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初中数学学困生问题的家庭教育策略
2024-07-07夏骅艺
夏骅艺
摘 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然而,随着年级的提升,部分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开始感到吃力,甚至产生消极心理与畏难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成为数学“学困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学困生的成功转化至关重要。本文将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并从目标设计、环境塑造、活动组织、家校联系、家庭关系构建以及评价模式变革等方面探究利用家庭教育解决初中数学学困生问题的策略,旨在为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初中数学;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6-0116-03
初中数学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提高导致更多学困生的出现,这类学生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机水平较低、学习方法不当和学习意志薄弱。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而教育在学困生的生成与转化中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人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延伸,对促进个人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承担起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才能推动学困生的成功转化,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差,家长期望过高
初中阶段的孩子在思维认知、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已经呈现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关键原因[1]。但是,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将成绩水平等同于孩子实际发展水平的现象,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关注成绩,并制定了过高的数学学习目标。当孩子自身能力水平难以支持学习目标的达成,孩子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受挫,此时,部分家长未能充分反思,结合孩子实际状况重新调整、优化教育方案,反而对孩子持续施压,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逐渐向学困生转化。
(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家长指导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然而,课后时间对于学生学习理念的塑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仍然至关重要。与那些过分关注学生成绩的家长相反,部分家长存在“只要孩子在校,将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的观念,对孩子的学习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这些孩子可能会在缺乏家长监督和引导的情况下放纵自己的行为,沉迷于娱乐视频和网络游戏等,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积累和巩固数学基础。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并逐步向学困生转化。
(三)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家长关心不足
家长的关心与理解对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与动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自尊心以及自我效能感,他们难以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通常不强。然而,部分家长在指导学困生时仅将眼光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而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情感和资金却相对不足。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这些家长常以责骂和训斥的方式对待孩子,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较大的心理距离。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纾解,错误观念得不到及时纠正,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畏难心理以及“摆烂”思想,这进一步加剧了学困生的问题[2]。
二、解决初中数学学困生问题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因此部分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反叛行为,这些因素加上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认知、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学困生的形成。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教师要加强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的研究与分析,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聚焦学生学习理念、手段、方法与习惯的转变,促进学困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家长在参考这些具有较强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教学目标时,应干预和指导孩子的活动,专注于培养孩子的数学视野、思维与语言能力,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方向引领与目标保障[3]。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为例,这一课是在勾股定理及其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能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直角三角形并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由特殊到一般”思想以及转化思想的重要素材。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在勾股定理的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和方法等方面已经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学困生的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等数据,以便于结合学生需求和短板,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这可以帮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实现从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顺利过渡,支持学困生的积极转变。同时,学困生家长应树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参照评价标准干预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困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困生的抽象能力、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观念和应用意识。这样,学困生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现顺利转化。
(二)加强家风家教建设,塑造良好家庭环境
家风、家教与家规具有社会性、文化性与历史性的特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帮助学困生感知数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家长应主动加强家风、家教建设,通过制定规则、营造环境和组织活动等形式,培养勤奋认真、乐学善思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样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消极态度与畏难情绪,引导学困生带着更强的上进心、自信心、责任心与自控能力参与数学学习,助推学困生的成功转型[4]。
例如,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轴对称”一课要求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轴对称,旨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与思考等数学活动中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然而,学困生在学习这一概念时可能会表现出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导致对轴对称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困生克服这些障碍,家长一方面应深刻理解轴对称与中国古代建筑、纹饰、服饰、家具、陶瓷等的联系,并借助播放文化纪录片、展示古典家具摆件、张贴传统字画等形式,帮助学困生感受对称美,激发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引导他们构建数学课程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生活以及个人兴趣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家长还应深入挖掘《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书籍典故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并通过字画展示、反复强调等形式使家教理念深入人心,帮助学困生树立不畏困难、勤奋认真、持之以恒、乐学善思的良好品质。这将使学困生在课程学习中自律、自强,减轻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倦怠、失望、焦虑等情绪,支持学困生的成功转变。
(三)组织家庭学习活动,加强家长引领示范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以及应用性,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应依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困生完成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化整合与迁移创新,增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为了推动数学实践活动的高效组织,家长要紧跟课程教学方案和进程设计家庭数学学习活动,既要发挥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也要主动创设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在深度交流与互动中进行共同学习,增强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就感、获得感与自我效能感[5]。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的教学为例,本章节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课蕴含丰富的“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与数量关系中的行程问题、几何问题等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家长可以围绕“数学文化”组织开展生动的家庭活动,使学困生孩子在数学知识理解与应用中提升数学思维,为学困生孩子的转化提供有力支持。
家长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平台收集趣味文化故事,通过生动讲述与深入交流,使学困生在古诗阅读中感知数与形的碰撞,激发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与应用的热情,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部分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与方法,导致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过于严苛、溺爱等倾向,对孩子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学校要承担好对家长的引导教育职责,主动构建“线上+线下”的家长沟通与教育模式,既围绕学困生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交流研讨,也及时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并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畅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共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作用机制,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此,家长在参与实际教学活动时要主动借助家校联系沟通平台获取数学知识与教育方法,以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助推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五)合理调整家长期望,改进评价方法
评价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挥棒”,也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针对部分家长存在的期望不合理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应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循序渐进地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学困生学习的全过程与各方面,客观全面地掌握学困生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知识、情感、态度、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期望值,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合理性与适应性,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支持与保障。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本章节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三部分内容,旨在使学生在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概念,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对促进学困生成功转化具有显著作用。
为了确保家庭教育的成效,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评价标准,使家长能够参照评价标准对学困生孩子在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以及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准确掌握学困生孩子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要依托“教——学——评”一体化机制对学困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与指导,使家长能够帮助孩子不断革新学习理念、更新学习方法,引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启发式、鼓励式评价的应用不断提升孩子的学习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切实推动学困生的成功转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对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具有重要作用。为帮助学困生通过数学学习培养正确价值观、良好学习习惯与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应明确学困生的成因、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学情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策略,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参照具有较强针对性、导向性与可行性的教学目标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使孩子在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感知学习乐趣,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进一步帮助学困生实现成功转化,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支强.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影响及建议[J].家庭生活指南,2021(30):5-6.
[2]吴萍,李晓晴.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大连市的调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5):83-90.
[3]范长征.基于家庭教育解决初中数学学困生问题的策略分析[J].电脑校园,2019(9):1048-1049.
[4]张艳萍“.双减”政策下让家庭教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助力点[J].家庭教育研究,2022(6):181-183.
[5]吴新妹.新形势下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解“困”之策[J].科学咨询,2021(3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