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阅读:“行走”在大场域的阅读课程
2024-07-09梅冬丽何娴
梅冬丽 何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为此,咸宁市第二小学集学校、家庭、社会之合力,构建大场域阅读生态圈,充分利用社区、景区、图书馆、网络平台等资源,依托自主开发的“朗朗阅读”大阅读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育学生的阅读素养,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让阅读“行走”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用校园的朗朗书声带动家庭书韵飘香,带动社会书声朗朗。
一、构筑校园阅读启蒙域,让阅读滋养生命
构筑校园阅读启蒙域指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创建专门的阅读启蒙空间,营造校园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处处接受书香文化的熏染,并通过开设阅读课程、开展阅读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书籍的滋养下获得精神成长。
1.开设课程,助阅读目标落地
为系统推进阅读课程落实,学校开设以下三种阅读课程。
第一种是每周三开设的经典诵读课,内容选自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及《朗朗阅读》校本教材(包括“美文品读、中华人文、趣味语文、名著推荐”等板块)中的“中华人文”板块内容。学生在周三晨间或吟或诵,感受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与哲思。
第二种是单周周五开设的校本阅读课。这种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朗朗阅读》校本教材中的“美文品读”和“名著推荐”板块内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拓宽阅读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第三种是双周周五开设的整本书阅读课程。这种课程借助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将课外阅读课程化,依托读前引导课、读中推进课和读后分享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讲、读、说、演、绘等读书活动中达成“三导”“二即”“四延”目标,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三导”即导趣(激发阅读兴趣,走进书的世界)、导法(提供阅读方法,有效推进阅读)、导行(根据阅读实际拟定阅读计划,有序完成阅读任务)。“二即”指即时分享、即时生成。即时分享指阅读心得、阅读困惑的及时交流与讨论。即时生成指在阅读过程中制作“读书存折”、读书小报、思维导图,写阅读笔记。“四延”包括四个方面:作品延伸即由一本书的作者引出更多相关作品;主题延伸即立足文体,根据阅读内容或主题拓展阅读与此有关的书籍,并进行对比阅读;策略延伸是将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猜测、提问等阅读策略运用到其他书籍的阅读中;思维延伸指读完一本书,要用思辨的眼光重新审视它,以强化理性认知。
2.搭建平台,促阅读成果转化
为促进阅读成果转化,赋予校园阅读以新的活力和持续的动力,学校搭建如下阅读平台,让师生的阅读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展示和提升。
首先,学校搭建阅读交流与展示平台。学校在校园网络平台开设《朗朗读书会》专栏,每月推送经典诵读、好书推荐、读书方法、阅读心得等方面的内容,为师生提供阅读素材和读后展示空间,并安排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在平台上开展阅读指导活动,通过阅读分享会、阅读策略讲座、整本书课例研讨等形式,让更多师生共享阅读方法和收获。如一名教师结合自身几十年的阅读经历、感悟及收获,以“在阅读中得到”为主题录制了两期讲座视频,发布在《朗朗读书会》专栏。这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指导作用。
其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师读书分享会,促进教师思想碰撞。一是学校每学期开展两次教师读书分享会,组织教师围绕学校的读书课题或年级组规定书目,相互交流读书感悟和见解。二是学校将阅读列为教师成长的必修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师读书会:主题型读书会——学校在特殊节日组织开展的教师读书分享会,如在国际妇女节开展以“品味书香,阅见美好”为主题的女教师读书分享会,在中秋节举办中秋诗会等;漫谈型读书会——在各学科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学科教师每月在阅读室畅谈近期读书心得;研究型读书会——在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针对研究主题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定期交流与分享阅读收获;交互型读书会——学校各部门负责人结合工作需要,带头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如共读《变革的方法》等,组织教师每天进行读书“打卡”,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并在学校行政例会、主题研讨会等场合展示阅读成果。
最后,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启动仪式,通过阅读成果展演、阅读成果评比与表彰、集体宣誓等活动形式,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更多的师生积极阅读。启动仪式后,学校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如第一学段的诗书游园会,第二学段的“我的读书故事”演讲比赛,第三学段的阅读知识竞赛、读书分享会。学生在活动中朗诵经典内容、展评读书笔记、制作创意书签等,很好地展示了阅读成果。每学期末,学校开展“阅读之星”推荐与表彰活动。每班推荐一名学生在阅读节活动中接受表彰,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阅读故事,分享美好的阅读感受。
二、构筑“校-家”阅读协同域,让阅读走入家庭
构筑“校-家”阅读协同域指学校助力学生家庭营造阅读氛围,促进亲子阅读良好风气的形成,推动书香校园的深度打造。
为让阅读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构建了“阅读行走”实践课程,依托家长力量,让阅读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以及学校、家庭之间“行走”,引导学生把书读厚。学校每学期在指定年级开展“阅读行走”活动,每个班级围绕一个阅读主题,由家长自发组织学生集中开展阅读分享、朗诵、故事表演等活动。在“我和春天有个‘阅会”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互动,或手捧书籍静心阅读,或积极交流阅读心得,或共同制作创意书签,不仅获得了书籍的滋养,还拉近了亲子关系。为拓展“阅读行走”课程,推动“全科大阅读”,学校发掘家长群体资源,在每个班级组建“家长讲师团”,引导家长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社会阅历,为孩子执教传统文化、劳动技术、消防安全、卫生健康、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通过新的阅读方式拓宽视野,提升认知,完善人格。
三、构筑“校-社”阅读共生域,让阅读走向社会
构筑“校-社”阅读共生域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儿童阅读,满足更多儿童的阅读需求,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进而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风气,让阅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为引导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带动更多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投身于阅读,学校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将阅读从校园拓展到社区。例如,学校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组建讲师团,每周六由一名教师担当阅读推广志愿者,依托社区学习场地,借助社区图书资源,带领社区儿童开展“快乐星期六”阅读系列活动,让社区响起朗朗书声。在“‘悦阅绘本”活动中,教师结合英文绘本精美的配图、趣味性的语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社区儿童进行英语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童话”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讲一讲、演一演、画一画、编一编等有趣的活动,引导社区儿童快乐地阅读童话;在“徜徉书海”活动中,教师通过妙趣横生的导入、别出心裁的问题,引导社区儿童徜徉在科普书籍《海底两万里》中,了解广阔的世界。
为积极践行“全民阅读”,学校一方面定期组织师生、家长前往区图书馆、新华书店,以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方式畅游书海;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区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推介人”活动,鼓励教师在活动中创新阅读推广形式,通过故事情景再现、创意朗诵表演等播撒阅读种子,引领阅读时尚。
(作者单位:咸宁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