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能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4-07-09罗杰勋谭步军张晓林韦惠媛
罗杰勋 谭步军 张晓林 韦惠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单独设置体能内容体系,强调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丰富体能练习形式,极大地促进“体能课课练”“专项体能课”“综合体能比赛”等体能教学实践,强化了体能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基于此,笔者依据《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小学体能练习的特点,分析其设计要点与关键行为,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关实施策略。
一、小学体能设计的要点
1.立足课程标准,细化学习目标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能相关教学与实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预设了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但在具体实践中,应进一步立足学情,细化体能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动态表现,从课时、单元、学期、学年、水平等角度将浓缩的总目标进行解析,精细化构建出操作性强、易于评价、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各层次学习目标,形成一体化、素养化的目标体系。如,水平二的体能总体要求是“体能有所发展,乐于参与体能学练,并在体能游戏与比赛中表现出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的意识和行为”。根据上述要求,逐一分解关键概念,制订围绕核心素养的各维度目标,并依据时间、距离、次数等负荷条件和表现程度,形成明确指向的发展性体能目标。
如,将水平二(三年级)体能目标细化为运动能力目标:学习和体验体能练习的动作和方法,各项体能素质得到提升,并在体质健康测试中达到及格或优秀;健康行为目标:积极参与体能比赛或游戏,能够说出所学体能动作的名称和价值,保持每周3次(每次至少0.5小时)以上的课外锻炼;体育品德目标: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等体育精神。同时,在小学阶段体能目标制订要突出对体能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动作方法的体验,低段(一至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中段(三至四年级)重点发展学生的动作技能,高段(五至六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如,低段主要以简单性基础知识和方法体验为主,中段要以情境下的体能练习为主,高段主要以综合性体能学练和比赛为主。
2.依据体能特点,优化内容设计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呈现体能学练的一体化思路,将其贯穿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并明确了各水平阶段体能练习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以及教学提示等细则。从实践来看,体能项目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2014年修订)》]的重要构成,坐位体前屈、50m跑等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与学生的体能素质有极大关系。可见,体能练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教师应在基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不断渗透体能知识与技能。体能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要素,包括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心肺耐力等;二是与运动相关的动作技能,如,速度、柔韧、协调、灵敏、爆发力等,二者体现了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升运动竞技表现的价值追求。同时,两种体能类型相互融合,协同共进,与运动相关的动作技能的形成前提在于具备较高水平的健康体能要素,高水平的健康体能要素离不开运动相关体能的发展。另外,《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呈现了体能的相关术语、动作要领、练习原理以及方法等,形成每节课10分钟左右的一般体能练习或专项体能练习的组合内容教学,进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进取、坚持到底、遵守规则的意志品质。
从身心发育特点看,水平一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处于生理发育早期,应避免较大强度的冲击,重点发展柔韧、协调以及平衡等。水平二学生身体发展处于旺盛阶段,可塑性强,重点发展协调、速度以及灵敏等。水平三学生进入体能高速发展阶段,学习能力显著提升,在柔韧、灵敏、速度的基础上,适当安排一些力量和耐力训练,促进成长发育和心肺耐力的提高。此外,注意区分男女生在体能发展的差异性,重点发展处于小学阶段体能敏感期的速度、柔韧、灵敏与协调,兼顾发展爆发力、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身体素质。
3.改进教学手段,丰富学练形式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因此,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在保证练习负荷和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帮助体验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情境下的体能游戏与比赛。首先,突出学生参与,多元化发展体能。体能练习的目标是增进体质健康和为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动起来,减少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调动,强调学生的学练与比赛,教师进行组织与指导,通过增加有效练习时间来实现最大化的练习效果。如,采用合作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引导学生在组内、组外合作与竞赛的形式下,通过集体学练、个人学练、分组学练完成体能学习,提高群体运动密度。同时,改变既定条件能有效丰富教学形式。如,时间、幅度、路线、节奏、负荷等。其次,促进知识点与技能的融合,引导学练各类体能项目,掌握体能练习方法与要领,了解体能发展原理和知识,学会制订体能练习计划。如,在练习跳绳时,将跳绳的类型与用途、人体运动学原理、不同动作对身体的影响等知识与握绳动作、摇绳方法与跳跃、呼吸与节奏配合等技能相结合,引导学生练习单双脚跳、无绳跳跃、有绳跳跃等体能练习,同时,融入跳绳比赛规则,设计跳绳接力、跳绳比赛等趣味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提升。此外,注重信息化技术赋能,通过视频演示、穿戴设备负荷监测、大数据精准个人画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录制学生练习动作视频进行反馈和指导,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体能练习的要点和难点。
4.重视教学反馈,完善综合评价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课程理念,体能评价要围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情境等要素,多维度地反馈学生在体能练习中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度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重点关注不同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学习过程,紧扣体能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的要点和方式方法,将完成的时间、数量、距离等量化指标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首先,依托《标准(2014年修订)》反映得学生体能水平。小学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机能指标以及身体素质指标,涵盖体重指数、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等单项指标,其评价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体能学练的锻炼效果。其次,聚焦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执行任务的表现性信息,以口头评价、现场测试以及展示比赛等方式反映学生在体能练习中的情况。如,体能比赛时对学生参与度、坚持度、合作交流等情况进行口头评价,并对学生的完成时间、次数与组数进行量化评价。此外,自我总结与反思和自我练习评价等方式也是评价学生体能练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可体现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次数、组数以及态度。如,档案记录袋、小问卷、线上打卡 等。
二、小学体能设计的实施策略
1.组合体能学练,强调身体素质的全面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全面的,体能的发展具有均衡、全面的特征。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重要时期,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更应全面发展。具体而言,第一,强调体能练习的组合安排。如,将简单的平板支撑变换为“支撑侧向移动”“俯卧前进”等活动,在增强学生上肢和核心力量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肌肉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第二,重视不同体能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出整合性的体能学练内容,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如,发展速度与灵敏素质可以组合形成变向快跑、喊数快跑等练习内容;发展协调和柔韧素质可以有机融合爬行、滚翻、基本体操等多种体能练习内容,促进不同体能的共同发展。第三,强调体能练习的多样性。小学阶段的体能练习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循序渐进提升动作专业化程度,重在培养学生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能练习内容。如,通过设计高抬腿、波比跳、十字象限跳、下蹲等动作任务卡片,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依次完成打卡,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如,利用标志盘进行前后跳、折返跑传递、俯身交替手移动等练习,有效发展学生的多种体能。第四,兼顾技能发展的技术原理。体能练习的设计需要注重运动项目本身的技术特点,避免脱离人体生理结构和力学原理的体能训练,从均衡发展的角度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如,对于投掷类运动项目而言,蹬地借力的力量训练也同样重要,适当增加下肢爆发力训练,能够提高下肢的稳定性,增强上下肢的协调性,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2.协同技能学练,注重学习内容的补偿性
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协同发展离不开补偿性练习,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练难以代替专门相关体能训练的效果,教师需要有机结合所学运动技术与相关体能动作,主辅教材相补偿,达到发展、弥补的目的,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从实践看,补偿性体能练习需要依据课的主题或内容进行体能练习的设计,分析运动项目或具体技术特点,体现体能练习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具体而言,第一,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的体能需求安排针对性体能练习内容,以促进学生掌握技能或进一步完成动作技术的体能,达到诱导、辅助、巩固的目的。如,田径跨栏跑教学中,考虑到场地器材有限,可以结合同样发展下肢力量、爆发力的行进间单双脚跳、分腿蹬伸等专项体能练习,达到促进运动技能掌握的目的。第二,采用补偿性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能协调发展。如,田径跳跃类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展下肢力量和爆发力,在体能环节可以融入发展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体能练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三,依据所学运动项目的学练特点,合理地选择发展性的体能练习,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运动技能奠定基础。如,篮球摸高、排球连续跳起拦网、足球折返跑等,为最终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制订专项化的体能训练内容。同时,也采用反向体能补偿的方式,降低影响因素来提高运动技能表现。如,在体操类运动技能学习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氧运动,降低体重,为掌握运动技能奠定基础。
3.依托生活情境,增强体能练习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特点,而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结合体能练习内容的特点,设置与主题内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身体练习。第一,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人物和动物的身心状态,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如,创设狼追羊的角色情境,选派少数的狼进行追羊游戏,在限定的场地内能够有效调动不同角色的积极性,达到了发展心肺耐力、协调灵敏的效果。第二,主题故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结合闯关、比赛等游戏活动,加速学生认知理解和情感认同,提升体能练习的效率。如,结合森林运动会的主题故事,利用模仿多种动物走跑跳的练习,引导学生依次完成不同强度、难度的练习,开发体能练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第三,生活场景。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设适合学生参与体能的生活运用场景,助推深度学习的发展。如,创设“跨越障碍比赛”的生活场景,利用户外跑步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要进行跨、跳的运用场景,以及遇到泥坑、水洼、门槛等障碍物时如何迅速应对,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如何运用跑、跨、跳等组合体能动作,在增强学生真实体验感的同时发展上下肢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4.巧设场地器材,提升体能练习的有效性
以往小学体能学练往往存在“成人化”“枯燥化”倾向,过度强调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需要,不仅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容易产生运动损伤,其内生锻炼行为难以得到激发。因此,小学阶段的体能练习要巧妙利用场地器材、方式方法等,培养学生体能练习的初始乐趣。首先,准确把握学情基础,针对小学生的爱好、年龄、性别特点以及运动经验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场地与器材,提高学生体能练习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体能练习如果以单纯的跑、跳、投等简单的练习为主,学生会对体能练习逐渐失去兴趣,造成训练质量的降低。因此,改变场地与器材,优化规则与要求能够使体能练习变得有效且简单。如,将原本枯燥的折返跑中加入积木、卡牌以及纸杯等器材,利用幸运翻牌、收集积木、推倒纸杯等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注重体能练习辅助器材的使用。通过体能练习器材的使用能够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在发展学生平衡能力中的体能练习中,可通过放置小标志盘检验动作质量,提高练习效果,同时设置不同难度的狭窄路径,帮助学生感受平衡动作和技巧,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增加动作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感。最后,注重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如,发展柔韧性的握杆转肩练习的标志杆改用泡沫棒,消除学生练习时的安全隐患,提高保护和帮助的意识。
5.遵循儿童身体素质发展规律,提高体能练习的适宜性
依据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理论,结合学生动作发展和体能发展规律,小学体能教学内容可以围绕田径类和体操类等项目展开,进行教材化、游戏化改造,提炼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与学生身体素质相适宜的体能练习负荷,难度过大,学生缺乏兴趣、极易受伤,造成效果的低下;难度过于简单,学生缺乏挑战性、参与感,难以达到练习目的。如,体操技巧类新授课教学时,一般运动负荷较小,可适当设计间歇折返跑、Tabata等运动负荷较大的体能练习。另外,在进行田径快速跑、连续跳跃等较大强度负荷的教学内容时,可适当进行低强度或少量的体能练习,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如,反应击掌、投掷轻物、交替俯卧摸肩等低强度体能练习。同时,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出区别对待、分层学练或学生有所选择的体能练习,设置同类项目时应考虑不同难易程度,并在不同学段按照难度和锻炼方式进行进阶和贯通,螺旋上升式地发展学生体能,动态精准地把握学生体能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如,折返跑体能训练时,对于能够轻松完成的学生增加时间要求,对于完成度较差的学生进行退阶强调坚持,在学段可体现“定时比快”“定数比多”“定量比稳”等方式。此外,教师在设计相同类型的身体素质练习时需注重练习内容的多元化,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达到某项身体素质的深层次发展。如,发展下肢力量的练习不能局限于深蹲、纵跳等单一化的训练动作,结合背人竞赛、跳圈接力等合作与比赛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