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创竞赛为导向的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7-11刘洋李思瑶崔丹丹
刘洋 李思瑶 崔丹丹
摘 要: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培养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基地。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有助于师生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为高水平实验室的深化发展提供契机。同时,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也有助于高水平科创竞赛项目的孵化,为学校参与高水平科创竞赛提供助力。该文探究构建以科创竞赛为导向的实验室开放模式,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开放工作为例,拓展实验室开放内涵,提出从管理模式、开放形式、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实践路径,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效。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模式;实验室建设;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教学;科创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075-06
Abstract: The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a practice bas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opening of the laboratory to undergraduates can not only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but also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laborator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cubation function of opening laboratories for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 projects, this paper taking the laboratory opening work of Beih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opening mode of laboratory to undergraduates from three aspects: management mode, opening for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finally expands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atory opening.
Keywords: laboratory opening mod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undergradu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培养高校青年科技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研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依托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则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承担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愈发重视,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迎来了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与此同时,在学生科技竞赛方面,不同于以前学生不借助专业仪器制作出的半成品,目前现有科技创新竞赛平台的参赛作品大多依赖高水平实验室产出,竞赛中重点突出师生共创的特点。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的参赛作品更多是以科研实验室作为项目背景、师生共创作为项目支撑的整体作品。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科研创造性的发挥[2],进一步影响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实验室时,要跳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窠臼,抛弃在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开设固定实验项目的做法[3],发展实施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相关举措,打造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为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最终在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竞赛成绩更进一步、助力高水平实验室的深化发展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实现学生、高校、实验室三个层面的“共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实验教学平台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潜力,探索构建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 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必要性
实验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是理解理论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缺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4]。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则更应该重视实验室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一) 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室多为培养硕士与博士等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服务,除极少数成绩极为优异的本科学生外,大部分本科学生实际上并未享受到学校实验资源的优势。本科生实验能力培养大多来自于教学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几乎与本科教育脱节。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对高校实验室资源的极大浪费,偏离了高校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3]。本科学生没有接触高水平创新研究的机会,这实际上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制约了科技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高校科技创新成果难以突破原有桎梏,高校科技创新竞赛成绩难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停滞不前。通过调查显示,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竞赛项目酝酿过程中,本科学生无法接触高水平研究是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3]。但近年来,面向高校本科生的各类学科竞赛在种类与规模上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这势必出现竞赛实验基地短缺、训练场地不足及本科生无法接触高精仪器设备等状况。而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因其可以为备赛的高校本科生提供丰富的仪器配备、广泛的实验基地、充足的训练场地,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科技竞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同时,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有助于打破重点实验室与本科科技创新实践教育之间的“壁垒”,突破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屏障,有利于充分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展能够满足高水平科技竞赛要求的同时兼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高校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能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真正代表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水平与高校管理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与学术交流中心,让本科学生也能够共享高校实验资源,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3]。
1 开放实验室是打造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发掘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以高等学校为主阵地,培养挖掘学生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则能够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注入一支“强心剂”。以高等学校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1]。我国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实验教学则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为了改善重点实验室与本科实验教育教学脱节的现状,同时也为了提高高校科技创新竞赛成绩,应该采用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实践教育平台。实验室作为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拥有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良好的开放基础。实验室良好的实验场地、精密的仪器设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和丰富的实验材料与实验经验[1],不仅能够补充本科生匮乏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其丰富且全面的资源也能够帮助师生有效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助力学校高水平科技竞赛[5]。
实施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能够为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也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竞赛成绩更进一步提高,是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内在需求的重要举措,也能够满足高校取得科创竞赛优异成绩的需求,在高校、实验室与学生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实现了“共赢”。
2 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是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实验室向本科生的开放标志着本科生实验教学从原来教师主导的传统讲授方式向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之于学生从原来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了指导地位,实验室之于本科生从原来的教学场所真正地转变成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基地[2]。高等教育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将教育成果从以成绩排名为标准转变为以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据,还意味着在教育成果层面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是在认真领会高等教育改革内涵的基础上,以提升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必然选择。
而如何使本科生能够在实验室开放这一突破性举措中真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具体结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现状,不断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开放路径,更多地为本科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提供自主创新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5]。
3 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也有助于高水平实验室的深化发展
在大类招生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各学院如何在专业分化中吸引高水平学生成为决定高校各学院发展潜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作为与本科教育脱轨的高等教育手段看似与此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实施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后,利用实验室的顶尖教育资源在专业宣讲时吸引高水平本科学生加入,不仅成为促进各学院发展的秘密武器还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学生的整体科研能力及实验室的人才黏性,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整体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首先,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更多依赖于实验室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实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不仅仅意味着酝酿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还意味着提高高等实验室的吸引力。即使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本科生,拥有科技创新项目,也有机会深入高等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这一点对于一名本科新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一点脱胎于传统的招生宣讲、集体参观等专业分流宣传手段,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在专业分流中则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该专业。通过实验室的吸引,大量具有科技创新研究潜力的学生进入了其所在学院学习,这不仅无形中提高了学院专业的整体实力,还有助于提高学院各个实验室学生的整体人才质量与人才黏性。
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不仅提升了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质量与学生的人才黏性,还增加了实验室学生科学研究的年限,保证了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延续性。传统实验室教学模式下,本科生无法接触到高等实验室的教学资源,研究生初期难免出现研究水平较低、产出成果质量低下的现象,而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后,本科生带着科研项目进入实验室,既保证了其科学研究水平,实际上也延长了在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时间。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既能够保证实验室精品项目的产出与延续,还能够提高实验室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实验室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从结果的角度上来看,实验室像本科生开放使得学校、高等实验室、学生这三个层面都各有收益。
(三) 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能够助力科技竞赛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本科生科技创新竞赛越来越呈现种类繁多、体系复杂的特征。其中,高水平科技竞赛的参赛项目评审更加追求项目完整性及学科交叉的特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靠学生自身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师生共创及高校扶持才能够实现深化学生自主科技创新项目的目标,满足本科生科技创新竞赛需求。目前,现有科技创新竞赛的参赛作品大多依赖高水平实验室产出,竞赛中重点突出师生共创的特点。不同于以前学生不借助专业仪器制作出的半成品,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更多倾向拥有高等实验室作为项目背景,师生共创作为项目支撑的整体作品。因此,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如何挖掘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还要注重对重点研究项目的扶持。满足高水平科技竞赛对参赛项目的评审倾向以及学生对于深化重点科研项目的需求,最核心的方式便是加强高校高等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向本科生开放重点科研项目。通过实验室孵化平台与实验室教师、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对超过本科生知识范围的部分及时补充,促进项目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不仅仅能够为本科生提供接触高等科研资源的机会,为本科生项目提供实验实践平台,还能够为项目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从而实现科技竞赛成绩的提升。
根据目前科技竞赛评审偏向,背靠大型实验室的本科生科创项目无疑是评委们关注的重点,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体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本研协同、师生共创”工作机制,利用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满足学生进一步深化研究项目,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需求,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及学校科技竞赛成绩的提高。
二 以科技竞赛为导向的实验室开放模式探索
为进一步实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实验室开放的目标,各高校应构建集开放管理模式、开放形式、激励机制于一体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实践体系,同时还应根据高校自身具体情况对实践体系进行创新,并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6]。构建实验室开放实践体系,首先要建立适应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开放管理模式,针对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各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其次,要探索能够满足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需求的开放形式。针对目前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缺乏的情况,调研学生实验室使用需求,科学化制定开放实验室的时间、规模及形式,采取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预约等举措,逐步向本科生开放部分实验室。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激励机制,各高校应抓住本科生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围绕实验室开放这一重要举措,解决阻碍本科生科技创新的重点问题,为本科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一) 建立适应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开放管理模式
严谨全面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是促进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增加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产出的基础与保证。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就意味着实验室不仅需要承担着基础实验教学的责任,还需要承担大量本科生课外科学研究的责任。在实验室双重任务的压力下,极容易出现工作失误,因此,更加需要高校出台一个全面且严谨的管理与建设方案,落实指导教师责任的同时还要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在保障人员与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充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7]。
制定实验室开放方案首先要结合高校具体情况,统筹全校实验室资源,综合考虑实验风险、本科生自主实践能力、精密仪器及危险品等本科学生使用方面,全面科学地划定向本科生开放的实验室具体范围。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开放高校教学用实验室或建立学生创新项目专用实验室作为开放实验室。在划定开放范围后,应由学校牵头组织开发实验室开放线上预约平台,各个学院制定实验室开放具体方案。实验室采用学生自主申请,指导老师负责的形式开放,学生应以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申请使用。在学生申请使用实验室时,学院应与学生、项目指导老师分别签订实验室开放安全责任保证书。学院根据申报情况对开放实验室进行统筹管理,在学生使用结束后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档案,便于实验室设备与物品的跟踪管理[7]。
在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中,教师应负责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工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依靠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还要依赖指导教师的深化指导,在项目选题、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各个项目开发过程,指导教师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因此,项目本科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时,一定要保证指导教师在场,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开放实验室是体现本科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场所之一,开放实验室的日常运作、仪器设备管理等环节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院通过学生干部招募、集体培训等方式将实验室管理工作自主权尽可能交给学生[5]。让本科生自主管理服务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放实验室,同时还要建立教师指导监督、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保证实验室的有序开放[7]。实验室管理教师应设置不定期检查制度,对实验室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
(二) 满足本科生科技创新竞赛需求的开放形式探索
为了满足本科生科技创新竞赛需求,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资源,各高校应在实验室开放形式上保证实验室能够充分满足本科生的实践需要。目前,本科生科技创新竞赛种类繁多,体系复杂,追求项目完整性以及学科交叉的特征较为明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靠学生自身能力则远远不够,需要师生共创及高校扶持才能够深化学生自主科技创新项目,满足当前科技创新竞赛需求。因此,要创新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体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本研协同、师生共创”工作机制。
随着实验室开放的进一步实施,为了调动本科生对于实验学习的热情,在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中也应该更多体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除去基础实验操作教学以外,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可以在固定几个必做实验项目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验项目[8],从而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参与科技竞赛的热情。为进一步解放学生实验内容,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各学院教师每学期开设特色实验课程,酝酿本科生主导、学院教师指导的科技创新项目,这也是酝酿高水平科技竞赛重点项目的方式之一[9]。
我校为探索构建特色科研育人模式,提出依托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研导师、实验室开放日、微课题”三位一体的科研课堂“TOP计划”。通过科研课堂全校本科生均有机会进入国内顶尖实验室,不仅能够跟随科研导师开展微课题研究,还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学术大咖、一流团队、前沿成果和高端仪器。截至2022年我校已有25个学院参与科研课堂计划,共有48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参与,累计开设科研课堂473门次,81%的科研导师具有高级职称,2021年全年近2 000名学生进入科研课堂。
(三) 建立健全良好的实验室开放激励机制
为了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能够保持长效发展,还需要针对开放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师与学生层面建设实验室开放保障激励机制。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够保障实验室开放建设能够平稳运行,还能推动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长远发展。科技创新项目导师不止能够帮助本科学生指导创新项目实验方案,还能够指导项目理论与实践创新,从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水平以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激励教师队伍的指导热情,首先应不断提高专职试验教师的素养,加大高校政策对专职实验教师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专职实验教师职称评定与薪酬发放制度,对标课程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薪资水平[10],吸引优秀专职实验人才加入实验教学队伍[11]。针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建设,对扶持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专职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认定,同时,对指导获得重大科技创新竞赛奖项项目的实验指导教师予以视同为教育教学成果奖项。除专职实验教师以外,学校还需要吸引课程导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于成果突出的项目,指导老师也应获得相应绩效奖励,同时该成果也应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奖项评定时有所侧重[11]。
除教师指导外,学生科技创新热情也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保持本科生科技创新热情,学校应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学生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的产出与发展。学校每年应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根据各学院教学情况,分配资助项目名额与金额[7]。根据学生申报情况,在学院内进行答辩,最终由学院上报项目名称,学校为学院下发相应项目资助金额。由此来扶持学生自主科技创新项目。同时学校还应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成果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对于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奖情况予以认定学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情。
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开放的举措与成果
我校以实现本科生进实验室为工作目标,推进“本研联动、师生协同”工作机制,全面实施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我校设置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项目,通过学生自愿申报以及实验室教师的遴选程序后,确定各项目录取学生名单,并向这些学生提供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用于研究。完成课题研究后,不仅该学生能获得我校的创新创业学分,同时该项目能够进一步孵化成为有实力参加高水平科技竞赛的项目。为保证本科生项目质量同时结合我校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我校在大一年级设置学业导师计划,为本科新生提供学业以及科研指导。大二年级设置专业导师,承接大一年级实验课题及学业导师计划,给予科研成果优异的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深造的机会,利用这种实验室开放模式贯通大一年级直至大四年级全过程的科研课题研究,调动本科生科学研究热情。我校还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推进的重要节点上,以高起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利用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推进卓越工程师科研能力培养,促进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体制机制、能力及评价转变。以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契机,培养特色卓越工程师,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贡献方案。
自我校实施以科技竞赛为导向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以来,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学生可自由进入实验室开展科技竞赛和项目研究,吸引了一批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生加入,孵化了一批以本科生为主导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并在众多高水平科技竞赛中均斩获佳绩。201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在打破由我校保持的团体总分历史记录的同时夺得了首都“挑战杯”。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在主赛道获得5金1银的成绩,其中参赛项目“中发天信——万米高空无人守护者”获得全国亚军。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凭借实验室开放孵化参赛项目,以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捧得“挑战杯”。同年,第十二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借助实验室孵化参赛项目,再一次以打破赛事金奖数量记录的成绩捧得首都“挑战杯”,实现自2019年以来首都“挑战杯”四连冠。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校累计获得12项特等奖、6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以总分全国第五再次捧得竞赛“优胜杯”。
实验室开放带动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激发了本科生投身科技创新项目的热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我校本科生王宇晴大二年级便进入了物理学院的表面物理与量子物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镓基液态金属表面结构和多场调控理化性质的研究。在我校指导老师和团队的带领下,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超导与电子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历经两年的科学研究,王宇晴作为镓基液态金属表面结构和多场调控理化性质研究及应用项目的第一作者,最终在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我校本科生李响自大一年级开始,依托致真书院学业导师计划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仿生高性能碳化钛纳米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在我校指导老师及科研团队的带领下,该项目相关工作成果于2021年10月1日以李响同学作为本科生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Science》期刊,还在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我校本科生周岳作为“冯如三号”无人机项目的第一作者,大二年级便进入了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无人机创新团队中,主要从事无人机设计方向的研究。在我校指导老师及无人机团队的带领下,“冯如三号”高效超长航时无人滞空平台作为一个成员均为本科生且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的年轻团队,不仅创造了两项国际航空联合会认证的航时世界纪录,还在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四 结束语
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构建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健全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管理体制,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并扶持本科生科创项目,是开展实验教学、培育创新人才的有益举措。基于此,我校将以开放的视角并对标学生科技竞赛,以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扶持重点项目、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积极调动各参与主体积极性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支撑学校实验室开放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效。
参考文献:
[1] 尹洪峰,初士兴,郭振宇,等.支撑创新创业的实验室开放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6):274-277.
[2] 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20-322,368.
[3] 李盛,刘朝晖.高校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6-187.
[4] 康海燕,冯晓丽,蔡觉平.加大实验室开放举措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149-151,168.
[5] 屈泳,王三华,阮小军.支持学科竞赛活动的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261-264,269.
[6] 胡海峰.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验室开放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9):132-134.
[7] 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8] 严薇,袁云松.加强实验室开放 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支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6-17,36.
[9] 张帆,张瑾,郑李彬,等.国内高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现状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188-192,197.
[10] 高平,陈晓平,李长杰.高校实验室开放制度化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3):88-91.
[11] 蔺伟.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路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38-241,249.
基金项目:2021年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工作入选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引导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2021SJRX01);2022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大类培养背景下高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22XT089);2023年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工作课题“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组织水平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2023SJLX25);2022年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高校学生社团新媒体平台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BJST2022ZD02)
第一作者简介:刘洋(1987-),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研究员,校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通信作者:崔丹丹(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