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7-10潘艳

理论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新闻传播高等院校

摘要:“融媒体”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较强的承载力与融合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共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将人力、内容、传播等维度进行全面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下产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智能,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职业化素质亟待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趋势与实际需求,开展传媒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高校亟需在整体规划与理念层面拓展学科建设,包括新闻传播工作者需秉持的职业观念与工作态度、需遵守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标准、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需适应的智能应用与科学技术等。在现今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媒介性质和类型愈发丰富和多元,这便决定了过往传统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工作者统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需转向差异化和多元化,并针对传媒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侧重在加强对其能力培养上,包括对媒体性质的认知能力、对内容产品的策划和运营能力、专业持久的内容创作能力,以及跨平台整合传播能力。

关键词:融媒时代;新闻传播;高等院校;传媒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3 — 0157 — 04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消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愈发交融,新媒体的更新之速度,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变革都对整个新闻传播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以及业界标准亟待重新调整、明确细化,并同步迭代。

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使命之一是培养具有职业化标准与专业性水平的新闻传播工作者。高校学生迈入现代社会,一方面,意味着要同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社会进步的脚步,所秉持的观念及葆有的态度要与时俱进、超越时代;另一方面,在各类形态与属性的媒体岗位从事相应工作的高校学生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储备与高超的技能,在具体工作的执行中要符合基本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具体来说,首先,在开展详细的新闻工作前,需要熟知并遵守新闻传播行业的规范与标准;其次,在执行对应的新闻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采写拍摄等职业技能,以专业的态度与高超的能力将工作高效率完成,并正确看待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以乐观的精神和开放的意识面对工作压力、处理工作琐事;另外,在完成职责所在的工作内容后,开展工作的复盘与内容的总结,总结优点与经验,反思不足与缺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高校培养高素质、精专业、全技能的传媒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及层面开展针对性的着重培养:第一,基于高校平台与专业资源,通过系统性的专业课学习让高校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内容要点,例如新闻采访、广告学设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数字出版、时尚传播等涉及各类专业技能的学校课程,并指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与方法;第二,借助校园平台及实践活动,在不同学期及学习阶段,组织举办具有针对性的校园媒体社团活动,通过各类社团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与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采访、写作、拍摄、设计等各方面能力;第三,依托社会资源及实践机会,高校可与社会传媒机构建立人才输出渠道与实践平台,借助相关媒体、互联网公司的实际工作,进一步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后续真正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数字化转型给传媒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如今,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传统媒体的运行机制与内容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滞后性,在融媒体格局不断扩宽的社会环境与媒体体系下,各类融媒产品在新兴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之以往传统媒体有所提高。回顾中国传统媒体产业的发展轨迹与演进方式,数字化革新与智能化路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具有重塑意义,并进一步促进包括信息采集、传播分发等在内的媒介产业的创新迭代。这同样对新闻传播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思考命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在数字化转型的融媒体时代,高校对于传媒类学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回应社会需求,在增强其传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业务能力,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传媒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融媒体背景下信息采集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信息的流通性与开放性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与输出,信息的来源与获取单一依靠新闻工作者的走访调查等工作方式与行为,需要经过具有周期性、长时性的场景调研和人物访谈,从而获取一手信息;在彼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工作方式和需求下,媒体人才的培养会更加偏重于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人际沟通交流的对接与研究能力。步入数字化助推媒体革新的融媒体时代,信息总量骤增、信息流通速度暴涨,媒体工作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更为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例如人工智能、即时通信、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成为媒体工作者惯用的渠道;在信息处理和统计结果阶段,会更多利用传感器等方法获得调研成果,数字媒介信息采集的应用,一方面,大幅提高了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效率,降低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进一步解放媒体工作者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更具创造性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精准的数字技术也高效增强了新闻的准确性以及发布新闻的时效性,并会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与内容传递受众。

(二)大数据背景下新闻加工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能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手段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新闻传播学是需紧跟时代节奏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传媒人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主体作用与影响的重要角色,因而,人才的培养更需顺应社会需求,满足实际应用。具体而言,需将传统媒体惯用的信息加工方法革新升级为数字化时代下大数据等智能应用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传媒类职业需求更为多元化,在掌握传统的媒体编辑的基础上,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态势,培养数字化信息采集、数据化内容生产等多元化技能,例如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入,信息管理科技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泛的应用,其中一键生成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实现对各类媒体载体的字幕识别功效,除基础的中英文外,还能够成熟知晓各地方方言,并对小语种加以准确地辨别,从而大幅减少添加字幕和阅读内容等人工操作,在缩短工作时长的同时,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三)融媒体背景下运用网络能力的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下,各类媒介极速发展,短视频与直播现已成为广泛大众使用的媒介载体,其所拥有的视听直观性与双向互动性满足了受众对媒介产品的追求与喜好,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身所需的针对性资讯。这种独特的媒介文化景观依托于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数据分析算法技术,其能够基于受众的兴趣习惯与内容偏好,依据用户标签与垂直细分精准推荐信息内容,这种一对一的精细化信息处理与传播模式,可无需耗费受众过多的时间查询与内容搜索成本。在传媒类人才培养上,一是应加大对各种媒介产品的内容创作与生成的理解,不断提高资讯传播的能力;二是需实际应用,加强对融媒体时代新兴传播技术的认知与了解,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方式,用技术手段辅助日常工作的开展与信息内容的处理。

二、需重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的培养

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与社会基本趋势,从事新闻媒体的工作者需具备政治修养,作为传媒教育的主体,高校组织应培养学校学生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与必要素质。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是指对政治事件以及政治问题的关注水平与敏感程度,具体而言,在执行的新闻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讲政治;而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需要准确快速识别新闻价值事实的能力,能够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具有敏感性和判断力。

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是并重素养,各自有所偏重,在教育中应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政治敏感是开展新闻工作的基石,在新闻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播过程中具有指向性的决定作用,是新闻内容的保障,也是新闻舆论的指向;新闻敏感是开展新闻工作的利刃,在新闻事件的识别、提取与处理过程中具有辅助性的重要作用,是新闻价值的保障,也是新闻传播的助推;具备政治敏感性,可以提升选题立意,在政治指向与内容选取中发挥重要作用;具备新闻敏感性,可以增强传播效果,在新闻质量与价值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阶段,在全国视野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发展,媒体融合的要求不仅局限在媒体行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组成、信息来源渠道、内容生产模式等方面的硬性拼接和简单融合,更要求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机构顺应时代趋势与科技发展的步伐,取长补短、化零为整,进化为具有强大整合能力、完善服务能力的新型媒体平台。这同样要求高校组织在开展传媒人才培养方案之初,便从全国视野的大局观出发,并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具体结合各地方自身区域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与人才,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当地情况、满足实际需求的国内传播平台,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理念,打造可以直接助力并服务该地区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甚至外事活动等综合类多功能的国际传播平台[1]。

(二)明确内容产品形式及发布时机

如今,信息内容发布平台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多形态的明显特征,除去新闻媒体自身的传统渠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数量与影响力更为显著的各类网站、APP等一系列社交自媒体在内容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要素。融媒体时代下的内容发布平台与渠道不仅结合了报社、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真实性、可信度的优势,并且结合了互联网技术、微信等社交软件、短视频娱乐属性等各类新兴媒体能够得到吸引力高、关注度高的特点[2]。

但据笔者了解,多元化社交媒体平台的“调性”也各不相同,每一平台独有其风格化的内容属性以及针对性的内容受众,因此,自身创作的媒介内容适合在哪些平台发布、以何种面目出现,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和调研策划。由于高校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在策划活动与内容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内容本身,而忽视对投入产出比的思考,缺乏成本概念,策划也呈现出非系统性、非严谨性的不足。在具体的新闻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内容成本概念,鼓励学生创造发散思维,通过系统性策划找寻适配性较高的商业合作伙伴,并通过长期运营赢得商业合作伙伴的信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有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产物,在各司其职的传统工作流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也相应地设定了相对固定的方向和专业课,固化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专业化的习得,但同样导致了学科之间的僵化与隔阂,即学新闻的会写不会拍、学广电的会拍不会写、学广告的会策划但不会写软文等实际问题的存在。面对新媒体主播的当下和未来,实践是第一要务,实践出真知[3]。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专业融合”的同步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采编播”合一的实验教学方向是解决专业壁垒之间的有效措施,遵照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短视频、新闻访谈、现场直播和移动直播等学习方向,将其规划在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之中,从而适应媒体融合态势,提高传媒工作者增强实战能力。

(三)树立跨平台整合传播意识

在媒体传播渠道愈发多元化的现状下,为实现更有成效的传播效果,首先,需树立整合传播意识,了解并凸显各类形态传播媒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将信息合理分配、各类整合,提高跨平台融合传播能力;其次,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运用应用良好的创意和有效的策划手段,掌握相关的视听技术与操作工具;最后,在信息分发阶段,利用社交媒体分析工具为传播受众定制人物标签,实现有针对性的分发与传播,在前期的整合、中期的策划与后期的分发全过程中实现跨平台整合传播的实施,例如电视平台、网络视听平台的影视剧,以及综艺类节目在播出前或播出后有针对性地对正片内容进行切片,切分为分主题、分人群、分平台的短视频作品,并分发至社交媒体传播,以垂直细分的方式为影视剧及综艺作品进行推广,以小见大、以小获大,激发受众从短视频阵地迁移至长视频阵地,提升整体传媒作品的传播力。新闻节目也可参照精细化处理信息内容的方式,制作内容多样化、受众多元化的媒介作品,通过跨平台的整合传播,确保信息在各平台、渠道得以传播,吸引更过受众的好奇与关注。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直以来有着重视学生实务能力培养的教育传统,在学业课程安排以及社会实践环节都有侧重地聚焦实务能力。然而,随着媒体愈发凸显出融合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传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中偏向专业媒体的采写编评的教育方式需同步更新迭代:即需从内容生产向“内容生产+运营”的方向扩展、内容生产导向迁移至传播效果导向、从国内视野转向国际视野的传播格局。具体来看,主流媒体需拓展国际传播渠道,丰富国际传播方式,把握国际传播规律,不断增强在国际舆论场的权威性、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更加响亮[4]。

(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与转型契机,引入“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更是一条人文之路,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深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助推了跨地域、跨文化的教育与人文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差异化、多样化的文化存在是需直面的现实情状[5]。在这一时代趋势与发展前景下,国内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快现代化、国际化步伐。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急需传媒、外语等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面对这一时代趋势与社会背景,进一步在国际视野中增强传媒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合作平台上,构建平台间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交流机制。全面激发各大高校合作交流、双向协助的潜力;另一方面,在高校教育上,针对传播学类专业本科生,应适当选取相关课程并引入“双语教学”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传媒与英语的综合应用水平,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成为社会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随着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愈发加深,媒体融合的发展步伐与深化改革大力促进了新闻传播能力的建设与传播效果的达成。随之而来的,是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对国际社会认知不足、对高素质传媒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对各级媒体集群化建设的不足等。针对高素质传媒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这一痛点,首先,人才培养高校主体需紧跟形势、紧随时代,以协同育人的目的和成效为具体准则,以媒体融合的方向与措施为具体指引,加强人才培养并建设媒体集群,实现传媒人才的全能培养与沟通交流;其次,各高校要顺应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趋势,主动积极打造移动端平台,为传媒人才培养提供成长沃土,进一步培养时代所需的兼具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媒人才;最后,传媒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各级融媒体中心的双向合作,促成产教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与有效路径:一方面,结合高校教育成果和人才优势,针对融媒体中心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解除移动平台发展困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产教深度融合的产出平台和实践机会,培养适应智媒时代、移动平台全新需求的新闻传媒人才,以便高校学生尽早、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境遇,从而反向为融媒体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独树一帜的“一股清流”,有效促进媒体间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助力媒体向着更好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李润泽.以智慧全媒体平台赋媒介未来之力——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的时代机遇[J].对外传播,2024(01):15-18.

[2]田楚韵.新形势下如何利用融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新闻传播,2023(24):6-8.

[3]任志宏.在实践中认识新媒体[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23(01):3-5.

[4]栗娜.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路径探析——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为例[J].新闻战线,2023(24):47-49.

[5]潘艳.“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资料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7):152-154.

〔责任编辑:丁冬〕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新闻传播高等院校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