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原则及策略
2024-07-09
魏善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小学教育系主任,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及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促进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其学习成果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直观映射,这一点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逻辑”篇章中已有探讨。具体而言,设计逻辑聚焦学习的筹备阶段,是教育者对学习的宏观架构所进行的前瞻性布局。这种布局涵盖了学习主题的精挑细选、内容的科学编排、学习任务的创新设计以及评估体系的确立等重要方面,旨在构建一套“为何学”与“学什么”的逻辑框架,绘制一幅课程设计的蓝图。
与此相对,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策略则扮演着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实践艺术的关键角色,我们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审视学校课程政策的导向,还要深入微观层面,探析教学实践中的精细操作与策略应用。它关乎“如何启动学习”“怎样学得有效”与“如何灵活适应学生动态学习需求”的艺术,是设计逻辑在教学实践中的生动演绎。如果说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逻辑为教学导航,实施策略则是在航行中引领和调整帆、舵的行动指南。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依据什么原则制订、如何实施,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原则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跨越学科藩篱的整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内在融合,使它们相互赋能。这种学习反映了学校教育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变革,其实施需遵循一系列原则。
1.学生中心原则
实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高度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学习进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与共创者,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参与决策,甚至参与部分教学内容的构建,经历自我驱动、主动探索与积极创造,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学习任务的设计应贴合学生兴趣与潜能,整合情境体验与主动参与,确保学习的个性化与适切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旅程中的积极探险者与创造者。
2.共同体协同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融通创生。这一实践深刻揭示了教师协同及“生生协同”的内在逻辑,构筑了一种多维、互动与共生的教育共同体关系。教师群体需转型为跨学科协同教学共同体,跨越传统学科界限,通过定期的跨学科教研会议,共享不同学科的视角,共析学习主题的核心要义,共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以深度的知识整合与教学艺术帮助学生应对跨学科学习的复杂挑战。学生层面,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样催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集信息搜寻者、资源浏览者、虚拟或真实空间中的对话者与交往者等角色于一体。角色的转换要求学生形成紧密协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识别并利用各自的强项,通过合作与互补,共同推动学习难题的解决与知识的深入理解,发展沟通协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各方资源,通过家长、社区及博物院(馆)、科技馆等社会力量的通力协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构建一种互动合作、资源共享、智慧共创的学习模式。
3.真实情境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教学设计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通过创设或引入真实的“现场式”学习情境,营造富有意义的学习场景。它强调学习任务应超越抽象概念的范畴,植根于学生的实际体验与社会脉络,如环境治理、社区改造、公益服务等,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复杂挑战或提供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具象化的情境中深度融合,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此外,真实情境原则倡导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接近现实的沉浸式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探索、实验,体验在传统课堂中难以复制的学习历程,进而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应用能力。
4.多元评价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采用综合性与多元化评价策略,着重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包括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创新思维的活跃度、团队合作的精神风貌以及道德伦理的内化水平。具体而言,评价实践需囊括结果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及鉴赏性评价等,形成一个多维度交织、贯穿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如,以结果性评价量化学业成就,客观呈现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反馈;以表现性评价观察学生在特定任务或项目中的实际操作与表现,捕捉其创造性表现与批判性思维;以鉴赏性评价挖掘学生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5.持续迭代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应遵循持续迭代原则,教师应将课程实施视为一种长期且动态发展的学习进程,而非短期的一次性任务。这意味着在整个学期或更长的学习周期内,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无需频繁设计、更换多个独立主题,而应专注于某一核心主题的逐步深化与拓展。教师和课程设计者通过密切关注学生个体认知的动态发展与个性化需求,系统收集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的数据与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确保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与优化,以及学习历程与学生发展的同步推进。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空延展特性为学习任务的执行赋予了内在的自适应性与自我优化能力。随着学习者认知边界的拓宽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预设的学习路径和教学策略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并在无形中促进学习目标的自动更新与迭代,从而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动态匹配,以及学习者需求和能力的高效对接。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策略
在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初期,教师要精心选择内蕴五育元素的主题,同步设计包含德、智、体、美、劳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并在情境创设与学习任务配置中预设五育融合内核,使主题学习明确指向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进入课程实施阶段,五育融合的理念则需从理论构想落地为实践行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每一步都要紧扣五育融合宗旨,将五育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促使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首先,在宏观层面分类、分学段统筹协调跨学科主题学习,构建支持性政策与团队协同机制。这是启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其一,学校管理层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包容性与前瞻性的课程政策框架,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校长及学校管理部门应致力于构建一个鼓励创新与合作的制度环境,包括修订和完善学校课程规划,制定支持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政策,明确跨学科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评价标准,确保学科间的无缝衔接与知识的有机整合,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与技术支持,如建设功能教室或链接校外实践基地、配备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相适应的多功能协作空间、为跨学科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等。其二,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跨学科教学研讨会等,建立有效的跨学科教师团队合作机制,增强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认同,确保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及教育资源与教学智慧的共享,从而推动学生在跨学科探索中全面发展。
其次,在中观层面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化策略,强调将复杂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的探索和完成情况视为衡量跨学科学习成效及学生发展水平的标尺。一是强化任务的跨学科融合性。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确保任务本身跨越传统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与方法。这意味着任务应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将数学、信息科技、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入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设计中,以此提升学生运用多元知识体系进行综合思考的能力。二是突出任务的探索性与问题导向。教师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搜寻信息、分析数据、检验假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三是注重任务的实践性与情境关联。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应紧密联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以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四是促进任务的分层与个性化。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分层设计基础性任务和挑战性任务等,确保所有学生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展开有效学习。同时,教师可利用智能推荐系统,通过个性化任务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强项选择学习路径,增强学习投入度。五是重视任务完成的全面评价与反馈。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品格、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非认知成果,让学生通过教师反馈、同伴评价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
再次,在微观层面聚焦以何种方法灵活适应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关注学习方式的创新,如运用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案例学习等方式。混合式学习指教师利用数字平台挖掘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讲座、虚拟实验等,同时结合面对面互动讨论、实践操作等线下活动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项目式学习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整合运用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增强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及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评估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学习的宝贵机会。案例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跨学科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反思,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相结合,培养分析判断能力,促进知识迁移,提升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等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可利用数字平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与互动体验,增强学习的沉浸感与趣味性,同时便于自身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即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习效果最优化。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层的高瞻远瞩与强力支持,需要对学习情境与任务精准定位,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三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推动教育实践向更深层次的综合育人模式迈进。这一过程是对传统课程学习策略的突破,更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索,彰显了教育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