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

2024-07-09韩飞金琴花郭广帅

高教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

韩飞 金琴花 郭广帅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职业教育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不断激发其创新活力并推进其持续进步。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重视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强化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二者双向循环赋能。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将培育职教拔尖创新人才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动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提升中的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赋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这体现了我国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战略思考。[1]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深层次上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领域,新质生产力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兴技术的支撑,通过技术革新和升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方面,它强调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质生产力因此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指明了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核心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变及优化组合。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引发了许多学者对其内涵、动因溯源、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的深入研究。然而,从教育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教育作为培养和提升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祝智庭、戴岭、赵晓伟和沈书生等人强调教育在为未来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使命,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数智时代的必然要求[2];姜朝晖和金紫薇探讨了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路径[3];李奕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教育贡献[4]。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从职业教育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所展现的新质生产力效应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适切性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等核心要素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所构筑的有机整体,其特色鲜明,涵盖开放性、自组织性、多样性、动态性及共生性。开放性表现于该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自组织性则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依据自身特点与需求进行自我调整与优化,以适应环境变化。多样性体现在创新主体、资源及环境的多元性,这些要素间的交互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动态性揭示了系统内部各要素随时间流转而发生的持续变化,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演进。最后,共生性则昭示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促进,共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它重点关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交互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在此理论框架下,新质生产力和职业教育这两个核心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赋能的关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致力于培育出既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又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的领域,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实现。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协同合作将促进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的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其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彰显了党和政府对这些领域的深切关怀,更凸显了它们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当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中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近千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人才被视为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而劳动者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导权,关键在于将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在传统社会,提升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劳动力数量。随着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显著提升了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然而,在现代化、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单纯依赖增加劳动力已无法满足需求。相反,必须依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

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即便技术广泛普及、产业顺利转移或市场需求激增,也难以有效催生新的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不仅促进了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的创新,更引领了管理模式的变革。为了充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必须构建一个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在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已成功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系统,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为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转化为优质的人才资源,以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水平息息相关,同时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也起着关键作用。[6]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在社会分工中不断进步,通过创新协作模式,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与机器的协同,推动生产方式的革新。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衍生新质生产力和教育的多元理解,不仅具有理论的解释力,也符合理论的适用性。[7]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其中,职业教育专注于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必须以人力资源为根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也大多源自职业教育。为此,要为深入探究职业教育在培养顶尖创新人才方面所展现的新质生产力效应。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明确其与人力资源及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随后,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有效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进一步说明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升级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以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理论逻辑(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全新阶段,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它革新了生产方法,引领生产模式从传统的大规模、高耗能、高污染逐步向智能化、环境友好、效率更高的新型生产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构成要素的创新性变化。这包括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入,人力资本的优化升级,以及数据要素的高效运用。这一生产模式不仅依赖于技术的革新,更强调人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的“质”,则体现在其创造性、个性化和可持续的生产过程中。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推动,例如,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远超传统生产力的增长,为新质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注重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防止了资源与能源的滥用。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共生。[8]此外,新质生产力亦聚焦于尖端科技的运用,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技术的融入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中的精准管理,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亦推动了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层级化架构正逐步被扁平化、网络化的新形态所取代。因此,新质生产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全方位的革新与提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水平。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人们不断更新观念,提升个人素质,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求。[9]

(二)人力资源: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承担着引领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与经济的论述深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产力的持续进步不仅优化了人口的生活条件,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为保持经济的稳健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必须充分激发和利用人的生产潜能,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10]这要求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切实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人口的整体素质,培育出能够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人口素质和人才培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动力。

人才素质的提升,可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累积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更能推动劳动力市场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11]在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质量。因此,可通过增加对职业教育和与其相关领域的投资,把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这一依靠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生产力形式,其核心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变革与最优组合。特别是劳动对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和数量对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和产出有着直接影响。科技进步不断带来新的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突破和创新的配置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对象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因此,劳动对象的改进和提升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劳动对象的创新与升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劳动对象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完成劳动对象的优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教育和创新的重要性。事实上,自主创新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观点相契合,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在整合科教创新资源、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人才培养角色。[12]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提供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教育也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和应用。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新质生产力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不仅仅代表着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更折射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变革,从而塑造了职业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引导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一)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为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必须积极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显著的核心价值,能够推动教育从传统的规模化、标准化模式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进而培养出具备深度数字化思维和数据驱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将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2024年初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对全球教育改革中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入阐述,明确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必然趋势。怀进鹏特别指出,利用数字化转型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不仅是新时代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职业教育积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向了高潮。新质生产力衍生出来的5G、IPv6等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智能交互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实现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升级。因此,职业教育得到了丰富、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这些资源不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服务,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还为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其次,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数字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得到了推动。数字化实训基地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模拟生产环境、提高实训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实践机会。此外,数字化实训基地还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产教、校企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应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优质的教育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措施,如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职业教育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引入不仅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显著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效率。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产出的效益,并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3]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数字化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新质生产力的挑战,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并致力于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亦需携手合作,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提供坚实的支持,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以“云物大智”等先进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随着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数字应用场景的广泛落地,国家与社会已身处数字化时代的前沿。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5年,职场中人类与机器的工作时间将平分秋色。这一趋势预示着机器和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人类完成部分工作。经合组织的研究指出,数字技能将在未来职场中产生最大的能力缺口。因此,数字素养、数字能力和“数据商”将成为决定个人职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新质生产力的诞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一变革,职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未来职场的需求,明确所需的人才类型和能力要求,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培养具备核心数字能力的职教高素质人才,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探索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14]为了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对职业教育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政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次推进产教融合,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学校应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学校还应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满足个体就业需求和职场实际需求。通过定制化的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中,以人口质量提升为基础,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和优势。

(一)职业教育助力高素质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经济形态下的重要生产力形式,其核心要素囊括了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的生产资料以及科技创新。它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满足新时代、新经济以及新兴产业的需求。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注生产效率的提升,更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从而为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支撑。其特性体现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上。以技术密集型为例,其借助尖端科技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在于高度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创新性的核心在于推动技术和生产关系的不断革新,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可持续性则着重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具备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人力资源。

职业教育在培养杰出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对推动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具有决定性影响。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科技革新,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强新质生产力与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变革的紧密联系,从而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二)职业教育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级智能、高度计算能力和高素质为特点,正逐渐展现出强大的实践能力和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充分彰显了我国技术进步的显著成果,更是推动产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长期、全面、深入、广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有效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应优先关注那些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迫切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领军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在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速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为这些新兴产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应根据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制定并完善相关规则制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15]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他们还拥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助力企业培养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能的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教育质量,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还应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以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实现生活的新愿景和占据竞争的新战场。积极组织和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未来产业进行全面的布局规划,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更关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强调对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更注重产业的未来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更侧重于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强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长远规划。在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过程中,职业教育为未来产业提供人才储备和人才输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而职业教育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路径。职业教育机构、政府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潜力,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够激发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更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在未来的科技和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五、结语

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不仅象征着生产和生活的根本变革,而且引领现代生产力向更高阶段发展,为社会未来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推进国家的发展与转型,确保发展的主动权,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显得尤为关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建立一个持久稳定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它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繁荣。新质生产力的培养和发展,既依赖于科技人才的积极奉献,也取决于教育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在多个层面上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通过改进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助力我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深化教育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3]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4]李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贡献:来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11-14.

[5]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14(1):88-97.

[6]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14(1):98-107.

[7]朱德全,李伟.边界与弹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4(1):1-8.

[8]肖峰,赫军营.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6):37-44.

[9]王雪超,陈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理论,2018(11):40-41.

[10]韩飞,郭广帅.新质生产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创新路径[J/OL].兰州财经大学学报,1-12[2024-04-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213.F.20240405.0010.002.html.

[11]沈坤荣,金童谣,赵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24(1):37-42.

[12]弋凡,周潜,陈香妤,等.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笔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7):18-25.

[13]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堵点与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4,40(3):5-14.

[14]祁占勇,吴仕韬.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内涵要义、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1):165-176.

[15]李玥,邓倩玉,王卓.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11):64-73.

(责任编辑刘第红)

收稿日期:2024-01-14

作者简介:韩飞,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2022级博士生,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金琴花,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郭广帅,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生。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领航人才培养项目(课题编号LHRCTS23112)、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22YJBZD002)、2023—2024年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QNYB2324)阶段性研究成果,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贵州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保障及协同治理研究”(课题编号2023GZGXRW146)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