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教材插图提升学生素养
2024-07-09严丽萍
严丽萍
小学语文教材紧扣小学生认知实际配置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的插图内容,尤其是涉及科学知识的插图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实际存在偏差,或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会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如果以“后续再研究”“课后再讨论”等为由避而不谈,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遇到这类问题,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予以适当的解答,让学生在释疑过程中拓宽视野,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寒号鸟》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仔细观察教材插图,发表自己对寒号鸟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能将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提炼出“凡事要做长远打算”“不能懒惰”“不能只顾眼前、得过且过”“要听别人劝告”等寓意。有几名学生质疑:寒号鸟名字中带有一个“鸟”字,为什么插图中的寒号鸟像老鼠?寒号鸟究竟是鸟还是鼠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并没有马上给学生解释,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寒号鸟除了像老鼠,还像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学生说“像松鼠”,有的学生说“像蝙蝠”,也有的学生说“像田鼠”,甚至有学生猜测这是插图画家画错了。学生对寒号鸟的认识和猜测都很有新意,但到底是什么原因,笔者在课堂上没有揭示,而是要求学生放学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解决。
第二天上语文课时,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和对资料的理解,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寒号鸟不是禽类动物,而是一种兽类动物”,有的学生说“寒号鸟是一种像老鼠一样的啮齿动物,牙齿很锋利”,有的学生说“寒号鸟与老鼠一样,也是一种哺乳动物,它虽然像老鼠一样喜欢在夜间行动,但其生性怕冷,不像老鼠那样既不怕热也不怕冷”,还有的学生说“寒号鸟因为怕冷,才不停地叫,因此,人们称它为寒号鸟”。综合学生的回答,笔者与学生共同给寒号鸟下了个定义:“寒号鸟不是鸟,而是一种像老鼠一样的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这种动物白天待在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因其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号叫,人们便称它为寒号鸟。”
学生明确了寒号鸟名不副实,弄清了插图与文字的区别后,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笔者让学生借助科学课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名不副实的动物”。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热烈的小组讨论,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了各种“名不副实”的动物:能飞翔的蝙蝠虽然有翅膀,但并不是鸟,而是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生活中常见的壁虎与老虎没有种属关系,壁虎是一种小型蜥蜴;海洋公园里的海马与马毫不相干,海马是一种鱼类,它与鱼一样用鳃呼吸;娃娃鱼和鲸鱼都不是鱼,娃娃鱼是一种两栖动物,鲸鱼则是一种哺乳动物;等等。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弄清了插图内容,拓展了视野,而且了解了科学知识,提升了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黄石市府路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