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历史传承:脉络与动力
2020-12-10袁则文徐光寿
袁则文 徐光寿
[摘 要]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孕育与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蕴藏了党的红色基因和血脉之基,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代代守护传承,不断丰富了建党精神从革命建政到执政兴国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建党精神;历史传承;脉络;动力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孕育的伟大革命精神,百年来,被一代代共产党人守护传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巨大历史实践,既反映了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呼唤着建党精神与时代相结合。
一、建党精神不断丰富的历史内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探寻与开辟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与胜利的过程中,努力传承和发扬建党精神。革命时期尤其是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曾极为艰难,不仅经常面临强大敌人的“围剿”,而且长期面对经济封锁。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斗志,敢于战斗、勇于牺牲,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攻坚克难,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总结国共两党成败时指出,“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多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①这一时期形成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丰富了党的革命精神宝库。
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努力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推进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传承与弘扬建党精神。一方面,为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努力求真探索、开拓创新。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②。这对于刚取得长期革命战争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崭新课题。因此,新中国初期,我们主要是模仿、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合理的。但中苏国情毕竟不同,照搬苏联经验很难行得通。党中央迅速意识到这一点,强调要立足国情,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积极探寻中国工业化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以苏为鉴,坚持独立自主,根据本国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应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与国民经济体系。为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担当奉献、进取图强、艰苦奋斗。面对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和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与颠覆等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构想,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艰苦奋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展开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新的精神在这一时期形成,推动了建党精神的时代化发展。
3.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积极传承与弘扬建党精神。一方面,为推动“文革”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求真探索、开拓创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思和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革命胆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求真探索、守正创新,重新树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党中央努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党的组织肌体,增强党处理问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多次开展集中教育,传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本色,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孕育形成了小岗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新精神,继续推动建党精神的时代化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中国梦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中,建党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一方面,新时代以来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目标来源于建党精神,“中国梦”的内涵及其目标就是建党精神所昭示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其治党治国治军的巨大力度也是这一初心与使命实现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梦实现进程,中国共产党努力传承与弘扬建党精神,从中汲取精神指引与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感,立足中国实际,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不懈奋斗,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时代孕育形成了诸如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精神,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二、建党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执政实践中孕育与形成的,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密切相关,立基于实践、来源于实践。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的百年奋斗进程中,经历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党在其所走过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在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丰富精神形态,从而“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精神集群,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形态的时代内容,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③。
經历了革命、建设与改革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革命时期,建党精神成为党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迈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指引,建设时期成为党探索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改革开放时期成为党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成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④党的角色已经从革命党转向了执政党,党的历史任务已经从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革命建国转向了建设与发展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治国兴国。相应地,建党精神从革命建政精神转向了执政兴国精神。这种逻辑演变既实现了红色基因与革命血脉的传承与弘扬,又实现了精神形态的历史转型与时代发展,始终成为共产党人前进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永葆政治本色与年轻活力的红色基因。
三、建党精神历史传承的动力
建党精神历史传承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党的革命与执政需要
建党精神形成后的历史传承在革命与执政实践的推进需要下进行。革命与执政是党承担民族救亡历史使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两个前后相继、目的相同的历史实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⑤。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承与总结。建党精神作为党的革命精神源头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⑥,是党的巨大精神财富,始终是引领、激励与支撑共产党人不断推动革命和执政实践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⑦因而,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近代中国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仅关乎中国道路选择,更关乎广大人民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不仅需要治国理政的技巧与本领,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激励与支撑。建党精神作为党的革命精神之源,凝结着党的初心使命与理想信念,蕴藏着党的红色基因和血脉之基,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巨大价值。一方面,建党精神中所内含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为国为民初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政治品格,始终是激发共产党人克服精神懈怠、战胜各种诱惑、努力创新创造、应对困难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建党精神所蕴藏的红色基因与理想信念始终是引领共产党人前行的行动指南,不断驱动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3.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任务需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应该而且必须担负起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建党精神不仅昭示了党的初心与使命与理想信念,规划了党的宏伟目标与行动蓝图,成为引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奋进前行、实现民族复兴的指路明灯与行动指南;而且体现了党的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的政治品格,成为鼓舞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闯关夺隘,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4.党的建设与发展需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的主心骨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没有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建设与改革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打铁必须自身硬。“建
党精神是以初心与使命为核心,构成党的建设动力之源”。⑨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自身的蓬勃生机和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和发展都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胜利的法宝。
基金项目:上海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百年传承研究(B)”,编号: 2019ZJD003
注释:
①④何孟飞:《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精神源动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8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③陈水林:《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党史文苑》2012年第3期。
⑤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7、48页。
⑥潘俊霖:《从“红船精神”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人民论坛》2018第10期。
⑧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⑨《第四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2020年8月16日,http://www.cssn.cn/zx/bwyc/202008/t20200816_5170154.shtml.
(袁则文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徐光寿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