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教学让主旨更显豁

2024-07-09王强山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关键词:污秽誓言东北

王强 山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便捷、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为例谈谈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字字有情、句句含情,七年级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难度较大。因此,笔者结合文本实际,采用跨学科教学策略将文章内容可视化,让文章主旨更显豁。

一、借助影视知识明确写作意图

《土地的誓言》充溢了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东北平原的美丽、富饶,抒发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也表达出他们为故土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七年级学生学习过的散文大多是写人叙事类散文,对抒情性散文比较陌生,很难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感,并且他们生活在安定、祥和的和平年代,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或体验,大多数学生甚至没有远离过故土和父母,对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只停留在语言理解的层面上,很难理解《土地的誓言》中语言文字背后的悲怆与痛苦。这些学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原”那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时代,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自主阅读文本并解决这一问题后,笔者基于文本主要内容提出“故乡的特点是什么?”“故乡身上的‘污秽和耻辱指什么?”两个问题。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很容易找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美丽、丰饶”。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感到茫然,因为“污秽”“耻辱”只出现在文本最后一句“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中,前文虽然有所暗示,但要么隐藏在抒情性极浓的语言中,如“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等 ,要么以直抒胸臆方式简洁地暗示,如“你必须站立”等。七年级学生受认知所限,很难从这些暗示中发现“污秽”“耻辱”,即使文末落款“‘九一八十周年写”暗示了答案,学生也很难从这一看似不紧要的落款中挖掘出“污秽”“耻辱”的内涵。

基于此,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九一八事变》、电影《九一八》和《松花江上》中有关日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东北人民惨遭蹂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片段。学生通过视频直观而真切地感受到东北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的“污秽”“耻辱”,特别是出现侵略者枪挑妇孺后哈哈大笑的画面时,学生怒不可遏,一些男生大骂侵略者是“野兽”“畜牲”,一些女生则嘤嘤啜泣起来。观看视频片段后,学生纷纷举手抢答。经过师生归纳、整合,学生明确:“污秽”指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毫无人性的兽行。“耻辱”指东北人民在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呻吟、痛苦和悲伤,指东北人民遭受的羞辱、侮辱。

二、借助地理知识消除学生误解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受专业所限,未必能完全掌握文本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科教师为语文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以免出现因知识性错误而误导学生的情况。

《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指东北大地,但在文本中,作者没有一句写到东北或东北三省。教学中,有的学生根据文本中“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等描写,认为文本中的“土地”、作者的故乡应该是内蒙古大草原,有一名学生甚至依据作者的名字“端木蕻良(满族作家,辽宁昌图人)”主观地认为作者是蒙古族作家,作者写的“土地”和“故乡”是内蒙古大草原。

鉴于学生的错误认知,笔者教学时将地理知识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请地理教师提供了三个与文本相关的地理常识。①东北三省是行政区划名称,东北草原区是地理区域名称,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左右,海拔为130~1000米。②作者端木蕻良的家乡昌图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东岸、松辽平原南端,是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三地交界处,西面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翼后旗隔辽河相望,科尔沁左翼后旗是著名的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昌图”是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前两个音节的转音,意为“绿色的大草原”或“水草丰美的地方”。③东北三省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黑土地,还有大片的草原,著名的草原有长白山草原、通化草原、扶余草原、西辽河草原、松嫩草原、德力格尔草原等。

通过了解这些地理常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东北地区有大草原,《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泛指东北三省,马群、蒙古狗和草原并不是内蒙古自治区独有的事物。借助这些地理常识,学生很容易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人民奋力抗争、为故土战斗到底的事情与文本内容联系到一起,为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信息技术深化学生认知

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语言直观化、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具体化、生动化,还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一篇抒情性散文,《土地的誓言》先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富有东北特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再现了故乡的美丽和富庶,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故园之恋,然后用忧伤、舒缓的叙述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最后用极其简洁的语句抒发了作者炽热的家国情怀。七年级学生阅读抒情性散文的经验有限,很难从以乐景写哀情的角度理解文本内容,特别是在阅读描写故乡美丽与富饶的内容时,舒缓的感情和优美的意境几乎让学生忘记了“九一八事变”这个历史背景。

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深沉的痛苦、坚定的信念,以及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在借助影视、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知识,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故乡之美、故乡之物、故乡之耻”三个主题制作美篇,通过网络搜集东北风景、东北物产和“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遭受蹂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剪切、编辑,并用自己的话解说这些资料,再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如《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作为解说的背景音乐,最后完成美篇的制作。为了降低美篇的制作难度,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组美篇题目,供学生参考或借鉴,如“关东美景”“草原风情”“沃野千里”“黑土地上”“九一八前后”“令人发指的兽行”“铮铮誓言”“打回老家去”等。学生在制作美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东北美丽、丰饶的印象,直观认识到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感受到东北人民心中的屈辱和悲痛。在美丽、丰饶与屈辱、悲痛的对比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者坚定的抗战信念。

(作者单位:王强,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张营中心小学;山丽,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巡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污秽誓言东北
誓言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誓言
有一句誓言叫忠诚
我不是一株草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GIS盆式绝缘子表面污秽模态分析检测方法研究
誓言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