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内在理路和鲜明特征
2023-12-10齐卫平郑天骄
齐卫平 郑天骄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将这一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贯通地而不是割裂地加以理解和把握。从形成逻辑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要求,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从内在理路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包含结构、过程、功能、使命的完整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点、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要求、承担时代使命,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展开,彰显了守正创新的发展特征、人民至上的人本特征、系统科学的辩证特征、自信自立的引领特征以及胸怀天下的开放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武器。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0;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6-0001-12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个具有厚重分量的重大概念,意义深远。习近平文化思想擘画了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蓝图,其中蕴含的创新观点和推动文化工作发展的先进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厚植精神力量、指明前进方向、确立行动纲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等主题,聚焦“第二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七个着力”等理论要义,持续加强相关研究和阐释。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1]]。有研究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概括为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建设经验等“凝练升华而成的科学的、实践的、开放的思想文化体系”[[2]],包括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文化“两创”理念、文化国际传播、文化使命等内涵[[3]]。学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意义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4]]。有研究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全球文明倡议”四个方面作出概括[[5]]。有研究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的“标识性概念”[[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将这一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贯通地而不是割裂地加以理解和把握。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从形成逻辑、内在理路和理论特征三个维度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在逻辑、发展逻辑与行动逻辑。这是做好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的重要前提。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7]]这个重要观点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使强大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匹配。精神是由文化铸造的,文化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一个民族提供精神支撑。正因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深化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理论逻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8]]。党的二十大突出强调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党的理论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贯彻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求,回应了党的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9]]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包含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党的文化理论的创新和思想观点的突破,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深入发展谱写的文化篇。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落地,不是采取“拿来主义”就可以做到的。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要求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具体实践,并从实践中得到新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党也积累了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化发展经验,为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奠定了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10]]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性、体系化的思想理论,内在包含着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的创新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推进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成果。文化建设是灵魂,坚守文化之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理论创新之根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11]]。在中华大地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逻辑看,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提出之日起,便内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的要求。然而,由于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紧迫性,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更加突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待深入展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向文化层面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创新论断,不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突破意义,而且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二个结合”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邃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将中华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贯通起来,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
(二)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根。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中国共产党有两个“老祖宗”,一个为马克思主义,这是思想的“老祖宗”;另一个为中华文化,这是历史的“老祖宗”。思想互相契合把这两个来源不同的文化连接起来,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作为“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地打上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烙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11]。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显示了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基本的文化底色和深沉的民族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总体要求。进入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强制入侵下,中华文化开始面临文化转型发展的道路难题。面对这一文化难题,洋务派给出了“中体西用”的答案,维新派试图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12]],还有一些人士则提出了全盘西化或文化复古的文化主张。但是,这些方案都没能解决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作出的文化选择,妥善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題,对于适应现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的传统部分予以继承,对于不适应的部分有选择地予以转化和发展,以中华文化的精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致力于“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3]],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革命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到新中国成立后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保护,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尊重历史,自觉承担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作出丰富阐述,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文明特性与传承路径等。这一系列精辟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在继承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诉求,在创新现代文化中汲取传统资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自觉。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方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扬弃”为途径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包含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思想理论。传统之所以必须扬弃,是因为文化需要经过历史筛选。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总是随着时空变化而演进,如果不与时俱进,曾经璀璨的文明也会黯淡失色,曾经辉煌的文化也会落伍衰落。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处理好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重点,形成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思维与创新原则,揭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态度继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实践逻辑: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14]]。这个战略任务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来自中国的发明创造与经验积累通过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深刻影响了世界走势、人类发展”[[15]]。中华文明的强烈吸引力曾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造就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恢宏气象。但是,人类进入近代社会,在和西方工业文明的竞争中,中华文化遭遇了挫折,一时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便是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而生的,“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13],为重焕中华文明荣光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积极建设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3]706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6]],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繁荣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迈出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各方面都强起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7]]。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取得创造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呼唤新的文化思想的指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适应了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要求,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现代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现代文化不可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8]]。“旗帜”就是思想理论,指引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指导文化建设,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篇章。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理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强调“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的重要论断,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提出宣传思想工作新任务,到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辟概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深刻论述“两个结合”的内涵机理,再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路呈现不断延伸拓展的发展轨迹。基于“结构—过程—功能—使命”的分析框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理路可做如下概括。
(一)结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的要求[[19]]。做好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应把握这一思想的体系结构,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加以深入研究。
首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该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续写了该科学体系的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一起,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并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性成果。文化是根,是精神支撑,是最深沉的力量。“文化对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进步都可以发挥引导作用。”[[20]]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都要从文化中汲取力量,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1]]的重要定位,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厚重分量。
其次,就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身而言,其诸多思想观点组成的理论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思想引领实践,理论指导行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时代的呼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系统中,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等丰富内容。“四个自信”“九个坚持”“两个结合”“七个着力”以及新的文化使命等,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实践路径、目标任务等重大问题。
再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具体实践中,不仅指导文化建设,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民族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并且文化中包含的治理智慧、德治观念、廉洁文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与借鉴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22]]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在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各方面,文化都发挥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铸魂,能够在各项建设中发挥助推器、导航灯的作用。
(二)过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实践孕育科学理论,伟大时代诞生先进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体系,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实践而丰富发展。文化发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契合、互相成就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23]]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全方位地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历来是中国的显著标志,现代之中国理应是中华文明现代化之中国。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使命任务,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紧密相连。“任何一种现代化形态或者现代化模式,都包含着文化层面的追求。”[[24]]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路径,建立在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攻坚期,新征程新使命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目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显著的国家标志。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是新时代最为重大而生动的实践活动。在这项伟大事业和实践活动中,文化建设处于突出位置。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结合处,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三)功能: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增强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把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构成“四个自信”的完整表达,并将其视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等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与强大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8]536。习近平总书记从这样的高度对文化自信作出强调,提升了文化的战略地位。文化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功能。自信自立、历史主动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涵养于文化之中。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8]536这六个“更”的话语表达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文化发展的坚定态度和巨大决心。文化自信建立在优秀的文明成果、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基础上。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在和外来文化冲突中蒙尘受辱,民族自信心一度受到打击,有人甚至产生“月亮也是外国圆”的迷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中重拾信心,在建设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不断焕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斗志,收获了文化建设的硕果,创造了一系列文化成就,增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19]。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是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中国道理、中国经验,是由实践经验升华而来的中国理论,不仅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而且开启了文化建设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11]。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的思想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前瞻性,促进全民族更加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更加坚定对中华文化、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豪感,使全民族的精神面貌更趋自信昂扬。
(四)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相对应,两个概念反映时空意义上的区分。然而,历史是不能隔断的,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中国由过往的中国演进而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实现的版本更新、文明迭代、文化飞跃。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古与今、陈与新点明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联系和区别。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的母版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现代文明是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明,是传统文明的现代版本。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7]3-4近代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实践探索中长期面临“中西之争”的历史课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曾机械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划出一条鸿沟,认为西方文化代表着新文化,中国文化代表着旧文化,有人甚至以“全盘西化”抹杀中华文明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3]706,“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3]709。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党中央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使命,自觉地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中拓展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空间;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遵循“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发展规律[18]537,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提升文化建设的思想自觉和精神主动增添了新动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文化指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的文化形态。作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基因影响着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实践的价值取向。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既由社会制度、国家性质决定,同时又受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统并非水火不相容,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智慧,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追求、国家理想等思想资源,并将其融入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国家治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之中。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创新实践催生了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所在、目标指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19]。其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表达和主要任务,锚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目标,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是这个时代社会精神的写照,都带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点、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要求、承担时代使命,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展开,彰显了守正创新的发展特征、人民至上的人本特征、系统科学的辩证特征、自信自立的引领特征以及胸怀天下的开放特征。
(一)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特征
守正创新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特征。“對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1]守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基础,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动力。在守正、创新的双向驱动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展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守正必须正本清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正本清源坚持守正,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正”的问题。繁荣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只有坚持固本培元、正本清源,才能守住魂和根。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阐述,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开拓新境界提供了威力无比的思想武器。
坚持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如果墨守成规、刻舟求剑,人类社会就不能进步。以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把握时代脉搏是前提。从文化进步的角度说,中国共产党有两个优势,一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二是具有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两个优势构成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也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利条件。守正是为了推动创新,创新是为了巩固守正。守正释放创新能量,创新激活守正动力。作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创新促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创新,反映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大势,提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新的文化使命,鲜明体现了发展特征。
(二)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本特征
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最终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孕育诞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带有鲜明的人本特征。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时强调,“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19]。以文化人、教育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要求。“文化即‘人化’”,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22]295。党的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实现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守的立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源自人民,发展的目的在于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效由人民评判。早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毛泽东就提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创作导向。2005年,习近平在地方任职时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最终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2]298。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习近平在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时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例如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这些导向回答了繁荣文化“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的重大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特征。
(三)系统思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这一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理论严谨、逻辑严密、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融通传统和现代、贯通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立足本民族、放眼全世界,始终以系统思维谋划文化建设。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便提出“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实现文化大省和“四个强省”一體建设[22]292。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两个大局”,将新时代文化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行统筹思考与战略谋划,将文化自信列入“四个自信”体系中,将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机联系起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水平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整体性思考。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立足全局部署文化工作,又要着重把握文化工作的主要方面;坚持既抓全面又兼顾局部,着力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同时强调“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17]126。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极端重要”一词来揭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地位,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提出要以“七个着力”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19]。“七个着力”凸显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态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国际影响力密切相关。基于力量传递机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效能将转化为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社会动员和国际影响的优势。
(四)自信自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特征
自信自立是主体精神独立、精神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方能自强。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根本原因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成为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靠的是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必须坚持的宝贵精神。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精神特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自信自立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正是在自信自立的精神引领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往往因丧失自信而难以自立,缺乏自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自信不足的政党同样难以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发展。文化发展从来不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体现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1]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发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巨大潜力,坚持文化自立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坚定不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自信自立为精神引领,提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起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
(五)胸怀天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特征
马克思主义素有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突出地表现为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和全球视野。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其胸怀天下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和中华文化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眼光、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胸襟。
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天下的开放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化“引进来”与文化“走出去”两方面的齐头并进,坚持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相结合。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世界文明的一贯态度,保持尊重态度才能做到文明共存,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双向互动的。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文化“引进来”就是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25]]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兼济天下,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惠及世界各国。回溯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曾受益于中华传统文明。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分享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现代文明观,开放特征彰显胸怀天下的世界取向。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体系,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回答了新时代繁荣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怎样继续繁荣和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等实践课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和文化主体性的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诞生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极大地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内在逻辑、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转化为坚定的行动逻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不断谱写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1]] 沈壮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结晶与思想引领[N].光明日报,2023-10-27(11).
[[2]] 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23.c.20231016.0954.002.
[[3]] 胡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内涵[J/OL].青年记者.https://link.cnki.net/urlid/37.1003.G2.20231024. 1411.002.
[[4]] 郝立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N].学习时报,2023-10-27(1).
[[5]] 陈金龙,何希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N].光明日报,2023-10-17(6).
[[6]] 魏崇輝.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本定位、方法遵循、根本依托[J/OL].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link.cnki.net/urlid/50.1188.C.20231030.1134.010.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8]] 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丁薛祥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2-10-29(1).
[[9]]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4.
[[10]]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1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4-11.
[[12]] 康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J].中国社会科学,2023(8):4-9.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2.
[[15]] 齐卫平,樊士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回应、文明破解与世界意义[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24-31.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9.
[[1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5.
[[19]]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蔡奇出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23-10-09(1).
[[20]] 曹一飞.从新文化到新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历史生成与建设进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4):100-109.
[[2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22]]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93.
[[2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88.
[[24]] 樊士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精神界标[J].红色文化学刊,2023(3):17-20.
[[25]]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