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科融合中强化主旨

2024-07-09朱文荣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关键词:气节苏武梅花

朱文荣

跨学科教学是跨界教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联动与交互的教学形态。实施跨学科教学应以所教学科为本,以其他学科为辅,以学科融合促进素养提升为目标。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树立跨界意识,基于所教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打通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巧妙建立学科联动与交互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以学科联动与交互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形态。跨学科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科知识学习与应用的领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笔者以五年级下册《梅花魂》的教学为例谈谈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科学知识助力文本教学

《梅花魂》的情感载体是梅花,学生如果不了解梅花独特的生长习性,不理解梅花的象征意义,不建立梅花生长习性与其象征意义的关联,要想从文本中提炼出梅花的“魂”,只能从文本中找出诸如“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之类的词语。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浅层次的。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融入文本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梅花之“魂”,笔者授课前请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梅的生长习性等资料。教学时,笔者先请学生回顾科学课中学习的蔷薇科植物名称。稍加回忆,学生即答出“蔷薇、月季、桃、梨、杏、梅”等。笔者乘机提问:“你们知道梅的生长习性吗?”大部分学生能答出“耐寒、冬天开花”等答案,至于梅的其他习性,学生则知之甚少。于是,笔者为学生呈现了梅的生长习性等知识:梅属蔷薇目蔷薇科,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南方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最适合在年平均气温15℃~23℃的环境中生长,但它可耐-25℃~-10℃的低温,对土壤要求很低,既耐瘠薄又耐严寒,寿命可长达千年。

学生阅读这些内容后,笔者出示了三个问题支架:梅的种植历史说明了什么?梅能在-25℃~-10℃的低温中开花,说明了什么?梅的寿命长达千年说明了什么?经过合作学习和笔者的适时点拨,学生明确:梅的种植历史说明了梅与梅花可以代表中国,或代表中国人的某种精神;梅能在-25℃~-10℃的低温中开花,说明梅不惧风欺雪压,“最有品格、最有骨气”,体现了它凌霜傲雪的品性,文本题目的“魂”与文中的“秉性”不谋而合;梅的寿命长达千年说明梅的精神能够一代又一代地影响中国人,这是梅花之“魂”的另一种表现。

在科学知识的加持下,学生再读文本,对梅花之所以象征品格、骨气、气节就有了直观而切实的认知。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还由梅及梅花的象征意义联想到梅与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等。

二、 历史知识助力文本教学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文”可指语文,“史”即为历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历史人物、背景、事件等,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梅花魂》共写了三件和梅花有关的事情,在叙述第二件事时,外祖父说“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不肯低头折节”。小学生受认知和理解能力所限,很难理解抽象的“气节”“折节”,对有气节的历史人物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基于此,笔者教学时引入了体现民族气节的人物,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的陶渊明,历经九死一生而不改抗元斗志、最终从容就义的文天祥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学生基本理解了“气节”的含义,即为坚持理想和正义而不屈服的操守。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外祖父的话,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历史人物苏武“不肯低头折节”的资料: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苏武被单于羁押,叛徒卫律先威逼苏武投降,后以富贵、官位利诱他,但都被苏武痛骂出去,单于便把苏武囚禁在冰冷的地窖中,不再给他提供食物,苏武就雪吞毡,宁死不降;单于把苏武送到荒凉的北海牧羊,没有食物时,苏武只能抓野鼠吃,单于又派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来劝降,也被苏武严词拒绝。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外祖父的话设计了3个问题:①苏武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或欺凌?②苏武为什么不投降匈奴?③请用外祖父的原话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经过同桌互学,学生对3个问题做出如下回答:①苏武经历了威逼、利诱、寒冷、饥饿四种苦难;②苏武是汉朝使者,他个人代表了汉王朝,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尊严高于个人生死;③有气节,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样教学,学生对外祖父的话有了深刻理解:梅花不惧严寒,不畏风雪,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有气节的中华儿女也具备和梅花一样的秉性;在外祖父心中,梅花就是祖国的象征,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虽然他漂泊海外,但身为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

三、音乐知识助力文本教学

从植物属性角度看,梅花象征了中华民族精神;从山河角度看,长江、黄河、泰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可代表整个中国;从建筑角度看,万里长城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基于此,听母亲说要回国时,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到“哦!祖国,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地方吗?”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象征入手理解中国象征物在海外游子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事物中蕴含的家国之思、故土之恋。为达此目的,笔者教学时将音乐课中的经典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视听歌曲中感受作者和外祖父的家国之思,自然萌生热爱祖国、依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音乐教材中《长城谣》《长江之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三首歌曲的片段。听完后,笔者提问:“这三首歌分别描写了什么?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顾在音乐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后,说出了如下答案:《长城谣》写了物产富饶的中华大地被日寇蹂躏的血泪史,控诉了日寇的暴行,表达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精神和抗战必胜的信心;《长江之歌》写了长江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和悠久的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热爱、依恋和赞美长江之情;《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以问答形式写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根与家,抒发了中华儿女坚忍不拔、勇敢豪迈的精神风貌。接着,笔者追问:“从三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长江和黄河代表了什么,象征了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代表了中国”“象征了中华儿女的精神”。

为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城、黄河和长江在海外游子心目中的地位,笔者又播放了《我的中国心》演唱视频,并将歌词投影到白板上。学生听了这首情感真挚、轻缓而深沉的?歌曲,笔者提问:“词作者为什么把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写进歌中?”因为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轻易地答出“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能够代表中国”。笔者再问:“它们为什么‘在我心中重千斤?”学生面有难色。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一听母亲说要回国就想到了长江、黄河、长城:“歌词中的‘重千斤是无比重要的意思,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对我们而言,是非常容易去游览、欣赏的山河,但对漂泊海外的游子而言,他们也许一辈子不能回到祖国,一辈子也看不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了。这些能象征中国的典型事物在海外赤子心中无比重要,它们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在音乐作品和文本内容的加持下,学生豁然开朗:“我”之所以情不自禁地想到长江、长城和黄河,是因为“我”是海外游子,长江、长城和黄河在“我”心中就是祖国。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气节苏武梅花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苏武庙
竹外疏花
梅花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梅花引
梅花锁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