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助力算理与算法理解
2024-07-09赵良军
赵良军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阶段的有效应用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内容,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通过生活化学习素材、实践性学习方式获得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更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创设生活情境,降低数学学习的抽象性。教师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运算知识,加深对算理与算法的理解。设计生活情境时,教师尽量不要添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以免情境繁杂。
教学“200-40-30”连减计算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连减、被减数、差等概念,而是将计算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赋予计算题生活化情境:妈妈带了200元去超市,买一箱苹果花费40元,买玩具花费30元,还剩多少钱?结合这个生活情境,学生理解了算式的意义,轻松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妈妈去超市购物时,收银员是怎样收钱的?学生回想超市收银的过程并回答:“通过机器扫描所有商品的价格,相加计算出总价,再收钱、找零钱。”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收银员需要找给妈妈多少钱等。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后,笔者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这道题中的“妈妈”“你”“超市”可以任意替换为“爸爸”“小明”“商店”等,购物的选择并非仅限于购买玩具和苹果,可以将其替换成其他物品,也就是说,不管情境如何变换,这道题的本质都是计算剩余的钱,可以连续减两次,也可以先计算两个减数的和,再从总数中减去这个和。
创设数学活动,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教师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认知发展需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这样能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达到深层次的数学理解水平。
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时,笔者设计了“24÷2”和“72÷3”两道例题。教师通常利用“分小棒”讲解列竖式计算“24÷2”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看不出学生学习中有困难,但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72÷3”时,学生往往难以得出正确答案。为改进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7捆小棒能否平均分给3个人?再加几根小棒就可以平均分?“分小棒”的探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分整捆、分散根、得结果、写竖式”4个操作步骤。经过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笔者引导学生对比两道题的4个操作步骤。第一步:对于“24÷2”,先把2捆小棒平均分给2 个人,每人得到1捆;对于“72÷3”,把7捆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是无法直接平均分的,因此,学生把7捆小棒拆分成6捆和1捆,把其中的6捆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第二步:对于“24÷2”,把剩下的4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2根;对于“72÷3”,先把剩下的1捆小棒拆开,与原有的2根小棒相加得到12根小棒,然后把1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4根。第三步:对于“24÷2”,把每人得到的1捆小棒和2根小棒相加,结果是12根;对于“72÷3”,把每人得到的2捆小棒和4根小棒相加,结果是24根。第四步是建立分小棒过程与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联系。通过以上教学,笔者发现“无法直接平均分”是一个难点,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将“无法直接平均分”转换成“可以平均分”,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更好地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作者单位:十堰市房县野人谷镇木瓜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