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解读
2024-07-11课题组
摘 要:西柏坡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孕育了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为基本内涵的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是我们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不懈前进的政治品格,实事求是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精髓,一心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建党精神;政治品格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4)02-0037-06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西柏坡,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筹备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伟大革命实践孕育了西柏坡精神。2022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明确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这一内涵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性,又突出了西柏坡时期伟大革命实践的历史特点,为我们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提供了指南。
一、谦虚谨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
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西柏坡时期的突出的特征是从胜利走向全面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是开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变,中国共产党即将走向全面执政的关键时期。面对巨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以极度的清醒和坚定,做到谦虚谨慎,体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思想的成熟。
(一)谦虚谨慎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深刻总结的结果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中总结了我党历史曾出现过四次大的骄傲,给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他指出:“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七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第二次是在一九三○年。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第三次是在一九三一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在一九三八年。抗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又使得受这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影响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1]在总结了几次因骄傲而失败的教训后,告诫全党要从历史中汲取深刻教训,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要引为鉴戒。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在七大开幕式上明确向全党提出每位党员干部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947年6月,朱德在冀中军区干部会议上,就晋察冀军区的作风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现在我们老干部中,有一些戈尔洛夫,认为自己有二十多年的革命历史,打开了很多地方,发展了党和军队,就摆老资格,骄傲自满。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者是学一辈子也不会够的,做到老就得学到老。”[2]18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把夺取全国胜利比喻为万里长征的一小步,并强调这一小步不值得骄傲。对于在战略决战中取得的巨大的胜利,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可以说谦虚谨慎成为贯穿整个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风貌,成为西柏坡精神的最显著特征。
(二)谦虚谨慎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时局深刻自省的体现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个别地方出现了地方主义、游击主义、山头主义等思想,将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一个“独立国”[3]1332。对此,中共中央极为谨慎地规范着党内的运行机制,反对思想上的躁动和行动上的冒进。
从1948年初开始,中共中央接连不断向全党各级组织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党各级组织中建立请示报告制度,要求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明确了哪些决定权属于中央,哪些事项必须事前请示中央,并得到中央批准后才能付诸实行,哪些事项必须事后报告中央备审。同时要求各地党报党刊必须无条件地不打折扣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并且对于个人也明确要求,不允许造成个人高出于党及党的中央的现象产生。九月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重点解决保证党委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问题,并指出:“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2]459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指导各级党委如何开展工作,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讲话中把“力戒骄傲”作为各级党委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以此“制止歌功颂德现象”[3]1443。
(三)谦虚谨慎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深刻把握的高度自觉
西柏坡时期,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异常清醒,着眼于胜利之后的各项事业,适时地提出要培养既懂打仗、又懂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综合型干部,以使我们党经得起执政的考验。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取得政权后,要“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3]1428这是共产党人进城取得全国政权后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检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党“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3]1481为提高党的理论水平,毛泽东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了12本必读书目,并为全党敲响警钟,立下了“六条规矩”: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目的就是告诫我们全党,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迎接这个胜利,永远不脱离群众。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接近胜利的时刻,越是要继续弘扬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虚心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本领,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充满乐观与自信,进而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艰苦奋斗——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
不懈前进的政治品格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余年历史,是一部始终秉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创业史。西柏坡时期我们党面临的革命形势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也有所改观,但这一时期的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内化为接续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动自觉。可以说艰苦奋斗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作为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艰苦奋斗实质标志着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中国共产党达到了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政治自觉。
(一)艰苦奋斗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继承弘扬的优良传统
1939年,毛泽东结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阐释了发扬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并且要求全党全军要继承发扬,革命不止,奋斗不止,最终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有效应对时局的变化,中共中央适时提出要在东北建立根据地。毛泽东指出,建立东北根据地是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一件非常艰苦任务,各级领导要明白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斗争过程,才有可能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赢得支持,才能站住脚。我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3]1181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公开撕毁《双十协定》,纠集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内战爆发。面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毛泽东发表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文,深刻分析对比了国共双方的作风并指出,我们是艰苦奋斗,军民兼顾,而蒋介石统治区是贪污腐化,民不聊生,形成鲜明对比。[3]11881947年6月,朱德总司令刚到西柏坡就向全军发出了号召,要求恢复红军时期英勇作战、艰苦奋斗的传统。[2]12-17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正是继承了主力红军英勇作战、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传统,进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
(二)艰苦奋斗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精神气质的体现
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奋斗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的精神气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等方面的都存在着巨大差距,为了鼓舞士气,激发斗志,1946年8月,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人民总有一天会取得胜利。1947年刘邓大军抓住有利时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启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新篇章。同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向全党全军明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指导人民解放军要敢于用军事斗争的形式将国民党反动政权彻底推翻,实现全国解放。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这时,人民解放军的数量由127万增长到28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4]面对新的军事形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从战略全局高度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相继发起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在这激烈的战略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也是战略决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战略决战取得了胜利,更值得思考的是未来中国革命该如何发展。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我们将不怕任何困难团结一致地去实现这些任务。”[5]正是因为这种不怕任何困难、坚持斗争到底的革命奋斗精神,凝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前行的力量。
(三)艰苦奋斗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政治品格
西柏坡时期接续奋斗、不懈奋斗更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更大困难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时所具备的政治品格。
随着解放战争中一个又一个大城市被人民解放军攻克,中国共产党即将完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迎来了建设城市、治理城市的新考验。为破解因胜利可能带来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产生懈怠情绪,党从各个方面制定规矩和政策,确保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石家庄解放后,规定“不准私人拿取一点东西,不准制新衣,大吃大喝,必须保持纯洁与艰苦的作风。”[2]202 如果出现上述类似情况,要坚决处理。主要目的就是让每一名进入城市的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避免贪污腐化、挥霍浪费等不良风气的滋生。在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之时,毛泽东预判到未来中国革命工作将会更艰苦、更困难,向党内同志们强调要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领导人民战胜困难的珍贵经验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艰苦奋斗仍然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和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6]艰苦奋斗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进行伟大斗争的内在需求,惟有接续艰苦奋斗,咬定目标,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出新贡献。
三、实事求是——西柏坡时期指导中国革命
胜利进程的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要义。西柏坡时期新的历史方位需要共产党人必须担负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历史使命。一是如何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二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新国家;三是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迎接执政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完成这三大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实施正确的战略策略,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并成功实现了工作重点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走上全面执政的历史新征程。
(一)在军事战略上,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制定和调整战略策略,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在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中始终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适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并成功领导了革命的发展,最终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变为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大解放区。毛泽东从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决定;194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从敌我力量消长变化的实际出发,适时发起三大战役,取得决定中国命运的决定性胜利;三大战役胜利即将取得胜利时,中共中央洞悉了国民党假“和平”阴谋,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4月21日,毛泽东起草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号召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与完整”[3]1451。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大陆的崩溃。
(二)在建国方略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实际,探索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国体。1948年9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九月会议上,毛泽东突出地强调了新中国政权性质的人民性,即人民当家作主。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
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上就新中国的政体做出了说明。他指出,我们的政权的制度要采用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决不搞三权鼎立的模式。“我们就用人民代表会议”[7]这样的政体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实现形式。
(三)在经济建设上,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结合当时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经济状况,初步形成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建设方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的构成比重:具有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毛泽东认为,“这是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3]1430 关于新中国经济成分,毛泽东概括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共同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毛泽东指出,只有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经济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问题。这一系列经济方针要求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对待经济建设中的问题,用极大的努力学会不懂的东西,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各种矛盾关系,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前进,为建设新世界提供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8]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有许多像“娄山关”和“腊子口”那样的难关需要我们去一个一个攻克,还有许多像“雪山”和“草地”那样的困难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去征服。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实事求是制定策略、科学攻关,提升化解各种危机的能力,提升现代化国家治理的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一心为民——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继承和发展了延安时期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带领人民基本完成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描绘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构建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一心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使命担当,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一心为民集中体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坚守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政治追求。1945年七大确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指南。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进行各项决策,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最高政治追求,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
为满足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解决土地改革政策的不彻底性,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发动农民支援战争,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并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在让农民获得土地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还高度重视文化教育,让人民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各解放区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识字班、扫盲班、民校、夜校等,各大城市开办工人政治大学或政治学校,中学和职业学校附设工人班,大的工厂企业附设职工学校,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及建国后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基础。小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仅东北解放区,1947年有中学105所,到1948年发展到145所,学生达61 898人”。[9]
(二)一心为民集中体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政理论和建政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摆脱剥削和压迫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民放在政权建设的重要位置,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长期奋斗和不懈探索。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首次明确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想,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实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擘画新中国蓝图过程中,人民被放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在政权建设理论探索和实践中,党中央突出了人民在政权中的地位。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构成基础,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种阶级成分。
为将政权建设的理论构想付诸实践,中共中央进行了实验。华北人民政府的建立就是一次政权建设的重要实践。大会制定的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工、农、兵、学、商、妇女、开明绅士等各阶层的代表,彰显了政权建设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正是由于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才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一心为民集中体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西柏坡时期,人民的理论内涵和阶级基础更为广泛,中国共产党团结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发展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对“五一口号”积极响应,从1948年秋开始,党中央组织1 000多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北上解放区,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任务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明确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
随着大城市的不断解放,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城市工作依靠谁、团结谁、联合谁、争取谁的问题。毛泽东在报告中向全党明确提出,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地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作出的重要政治决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0]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新的征程上,人民依然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后盾、抵御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坚持一心为民,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努力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课题负责人:康彦新,课题组成员:史进平、刘亚杰、崔霞、南洋、王彦红、郭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48.
[2]中央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档案(第一卷)[M].北京:中央档案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311
[5]中央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档案(第二卷)[M].北京:中央档案出版社,2012:80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6.
[7]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6.
[8]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9]王玉平.西柏坡与新中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47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2.
责任编辑:彭 青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Xibaipo Spirit
Research Group
(Research Department, Xibaipo Memorial Hall, Shijiazhuang Hebei 050411, China)
Abstract:The Xibaipo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iritual genealog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hich has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as its source. During the Liberation War,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pract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Xibaipo established the "Xibaipo Spirit which ha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odest, prudent, and hard-working,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wholehearted devotion to the people". Modesty and prudenc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maturity, hard work is the Party's political character for relentless advancement,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s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that guid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o victory, and dedication to the people is the Party's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Key words:Xibaipo spirit;party building spirit;political character
收稿日期:2024-01-05
基金项目:石家庄市西柏坡精神研究课题(SJZXBPKT-202411)
作者简介:康彦新(1971-),男,河北平山人,西柏坡纪念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