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图示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08占楚晗
占楚晗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寻找阅读材料信息、提取复述材料信息、梳理阅读材料结构和概念关系的能力不足。思维图示是一种由基于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工具构成的语言,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文为例,采用三种不同的思维图示,即树形图、桥形图、括号图,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帮助了学生克服思维难题,促进其提升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可视化;思维图示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能力。具体而言,思维能力包括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方面,其中涵盖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能力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特点,强调学生应具备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1一至三年级的中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有望获得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跃升。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语文文本学习和阅读中,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中低年级小学生发展思维,有利于提升其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
一、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学习中的问题表征
思维是人类大脑以语言为媒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反应的过程。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语文思维扮演着导向、规划、调整和优化的角色,以提高听、说、读、写等活动的效率。在课堂上,语文思维主要体现为教师提出问题或拟设出某种情境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类型的思维困难,具体有如下表现:
1.寻找阅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观察”,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特定信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着寻找阅读材料信息能力不足的挑战。例如,在阅读材料时未按照特定顺序寻找信息,导致找到的信息不够完整;另外,他们可能还面临找到信息后无法有效分类,因而难以利用信息来理解文本内容。
2.提取复述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二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阅读材料的文本篇幅明显增加,内容主要以故事为主,要求学生能够提取主要信息,并借助提示复述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故事文本中的重复性设计是一个难点。学生可能还缺乏对相似性事物的辨别能力,因此在复述故事时容易出现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的情况。
3.梳理阅读材料结构和概念关系的能力不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对于学生来讲,从大段的文本信息中提取信息后,如何整合并概括文章内容是一个难点,在表述中难免出现逻辑不清晰、信息遗留的问题。
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且,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保留了相当大的具体形象元素。因此,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视觉感知来验证事物,更多地依赖于想象和图像式表征来进行思维交流。思维可视化是化解中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困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思考和交流知识和信息。为实现思维的可视化,需要使用一种能够有效表达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图示正是这样一种较理想的核心工具。
二、八大思维图示的内涵以及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1.八大思维图示的内涵
思维图示是“一种由基于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工具构成的语言”,它充分利用了大脑组织信息的方式,呈现出网络状和路线图状、偏好可视化思考的特点,引导学习者用大脑本身的方法去处理信息。为了让思维图示更好地帮助学习,研究者开发了许多思维工具。英国教育学家东尼·伯赞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 Maps)较早被引入中国,目前也较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思维导图适用场景丰富,广泛运用于需要梳理思路、提高记忆的场景中,但它的结构单一,仅能呈现出整体简单的逻辑关系。1
基于思维导图的理念,美国研究者大卫·海勒创建和总结了八种思维图示(Thinking Maps),每种图示以八种基本认知技能为基础,分别对应一种思维能力:圆圈图用于归纳主题,对应的是发散性思维,常被用于头脑风暴中,帮助学生培养联想的能力;气泡图用于描述事物的特征,是一种围绕着某种事物的特点展开的发散性思维;双气泡图则用于比较和对比两种事物,起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树形图用于归纳和推理,能很好地对主次关系进行分类;流程图能够引导学生整理事情发展的顺序;复流程图则能用于归纳事件的因果关系;括号图用于区分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桥形图可以用来理解事物间的类比(见图1)。大卫·海勒等认为思维图示是一种模式语言,起到补充、增强在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使用的语言的作用,能够直接促进语言习得、阅读理解、写作、数学解题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根据人类基本的八种认知模式,思维图示呈现八种基本图形。
2.思维图示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思维图示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以图形方式展现信息,通过图像化的呈现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思维,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图示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而且,学生在自主制作思维图示的过程中需要整理和组织信息,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一,通过思维图示的支架辅助,学生能厘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小学生通常拥有相对表层的知识经验,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在面对抽象和概念性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时,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或全面把握。思维图示具有知识可视化的优势,通过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清晰地展示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因此,通过思维图示,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有助于学生整体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要素,进而增强他们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促使抽象思维的发展。
第二,借助思维图示的绘制和使用,学生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或复习时,在信息量较大和思维深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图示,只有每个组员都付出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全面而有深度的思维图示。同时,通过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学生逐渐提高了自己在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
第三,选择和使用适切的思维图示,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经验。将思维图示的模式和概念引入教学,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更能够在整理文本的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之后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反馈和指导。学生能够以更有组织的方式理解、应用和评价所学内容,使学习变得更为深入和有意义。
三、思维图示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针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材料学习中所面临的思维困难,我们以三个学段的三篇课文为例,采用三种不同的思维图示,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材料时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在提取信息、整合文章内容、逻辑表达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难题,以促进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阅读材料。
1.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树形图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特定信息的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是理解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要求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主动学习理解这部分内容。通过思维图示的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又能理解文中为何这些小动物能画出不同的图案。
我们采用树形图用于归纳和推理,对文本中的主次关系进行分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厘清三条线索: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它们分别画了什么?为什么能画出这些图案?这三条线索对应着树形图中的三大类。将文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借助树形图进行归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见图2)。具体来说,在设计树形图之前,首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着教师梳理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再设计树形图的结构。之后在每个分支下细化内容。完成初步设计后,对树形图整体进行优化与调整,确保信息呈现清晰、逻辑性强。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添加解释或示例。树形图设计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树形图的层次结构和分类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类比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桥形图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羿射九日》围绕“界之初”的主题,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为教学重点,重点描写了后羿如何射日的过程,不仅有顺序,而且有规律,动词加名词的结构十分相似。采用桥形图用于类比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让课文中同类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记忆并复述故事。
桥形图作为一种思维图示,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后羿射日的过程。设计桥形图时,应聚焦于课文中描写射日动作的相似结构和规律,将每个射日动作作为桥的一端,以桥形连接来展示其间的相似性。这样的设计策略不仅能直观地展现动作间的逻辑关系,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桥形图的应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桥形图的辅助教学,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课文要点,复述故事情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见图3)。
3.梳理阅读材料中的关系——括号图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海底世界》从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产等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
在《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教学中,括号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图示工具,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括号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识别并提取课文中的关键句,这些关键句通常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接着,利用括号图将关键句进行整理和分类,构建课文的整体框架,包括“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课文是如何从多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括号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拆分和重组信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升对复杂逻辑关系的处理能力(见图4)。
四、效果评价
在三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相应设计的三种思维图示有效帮助了学生克服提取信息、整合文章内容和逻辑表达等方面的思维难题,促进学生更有效地阅读理解和应用。
1.学生寻找阅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获得了提升
思维图示作为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一种,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信息,例如通过树形图厘清课文中的线索,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加直观易懂,激发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对比使用树形图前后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后发现,学生的信息提取速度提高了约30%,且准确率也有显著提升。在后续的练习和测试中,学生也表现出更强的分类整理能力,能够有序地组织和呈现信息。通过对思维图示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高了他们寻找阅读材料中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
2.学生类比阅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获得了提升
桥形图强调类比和对比关系,帮助学生清晰呈现文章中的比喻和类比关系,提高了对文章意义的理解;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分辨阅读材料中相似和不同之处,提高了他们的辨析能力。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学生展现出更强的类比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将课文中的类比关系应用到其他阅读材料或生活中类似的情境中。在课后的拓展阅读和作业思考中,学生能够结合桥形图,对阅读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
3.学生梳理阅读材料结构和概念关系的能力获得了提升
括号图助于学生拓展拆分思维,能够梳理文章中的逻辑关系,突出概念关系。学生在制作括号图的过程中能够系统地思考文章结构和内涵,培养了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整体思维水平,加强了对文章结构的深层次理解。学生在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够自主绘制出完整的括号图,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对比之前的学习,学生在梳理文章结构和概念关系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学生能够将文章中的信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拆分和重组,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思维策略,帮助学生厘清正确的逻辑结构,发挥学生主动的创意潜力,灵活运用相应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更加有效地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