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4-07-10刘日帮
刘日帮
摘要: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绚丽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积淀,也是大学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文化内容。思政教育承担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而有必要在思政教育中渗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但现阶段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不完善,有关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还不恰当。因此本文将重点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探究如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从理念、方法多角度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引言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阳历与阴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国古代医学等,这些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文明,滋养着中华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政教育也能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直以来,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另外一方面要构建传统文化融入的长效机制,丰富文化实践,创造可操作的规范路径。
一、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一)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滋养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节奏快,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过焦虑、平庸化心理,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就业。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善精神生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诚信友善可以有效打击形式主义、消极主义等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道德品格[1]。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滋养大学生的生活,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课后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国家振兴产生过积极作用,因而大学生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感知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力量,承担起民族发展大任。
(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中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魂”,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关家国情怀的要素,让优秀的历史人物讲话,可以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渲染作用。将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国情怀的部分与时代结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血肉”。比如近些年来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艺节目,把各类文艺作品与时代结合在一起,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促进大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厚的人生观、人生态度,这些人生观、人生态度会影响到人品格的塑造、意识形态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拼搏进取的人生观,比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的精神内涵,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不辞辛苦的为国家而奋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仁义宽厚的人生观,孔子曾经说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智”[2]。也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可以长久的与其相处的,做人应该向仁德品行看齐,这样就可以收获交往上的成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志存高远的人生观,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拼搏、前赴后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其中先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物利社会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去思考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最终的归宿在哪。
二、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不足之处
(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理念不清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之前一定要搞懂怎样融合,从哪些方面融合,融合后会给学生带来什么。这需要思政教师主动思考,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思政教师的传统思政教育理念牢固,当传统文化融入进来后,很多思政教师一时间无法入手,不知怎样授课,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及时更正教育理念的。如果理念不清,实践教育工作的作用就会丧失,所以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审慎思考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理念。教育理念包括全面发展理念、主体性理念、创造性理念等等,不同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会收获不同的教学效益,教师首先应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此才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
(二)思政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思政教师对思政课程的理解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到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益。现阶段,一些思政教师的教学意识仍然比较固守,他们的思想觉悟比较低,看待思政课程的角度比较单一,没有从系统性、逻辑性角度看待思政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安排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氛围和教学实效不强。很多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把握不准确,仍然坚持思政教育课程是一门思想道德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插入太多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而影响到了教学的动机,减弱了教学工作的主动性[3]。思政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思想觉悟性,在各种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下必须保持纯洁性,但许多思政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一心只想完成好学习布置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的探究和开发。
(三)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性不够
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是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延续传统理论式教育方法,即以教材为中心逐章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思政课堂变得十分乏味,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的访问中发现,许多学生表示接触过两种教学方法,即课堂理论灌输和学校举办的教育讲座,学校很少安排其他创新型教育方法,这导致学生在受教育途中接触面过少[4]。现如今信息传播途径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高校仍然没有预见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主动学习新方法、开拓新途径,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益的引子,教育渠道单一、授课工具的利用率不高,高校教育管理问题亟须解决。
三、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
(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念性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思政教师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念、概念性认识,从理念、概念入手搞懂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毫无头绪,不知怎样在思政教育中插入、引进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的特点,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才逐步形成,来之不易。思政教师在授课时还要对传统文化的特点、特征进行深入、准确了解,只有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特点、特征,才能解析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我们要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唤醒每个同学的传统文化基因[5]。教育工作者在思政课堂上讲授传统文化一定要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向学生传递准确的信息。
(二)提升思政教师的育人水平
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既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思政教师要注重综合学习,提升业务素质,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涉及政治、历史、人文、心理、法律等方方面面[6]。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有效增强课堂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着力提升思政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涵养,思政教师也一定要花时间、动脑子,去深入研究思政课程,去深入调查学生的需求。思政教师要知道自己的学生的典范,自己的行为将会影响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兢兢业业、率先垂范,把思政课程上升为一种光荣使命。思政教师要认真学习目前的教学改革方案,钻研大量的知识和教材,仔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结合对策,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巩固和扩大现有的融入手段。最后,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评价思政教师的教学结果,可以先对学生展开调查,询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接着对听课老师展开问询,取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丰富思政教育方法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满足思政课程的现实所需,要构建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让学生愿意接受传统教育。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展广泛式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之外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教学,通过张贴宣传标语、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发表传统文化论文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
互联网科技的日益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要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让新媒体技术成为教育传播主阵地。“云上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思政教师可以利用钉钉、腾讯课堂、雨课堂等平台作为自己的传播阵地,开展网络传统文化教学,打造“思政+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理念[7]。学习强国是由中宣部出品的一个主流学习阵地,是新思想、新理念的主要学习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平台的答题、互动等形式,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将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问题通过虚拟技术展现出来,给受教育者更加真实直观的感受,深化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真切感受。
(四)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学习教育还应走出校门、走向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高职院校应为“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无论在搭建校内实践基地方面还是在拓展校外合作方面,高职院校都应全力支持,做好管理、运营与维护,全面形成“理论+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的带路、指导,高职院校应充实“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师资力量,把“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要将校外实践教育活动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鼓励学生自行探索,给学生分派实践任务督促学生探究、思考、总结,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千锤百炼,全面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高职院校应发挥团学组织的优势,引领同学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同学中开展学习“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内容丰富的信仰公开课,开展班级红歌合唱活动、红色经典诵读会、演讲比赛等[8]。通过学生们的自编自导自演,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运用到活动中,将四史的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感染观众的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结语
思政教育以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物质精神需要的不断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要。传统文化包含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引入,按照一体化、系统化有序推进,将会对全校师生的文化道德水平起到提升作用。本文十分认可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助推作用,也全力支持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本文认为需要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性认识,深挖传统文化内容,提升思政教师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融合。
本文系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企业需求视角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编号:ZCZ7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雨婷,张雪.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3(18):132-134.
[2]曹丹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6):137-139.
[3]冯萍,李亚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6):36-38+70.
[4]魏晓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J].活力,2022(04):49-51.
[5]邵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办公室业务,2023(24):65-67.
[6]王恩清.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践行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120-121+149.
[7]陈亚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结合分析[J].农家参谋,2020(21):285.
[8]夏芳芳.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08):228-229.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