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开辟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2024-07-10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课题组

北方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课题组

摘  要:党的二十大首次将科技、教育、人才三者统筹部署,体现了全局谋划、系统推进的战略深意。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有力统筹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本文从体制机制、参与主体、发挥作用、运用发展四个逻辑层面,就如何推动内蒙古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着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出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     “三位一体”     统筹推进     创新高地     人才中心

一、内蒙古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

(一)体制机制方面的统筹逐步走向全面系统

一是以“科技”牵引“教育”“人才”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与“教育”“人才”深度融合,共提出30条96项创新措施,其中涉及到人才的有8条,涉及到高等院校的有11条,明确了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奖励政策紧紧围绕“科技人才”,有效激发了全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是以“教育”强化“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区主要高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突出“科技”“科研”“创新”等元素,不断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等。高校教育评价以“科研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建立健全高校科学的学术规范和评价导向。

三是以“人才”支撑“科技”“教育”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当前内蒙古紧紧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人才引育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能源、农牧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丰富了新时代“1+N+X”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集中发布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进一步提升了自治区引才影响力和人才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人才与产业、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精准对接。

(二)参与主体方面的统筹不断融合壮大

一是“科技”参与主体中不断体现“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科技投入中用于“人才”的奖励支出不断增加。2022年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投入2.2亿元,投入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奖励。全区企事业单位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要依托于高水平大学。“十四五”以来,全区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数量达到117个,重点支持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建设,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巴彦淖尔农高区与中国农大共建的肉羊、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技合作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成为内蒙古招才引智带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

二是“教育”与“科技”“人才”主体统筹融合日益紧密。作为自治区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硕博等高学历人才起着“人才基石”的作用。“十四五”以来,全区硕士、博士扩招不断加速,研究生数量逐年创新高。2022年,全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人数3.23万人,比2021年增长11.98%,占全区在校研究生总数的85.95%。高校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持续提升,以内蒙古大学为例,“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大学现有国家和部委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37个。

三是“人才”参与主体中不断融入“科技”“教育”元素。围绕“强心活点”,首府呼和浩特发挥“心”的引领带动作用,激活其他盟市“点”的活力形成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乌兰察布(京蒙)人才科创园、包头和鄂尔多斯人才科创园等“一中心多园区”的人才高地建设格局。“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不断培育壮大,2014年至2022年,共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人,2020年以来累计培养“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71人,产业创新创业团队24个,“西部青年学者”30名。

(三)发挥作用方面的统筹更加协调互补

一是“教育”“人才”助力“科技”作用更充分发挥。内蒙古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多点突破,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高校参与支持,如内蒙古大学重点参与完成了草食家畜干细胞等基础前沿和应用基础研究,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重点参与布鲁氏菌双标记疫苗自主研发。各盟市科技创新成果依托高校参与支持,“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各盟市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高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全力当好科技创新“领头雁”,伊利、蒙牛等地方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实施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二是“教育”基础支撑作用的实现与“科技”“人才”密不可分。“十四五”以来,内蒙古高校进一步加强理工科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上更倾向于理工农医类专业,全区高校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由过去的40%提高到60%以上,专业设置凸显“科研”功能。在“新业态”专业设置方面,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行动,新增或新建设的“新业态”专业大部分围绕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高校“基础科研”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持续增加。推动设立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亿元,强化对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性支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支持高校设立了37个重大研究领域的高校科研平台和27个培育平台。

三是“人才”的“科研”价值与作用进一步凸显。“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持续扩大科研院所引进人才资金支持规模,年度资金总额从最初的60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3740万元,积极组织评选并向国家推荐高层次人才,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有8人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5个单位荣获“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15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运用发展方面的统筹持续衔接深化

一是在统筹推进中“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得到“高校”强有力支撑,2023年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研发成果中由自治区高校承担的项目占总数的23.8%,同时高校在专利技术转化产值方面也较为出色,例如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太阳能光热专利技术转化产值突破了6000万元,是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产值最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转化平台促成果落地反哺人才创业,内蒙古着力打造的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共吸纳就业6.1万人,提供了2.5万个创客工位。

二是在统筹推进中“教育交流合作”与“产教融合”不断深化。高校加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同时以科技为抓手开展交流合作,例如内蒙古工业大学与蒙古国科技大学签约共建国际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中心、跨境智慧物流与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以培养工匠专技人才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鼓励各类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实施“订单班”“工匠班”计划,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三是在统筹推进中“人才引育”力度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期间,内蒙古重点面向“一流高校”积极开展专项引才活动,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举办12场次引才专场招聘会,2017年至2022年12月底,为自治区本级引进高层次人才1524名。进一步扩大高校等单位评审自由度,自2022年起全面下放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职称评审权,不断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

二、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体制机制统筹方面,一是内蒙古创业投资机构发展还不够充分,创投资金来源单一,创业投资资金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高校内部人才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全区高校普遍存在人才管理体制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引进机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参与主体统筹方面,一是内蒙古科研机构投入强度和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各类科研主体的创新投入亟待加强。二是内蒙古存在人才规模偏小、人才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不仅人才占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60%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能源化工等领域,稀土、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金融、环保等领域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整体劣势导致科技创新能力偏弱。

发挥作用统筹方面,一是内蒙古高校科研整体实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学术带头人储备不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稀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不足。二是内蒙古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学科专业设置与内蒙古人才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产教融合效果较差,导致就业率低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内蒙古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缓慢,学科整体实力有待提升,具备冲击一流水平的学科数量偏少,目前只有内蒙古大学生物学一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运用发展统筹方面,一是内蒙古在新能源、传统奶业、稀土、生物制药等重点特色领域人才供应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相关科研技术人员长期处于相对缺乏状态,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开发明显滞后,科技人才缺口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二是内蒙古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实训基地设施陈旧、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提升,加剧了人才培养、实践、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三、内蒙古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结合区域特点办特色高等教育,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高校提升行动,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努力把内蒙古大学建设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强化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围绕自治区8大支柱产业,建设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区域的学科集群。开展协同攻关和交叉创新研究,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培养紧缺高层次人才。二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对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创新引领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设计与内蒙古重点产业体系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紧密相关的核心课程,及时把行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充实到课程内容中。

(二)服务科技强区战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一是多措并举加大科技投入,有力保障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可持续的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优化财政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效益。二是促进科技政策落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使高校科研人员将精力从争资金转到重管理上。建立创新容错、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勇于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机制和环境。三是切实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产业科技贡献。打造“蒙科聚”一张网,及时向企业推荐具有市场前景和转化潜力的成果,解决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深度融合问题。加快成果评价试点改革、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开展“先使用后付费”先行试点,解决小企业使用高校科技成果中面临的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等问题。

(三)聚焦人才强区战略,建设区域人才中心

一是持续优化政策体系,推动人才政策落地。推动形成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对标全国先进地区,在奖励角度、审核条件、批办流程等方面想办法,打造政策洼地。二是健全精心用才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用。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以实用为导向,破除“五唯”导向。在管理机制上,打破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让专业人才在专业领域的“一亩三分地”上能做主。在流动机制上,要让各领域人才能够“动”起来,推动各领域均衡发展。三是提高人才引育集聚力,努力补齐人才紧缺短板。靶向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争取以全职或双聘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强化服务效能,多措并举扩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数量规模。四是优化“一中心三园区”发展布局,持续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强化首府“中心”集聚人才优势,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城市群发展,推动首府建成全区人才中心。建设呼包鄂乌城市群科创高地,突出地区特色和产业优势,区市共建、统筹推进呼包鄂乌区域科创高地建设。推动各盟市建设区域性人才集聚地,建立赤峰、通辽区域人才集聚地,引导其他盟市立足特色优势,在条件相对成熟的盟市打造人才集聚地。

(执笔:曹永萍 张捷 张宇)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