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路径探析与启示
2024-07-11熊冰雪
熊冰雪
摘 要: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来源于学校格局大、布局广,通过设置海外学院(NOC)和毕业生未来预备中心(CFG)等部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横向开拓创新创业平台赋能,纵向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性助力学生创业就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前景不明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我国高校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主体意识,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打出具有中国特色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组合拳”。
关键词: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发展背景和主要路径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国大)自建校以来,培育了多位国家元首、科研专家和商业领袖。在2024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位列全球第八名,连续六年在亚洲排名第一。被“QS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授予“全球十大最强就业能力毕业生”。“新加坡年度毕业生联合调查”代表新加坡教育部(MOE)每年对新加坡各所大学进行一次大规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针对2020届毕业生的调查是在毕业生完成期末考试后六个月左右时进行,国大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3.9%,其中,来自牙科、数据科学和分析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实现了100%的就业率,来自艺术与社会科学、商业、计算机、设计与环境、工程、护理、理学院以及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2023年,国大入学本科生约3.3万人,研究生约1.8万人。其本科生以本国学生为主,在本国就业率为90.5%;研究生中近80%是海外学生,学校鼓励留学生们回到本国或到新加坡以外的国家寻找工作。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否“契合”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1]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国大提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交叉学科和跨院系的通识课程。在助力学生创业就业方面,通过横向、纵向两种路径有机结合,校内多部门高效沟通与合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1.横向开拓创新创业平台赋能
国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被鼓励创业。学校通过开放创业项目,搭建四大平台,为学生作为初创企业家到实现企业成功落地铺垫道路:一是体验式学习,由新加坡企业创新成就者发展项目(iLEAD)以及国大海外学院(NOC)主责国大生在全球各地的创业及学术中心修读特定课程,边上课边实习,在全球进行浸濡式体验;二是创业支援,国大为初创企业家提供必要支援,通过建立国大企业机构孵化器、导师制度、种子基金、建立人脉网络、投资者配对及其他支持服务,同时也开办创业培训班与实习计划,协助创业者打好基础;三是与业界合作,国大的研发成果通过与业界合作实现研究产品快速商品化;四是创新创业模式与思维研究,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成长,国大有意识地针对重大创业课题与案例进行及时研究,开展亚太地区创新产品与知识产权研究,并实时对公司发展中各方面问题调查研究。
2.纵向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如果说国大的创业平台为学生打开成为创业者的大门,那么国大毕业生未来预备中心(CFG)是伴随学生前往职业生涯的导游,通过系统开展就业相关培训及职业咨询服务,开发校外用人单位的行业关系与维护,为学生提供关键的就业技能,包括获得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从学生入学起,CFG设置了一系列就业相关课程,搭建实践平台,使学生成长为充满活力且目标明确的待就业人员、成长为与市场需求契合的招聘对象。学生毕业后,CFG也会跟进了解其就业情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主要举措
1.启航与引航: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NOC)
第一,学院定位与发展情况。NOC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和创业体验,帮助学生开启自己的创业旅程。NOC选派学生进入海外国家,主要实现三方面的培养:一是在所在地的大学学习创业相关课程;二是在当地小型企业中实习,在规定时间内轮岗,使学生在创新型初创企业中积累经验,获得扮演企业家的角色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与著名的企业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和其他商业成功者互动。
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由国大前校长施俊芳教授发起,国大与斯坦福大学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允许学生在斯坦福大学附属的科技初创企业实习。因此,第一所海外学院在硅谷成立。2002年,第一批14名NOC学生抵达硅谷。自在硅谷开设的第一所国大海外学院取得成功后,NOC相继在全世界建立了20多个全球创业点,这些城市都拥有较好的创业市场和名牌大学供学生选修。随着新加坡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2008年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NEC)推出了培养本地创新企业成就者的发展(iLEAD)计划,为国大学生提供在当地创业公司实习的机会。2010年,iLEAD项目被纳入NOC办公室,于2015年更名为NOC新加坡办事处。在此期间,NOC在印度、北京、以色列和纽约开枝散叶。2016年,NOC在慕尼黑和洛桑成立,该计划以具有深层次技术理论的研究生为对象。2018年,NOC扩展到多伦多和东南亚。东南亚计划是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实习项目,旨在向学生介绍东南亚的经济形势,并让他们接触到农业技术、社会企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初创企业。2019年,NOC深圳校区成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个被称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创业城市。
第二,学习计划。被选中参加NOC计划的学生将在学校选定的初创企业实习,并在所在地的知名大学选课并最终拿到结业证书。学习计划由实习课程、创业课程和弹性课程三部分组成。学生报名NOC的项目并被录取后,根据NOC提供的讲解和从参加过相同项目的朋辈处获得经验,所有入选NOC的学生在从国外返回后,必须在国大度过至少一个常规学期。
学生参加NOC课程可以在一个学期内获得与非NOC学生相同数量的学分。NOC课程有三种:12个月(2个常规学期,最多授予40个学分);6个月(1个常规学期,最多授予22个~26个学分);3个月(最多授予8个学分)。
以本科生在新加坡境内的实习课程为例,学生可以在新加坡一家高增长和创新型初创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通过以创业为重点的模块学习创业知识,获得指导和资源;通过工作,与企业家、校友和投资者建立联系;与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合作,在创业主题住宅N-House的1个学期内测试创新想法。
研究生短期项目,以慕尼黑为例,总共持续6个月。候选人在前往NOC慕尼黑时应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至少2年(4个学期)的学习,并且实习为学生所在学院必修部分。通过NOC慕尼黑课程,学生将获得最多22个学分。6个月内,学生将在科技公司全职实习,同时选修慕尼黑工业大学(TUM)非全日制课程以及大学内部的活动,有机会参加慕尼黑技术和商业界组织的聚会和会议。主办企业将进行中期和期末实习评估,实习生需要提交两份实习报告。
针对博士生的短期项目,以名古屋为例。NOC名古屋是一个为期6个月的课程,专为国大博士生量身定制。名古屋作为日本中部的制造业中心,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革。通过此项目,旨在向学生介绍日本的企业创新,并让他们接触该地区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
第三,NOC在中国。NOC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城市都设置了学院。NOC希望学生通过中国的项目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商业生态系统,并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培养能够与中国合作的未来企业家。学生在当地的大学学习期间,同时在相关公司进行全职实习,包括来自风险投资、金融、咨询和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
第四,海外保障。NOC提供顾问教授和导师负责监督学生完成实习和报告,学生不会因参与该计划而产生额外费用。在计划期间,学生继续向国大支付定期学费,而课程费用由NOC承担,学生用个人津贴支付正常生活费用。
2.扶持与放飞:国大毕业生未来预备中心(CFG)
第一,开设系统实用性就业课程。一是开设系统的实用性课程,主题包含培养合作意识、培育弹性思维、提升人际交往、加深对行业和角色的认识、财务知识等,还有针对女性发展的指导。二是破题落在细节中,设置实习准备、简历制作,培养面试和社交技能等就业相关方面的培训。三是通过研讨会和课程中的嘉宾演讲,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和行业见解。
第二,维护外部单位的关系。一是通过带领学生参访企业,在展示企业文化与创新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项目,也邀请国内外企业来校参观和演讲,向学生推广企业品牌。二是建立人才招聘渠道,探索新兴市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分享行业发展和招聘趋势。
第三,提供咨询服务。新冠肺炎疫情之后,CFG提供了校外单位与各院系学生互动的多种路径。通过承办国大职业节,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应聘。CFG跟进服务,与学生们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志向,在现场面对面指导学生投递简历。
第四,打造就业平台并跟踪就业情况。一是建立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才通(NUS Talent Connect),即一个开放给新加坡国立大学在读学生及校友的就业和实习平台。企业账户无需付费,可以发布工作和实习岗位,筛选简历并联络合格的应聘者。二是建立新加坡国立大学实习项目配对平台(NUS IAAS),其作为双向配对平台,企业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聘请学生参与短期项目,浏览学生简历,与学生对接并提供工作机会。
对我国高校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启示与建议
新加坡能够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战略要塞,其成功核心在于人才。通过调研国大助力学生创业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国大自觉探索把创业就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相关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培养造就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人才引领驱动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使人才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着力探索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的实现路径。我国高校应多管齐下,以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为目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黯淡,国内也面临着经济下滑的内部风险。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2024届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创新高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双重影响下,将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组合出拳”,压实党委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毕业生四方责任。对于高校来说,应自觉强化主体意识,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创业及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通过上接天线、中拓联络、筑强根源三方面系统性做好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
1.上接天线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2]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央财政拟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其中,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创业。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并实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把政策学好用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做好对未来就业形势长期性、趋势性的研判,出台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消除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2.中拓联络
第一,广泛汇聚力量,建立沟通机制。学习国内外高校优秀经验,积极走出去,与相关单位增强了解互信。主责单位与各院系齐抓共管,拓展“创业示范营”“就业朋友圈”,扩大人才培养输送平台与渠道,构建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
第二,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创业就业大平台。一是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积极与社会资本形成合力,推动知识创新、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通过校地合作、校企联动,搭建广泛的就业合作平台,设置多类工作岗位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与需求焦点,体验职场生活,提升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三,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对教学培养过程的反馈机制。主责单位应定期开展用人单位调研,促进教学科研与行业、企业、应用密切结合。
3.筑强根源
第一,要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各高校是做好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主体。一是要压实领导责任,学校党政班子要把创业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题,定期研究推进。组织开展系统性调研并制定工作方案。二是要压实各级责任,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加强部门间工作协同,调动全校力量形成全员促创业保就业工作合力。
第二,要加强生涯教育,做实做细创业就业指导。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198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高校必须着眼长远,加强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模式研究,提高教师相关能力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实就业工作机构和力量。将创业就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设置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精准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第三,要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我国高校就业工作不仅具有专业性、市场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即服务于党的人才战略,向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重点领域、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和地方,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主动投身艰苦地区、重点领域等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史秋衡,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48-60,188.
[2] 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EB/OL].(2017-07-21)[2024-04-12].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17734.htm.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综合办)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