕山、许静、曹淳力等:《我国血吸虫病防治70年历程与经验》,《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年第5期。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洞庭湖血吸虫病传播与防治的环境史研究”(17YBA425);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2级研究生]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