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意蕴之美

2024-07-10刘姝彤

参花(上) 2024年7期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刘姝彤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鄂温克族的历史变迁,以其深沉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关于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画卷。在文学理论意蕴的角度下,这部作品显得尤为厚重。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民族的描绘,更是对生命、自然与文化复杂关系的深入探索。意蕴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在宗白华看来,意蕴的创造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若能将形式与意蕴更好地结合,那么形式就能够成为意蕴的载体。很多文学大家通过建构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三个层次来构建作品的意蕴之美,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文学作品意蕴的这三个层次,对现代经典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深入探讨。

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审美情韵层赏析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所展现的美,不仅仅在于对鄂温克族生活的记录,更在于它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结构、意象等手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韵。

(一)简约而不简单的语言之美

迟子建语言的朴素与自然之美,使每一个句子都仿佛是一颗晶莹的露珠,清新、透亮,却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作品里写道:“镜子里反射着暖融融的阳光、洁白的云朵和绿色的山峦,那小圆镜子似要被春光撑破的样子,那么的饱满,又那么的湿润和明亮!……我没有想到,凝聚到这面小小的圆镜子里的春光,竟然把我淤积在心底的泪水给淘了出来。”经历了列娜的离去,作者以孩童的“我”为视角,在澄明无比而又优美至极的景色之中,反用孩童并没有的口吻平静地道出了生死的苍凉。

(二)多层次、多结构叙事的结构之美

小说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结构,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细微的个人情感。作者成功地将回忆与现实双重时空结合起来,形成了作品独特的叙事策略,将平常的一天与主人公所亲身经历的近百年的部落兴衰进行对照。这样的叙事结构不仅使故事更加丰满立体,同时促进了读者对灵活叙事节奏的把握。每一个角色的命运,每一次冲突与和解,都成为这部史诗般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意象之美

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自然风光。这里有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河流、连绵的山峦,以及四季更替带来的丰富色彩。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构成小说情感基调的重要元素,同时在作品中也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额尔古纳河不仅是鄂温克族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河流的流淌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也象征人与自然之间永恒的联系。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象世界。

二、《额尔古纳河右岸》历史内容层赏析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一部反映鄂温克族百年历史变迁的小说,对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洞察。

(一)记录了鄂温克族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变迁

小说以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将一百年历史的变迁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是地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生存与适应的演变。在故事的叙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鄂温克族如何从大森林中封闭的游牧生活中走出,逐渐与外界接触,开始受到外部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使鄂温克族在历史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同时又吸纳新的元素。

(二)刻画了个体与历史的交织

小说的叙述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我”亲历了鄂温克族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社会的变革。通过“我”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在历史浪潮中的起起伏伏,感受个体与历史的交织。这种交织使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编年史,更是一个关于人、命运和选择的深刻探讨。

(三)呈现了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变化

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变化使鄂温克族人民观念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鄂温克族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开始定居村庄,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信仰的变革,传统信仰逐渐式微,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另一方面,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即便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他们依然坚守本民族信仰和文化传统,努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迟子建以诗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鄂温克族的生活与信仰。从衣食住行到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也揭示了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这种交织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温度。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哲学意味层赏析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鄂温克族顽强抗争和美好爱情的背后,隐藏着浓厚的哲学内涵,是对生命、死亡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一)对人与自然的关注与思考

鄂温克族与驯鹿相依为命,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这里,自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背景或场景,而是与鄂温克族的生活、信仰、文化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敬畏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这种观念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中。小说通过鄂温克族的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他们尊重自然,将自然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灵感的源泉。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使他们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种和谐共生关系开始受到挑战。小说中,鄂温克族人民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引导人们审视现代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对生命与死亡的关注与思考

《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对鄂温克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民族。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的威胁,如严寒、猛兽,还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死亡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对于鄂温克族人民而言,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这种观念源自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理解。死亡是生命回归大自然的方式,是生命的诗意阐释。这种观念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度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结语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与文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忘初心、坚守自我。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鄂温克族的风土人情,也让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3班学生,指导教师:杜若松)

猜你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黑龙江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之美
额尔古纳河岸
民居趣读
民居趣读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额尔古纳河谣曲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词语冷暖色调处理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