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本地特色资源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2024-07-11周文华孙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

周文华 孙丽

摘 要:善用本地特色资源,有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我们在运用本地特色资源时,需要遵循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整体思维、关照融入效果三个基本原则。善用本地特色资源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凝聚育人合力、发掘区域特色、“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三个主要环节。

关键词:本地特色资源;问题导向;整体思维

善用本地特色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涌现出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成果。本地特色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通过合理运用本地特色资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1.善用本地特色资源的必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也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既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产物,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当地学生来说是具体可感、丰富生动的实践教材。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与其建立心理的联接,这是深层次理论认同的基础。善用本地特色资源,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都比较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并取得较好成效。就北京来说,历史文化尤其是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就比较充分,如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等,学生们接触了解相对较多。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学生们虽然有所接触,但在系统化挖掘与应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善用本地特色资源的可能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地落地生根形成丰富生动的实践。例如:北京的“接诉即办”、高质量经济发展、蓝天保卫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科技小院”等,都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

部分学校已经在善用本地特色资源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积极探索,使学校小课堂联接社会大课堂,以实践教学为主题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2023年10月,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行走京华大地 感悟思想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主题创作展,就有助于将北京本地的特色实践成果引入课堂、引入教学,成为育人的生动素材,从而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但是,总体上看,在各地的具体教学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地的实践成果挖掘利用还不充分,相关立项和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善用本地特色资源的基本原则

合理运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必须遵循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整体思维、关照融入效果三个基本原则。

1.突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于现实土壤,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凸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一方面,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集中体现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困惑,它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不匹配[1]。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运用本地特色资源,使学生在多重感官的调动中增进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次生动实践,都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本地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要引领学生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

2.注重整体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本地典型案例不是简单的例证,而是要通过案例之间的逻辑关联来凸显理论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突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政治定力。例如:北京曾雾霾频发,人们出门要戴口罩,在家要开空气净化器。经过有效治理,蓝天白云已经成为北京的常态,从北京的大气治理入手,可以延伸到中国的绿色发展以及中国为世界绿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辩证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绿色发展成就卓著,清洁能源的生产与使用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还鼓励并引导发展中国家以更可持续、更绿色的方式发展经济,与德国等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进行绿色领域的合作,为世界绿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既把北京、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又把“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清洁美丽世界联系起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及内在的逻辑关联。

有的高校已经在挖掘和运用本地资源,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区域资源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地师生可能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但对其他区域的情况可能就了解得非常有限,这既不利于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打开学生视野,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全局视野的时代新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入脑入心。通过有效的体制机制建设,搭建不同区域间共建共享的资源协同平台,突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和场域限制,突破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限制,实现区域资源的系统集成和整合利用,可以避免“信息孤岛”与“资源孤岛”的现象,发挥区域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真正落实“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扩大学生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助力新思想入脑入心。

3.关照融入效果。当前,部分高校对于运用本地特色资源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抑或是没有找到本地特色资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契合点,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无法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导致学生从中获益十分有限。因此,在运用本地特色资源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必须关照二者的融合效果,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重活动而轻引领,造成教学过程中的脱节现象。

善用本地特色资源的基本路径

1.凝聚育人合力。本地特色资源的种类往往是十分多样的,占有这些资源的也并非单一主体,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善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凝聚各方育人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本地特色资源的育人效果。党政机关、高校、社会团体在本地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协同起来发挥作用,促进本地特色资源育人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党政机关作为本地特色资源的开发者和保护者,应有意识地发掘本地特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搭建一定的平台为学校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发挥育人实效提供有利的条件;社会团体可以为党政机关和学校对本地特色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些其他支持,而学校则是本地特色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应该在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探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路径。

2.发掘区域特色。充分挖掘区域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2]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每一区域的资源情况又各有不同。与思政课其他内容相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结合得更为紧密,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挖掘与运用。例如:浙江余村与“两山论”、铁腕反腐与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治理、能源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科技小院与乡村振兴等都是来自于当今社会现实的、可被普遍使用的优秀案例。对大部分师生来说,这些经典案例可能离自身还有点远。在经典案例基础上,各地可以进一步结合区域特色,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以身边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进入新时代,我国各地都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并涌现出丰富的成功案例。例如: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等,很多区域都有丰富生动的案例可资挖掘与应用。这种身边人、身边事具有较强的感召力与说服力,有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入脑入心。

3.“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我们除了挖掘区域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探索区域资源的校内外联动,扩大教学场域。一方面,邀请典型案例的亲历者进校园、进课堂,分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故事;另一方面,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实践基地、走进广阔的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3],在亲身的体会、感受和思考中理解、认同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例如:北京工业大学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推出了“大国首都”特色思政课:一方面,邀请校外一线从业者把他们的实践经历带到校园课堂,打开学生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进工业遗址公园、老北京胡同和市政机关等社会大课堂,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之处。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K202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润枝,高超.坚持问题导向 上好思政课[N].中国青年报,2024-04-07(3).

[2]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EB/OL]. (2021-03-07)[2024-05-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07/content_5591130.htm.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讲话[EB/OL]. (2022-04-25)[2024-05-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083364061299776&wfr=spider&for=pc.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学习活动设计
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用“数学”理解古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