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的应用
2024-07-11黄秀艳张锡岩张仰恩
黄秀艳 张锡岩 张仰恩
基金项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2年度护理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22HLMS02
作者简介 黄秀艳,主管护师,本科
*通讯作者 张仰恩,E-mail:zyangen@126.com
引用信息 黄秀艳,张锡岩,张仰恩.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11):1981-1984.
摘要 目的:探讨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模式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NSCLC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给予PD-1/PD-L1抑制剂治疗,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先行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40例病人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行治疗的40例病人纳入研究组,实施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模式。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希望水平、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希望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干预后研究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ACT-L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情感体验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NSCLC病人的负面情绪,提高病人希望水平,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确保PD-1/PD-L1抑制剂治疗顺利进行,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 积极情感体验;PD-1/PD-L1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护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1.015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死亡率,现阶段,肺癌在我国癌症中位列第二,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1]。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各类病理类型中占84.00%,主要包含腺癌与鳞癌等[2]。绝大部分NSCLC病人在确诊时病情已发展为晚期阶段,生存率较低。目前,该病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但各方式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仍有部分病人治疗后出现复发,导致整体预后效果欠佳[3]。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抑制剂的出现,以其理想的抗肿瘤效应使免疫治疗在肺癌病人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使NSCLC病人获益[4]。但治疗期间,需要病人在因躯体疼痛和化疗引发的不适反应的基础上保持高度依从,病人往往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和消极、悲观的情绪,对病人治疗及预后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故NSCLC 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得到重视[5]。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出的新型护理模式,当前已有研究肯定其在胃癌病人中的应用价值,但在NSCLC病人中的应用报道较少[6]。对此,为掌握NSCLC病人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期间实施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的具体效果,本研究纳入80例NSCLC病人,对其护理效果加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NSCLC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在开展临床各种检查措施后,病人均被确诊为NSCLC[7];2)在入院前未开展抗癌相关治疗措施;3)全部病人均在本院初次诊断;4)图像质量良好者。排除标准:1)伴有肺中多个原发病灶者;2)预计生存时间不足3个月者;3)血糖控制不佳者(血糖>10 mmol/L);4)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5)小细胞肺癌病人。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TNM肿瘤分期、体质指数、肿瘤病理类型、发病部位、卡氏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为中大附三医伦RG2023-133-0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予以PD-1/PD-L1抑制剂和化疗药物治疗,按治疗方案,按周期返院治疗,直至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同时予以病人对症止痛、护胃药物止吐等治疗。
1.2.2 对照组护理
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指导病人用药,告知护理期间注意事项,做好常规健康宣教;给予基础饮食指导(食物保持多样化,以易消化、冷热适中类食物为主,多补充优质蛋白)。
1.2.3 研究组护理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其余组员由科室内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前收集病人相关资料,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日常习惯、工作等,掌握其疾病进展阶段、治疗及复诊时间,重点关注病人的情绪,以此制定最符合病人护理方案。并在干预期间持续关注方案中是否存在问题,寻求解决方式加以改进。2)护理干预:定期开展干预活动,每2周1次,每次1 h。第1次:护理人员进行自我介绍,消除陌生感后,告知病人本次研究主题的内容、意义及具体安排,通过主动与病人交流,了解其家庭背景、精神状态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和现存的疑虑等,引导病人发现自身价值优势,表示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并发放日志记录手册,让病人记录每日令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第2次~第4次:根据病人手册记录,重现当时情景,引导病人回忆患病以来的情感变化,给予自身正向的心理暗示,如“我一定会好起来”“我正在好转”等,多与病人交流,鼓励其倾诉内心想法,引导病人关注生活中感到温暖的事件,调整心态;鼓励病人家属给予病人足够的关心,尽可能满足病人需求,为其营造出温馨等治疗环境。第5次或第6次:引导病人回顾自身心境的改变,并肯定病人从患病以来所付出的努力,帮助其总结和回忆人生历程,寻找人生价值,另外可邀请癌症治疗成功的病人现身讲述自己的治疗经历,分享经验,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现场的病人,建立生存信心。因个体差异,每个人有效方法并不相同,因此,可在出院当天讨论哪种方式最适合自己,可较容易融入至后续的出院生活之中,指导病人掌握两种以上可在出院后坚持使用的方法。两组病人均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希望水平。干预前后进行希望水平评分调查,采用Herth希望指数量表对两组病人的希望水平进行测评,该量表中包括积极态度、行为态度、亲密关系3个维度,总分为48分,分数越高,表明希望水平越高[8]。2)焦虑。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标准[9]:<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0~<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由责任护士分别于入组时、干预2周及干预后进行评估。3)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标准[10]:以标准分为主,<53分表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2~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由责任护士分别于入组时、干预2周及干预后进行评估。4)生活质量。采用肺癌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评估两组生活质量[11],该量表包括生理、社会/家庭关系、情感、功能状况及肺癌特异性模块5个维度,共3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144分,分数越高,表示病人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排除非NSCLC病人,以减少选择性偏倚。2)质量控制:组建质控小组,负责研究的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控制。3)避免沾染和干扰:参与本研究的病人之间无相互影响的风险,每个月核查干预实施情况,随访率不低于85%,确保干预有效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希望水平(见表1)
2.2 SDS、SAS评分(见表2)
2.3 生活质量(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NSCLC患病人群逐渐扩大,该病早期症状与肺炎相似,易被忽视、误诊,大多数病人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其预后较差,病死率始终居高不下,因此,备受临床和医学界的关注[12]。尽管手术与靶向治疗、化疗、化疗等措施在NSCLC病人中均获得明显进展,但整体疗效仍有所欠佳。随着临床学者不断研究与探索,免疫治疗获得明显的进展,并逐渐成为治疗NSCLC最有希望的治疗方式。免疫系统具有调节机体攻击肿瘤细胞与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功能。肿瘤免疫能够通过增强与修复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控制并杀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临床新型研发的一种治疗方式,能够将病人机体免疫系统重塑与增强,以此将肿瘤细胞杀灭。PD-1与PD-L1抑制剂是现阶段使用最广泛,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种免疫治疗药物,能够提升病人应答率[13]。
但由于病人对治疗及预后的不确定感,加上躯体疼痛等因素,多数NSCLC病人在确诊后多表现出明确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对病人的生理应激反应造成明确的调节作用,最终严重影响治疗进程与预后康复[14]。既往临床对NSCLC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是一种固定化的护理模式,虽具有一定心理调节作用,但干预力度不足,在改善负性情绪中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随着临床相关护理经验的积累,临床护理工作者愈发重视NSCLC病人心理体验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的培养将病人的心理状态倾向积极,即使遭遇负性事件,可降低消极心理上调的可能,减轻病人症状困扰[15]。积极情感体验模式是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更具有个性化和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降低对病人的治疗创伤,避免出现较大的身心应激情况,促进病人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希望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说明积极情感体验护理模式可提升NSCLC病人的希望水平,在积极情感体验护理中,通过举办多项护理社会活动,使其获得来自医护人员、家属亲友和社会关系等支持,传递正能量,对病人产生积极影响,使其能够通过内心自我驱动,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通过引导病人主动感知美好事物,寻找自我人生价值,重塑积极认知,保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主观希望水平。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病人的SDS、SA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干预后研究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病人稳定心理状态、抵抗消极情绪,主要由于与常规护理比较,积极情感体验模式明确阶段时间内心理护理主要目标,耐心倾听病人内心想法,听取病人心理疑问,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加强家庭支持力量,增强病人的信心。因此,经干预后负性情绪评分相对较低[16]。最后研究证实,干预后,研究组FACT-L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进一步表明积极情感体验护理模式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NSCLC病人的负面情绪,提高病人希望水平,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确保PD-1/PD-L1抑制剂治疗顺利进行,促进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 蒋飞,范丽君,曹敏.积极情感体验护理模式对宫颈癌化疗患者疲乏状况、病耻感及社会支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5):117-120.
[2] KO E C,RABEN D,FORMENTI S C.The integration of radiotherapy with immun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8,24(23):5792-5806.
[3] 王玉茹,姜菁华,潘彬,等.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42(4):235-240.
[4] 陈艳,杨雪,王华,等.细节干预护理在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所致皮疹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4):516-519.
[5] 潘芳玲,卢海雷,李凡.患者中心制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55-58.
[6] 孙瑾,王心怡.积极情感体验干预模式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7):871-873.
[7] 陆舜,纪文翔,虞永峰.2014版《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5):318-320.
[8] 黄慧敏,李春梅,江映霞.护理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学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7(8):134-136.
[9] 冯莎莎,唐瑞红,樊聪智.综合护理措施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性疲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4):482-485.
[10] 阿米娜·曲海,韩记真,阿依古丽·买买提.新疆地区多元文化模式健康宣教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依从性、癌因性疲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4):446-449.
[11] 奚志英,祁艳萍,雷静.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1):4003-4006.
[12] 金婉婉,梁敏,张晓艳,等.多学科康复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3,21(2):158-161.
[13] 李亚男,杨文雨,刘哲峰.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表达阴性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对比及生存分析[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2,8(2):93-98.
[14] 李心慧,王倩,梁楚.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模式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15-18.
[15] 戚敏,曾祥丽,张姝琪,等.积极心理对慢性耳鸣患者情绪困扰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8,39(5):748-752.
[16] 陈彩华,杨战月.积极情感体验干预模式护理对宫颈癌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26(10):1250-1252.
(收稿日期:2023-08-03;修回日期:2024-05-17)
(本文编辑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