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对古代美术品评的贡献

2024-07-07李佳颖

名家名作 2024年12期
关键词:益州画学逸品

李佳颖

[摘 要] 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区域性的画史著作,主要记载了唐末五代的益州画家及画作,并按照独到“四格”品评观念将画家与画作进行分类品评。近年来,关于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的研究日渐增多,逐步揭示出其在中国画史中的特殊地位,但相较于学界对《宣和画谱》《画继》等其他画史著作的大量与深入研究,对该作的研究数量较少且仍处于初步阶段。将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论述其对古代美术品评的贡献。

[关 键 词]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古代美术品评

《益州名画录》作者黄休复为北宋鉴赏家与画家,生卒年月不详,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他精于绘画,师法顾恺之、陆探微,兼两家之风,曾在成都长期居住,著《茅亭客话》,记载了许多蜀中的见闻。《益州名画录》是基于黄休复亲临故地,搜集的唐五代到宋初的蜀地画家和绘画作品资料撰写而成。本文将围绕其在品评体例的突破与四格画品的提出展开论述,以此发掘其对古代美术品评的深远影响。

一、独特创造——品评体例的突破

在品评体例上,《益州名画录》有诸多创造,主要概括为:开创了第一部以地方展开的画学著作,丰富了品评文本内容与形式,展现出独特的当代性特征。

(一)《益州名画录》是第一部以地方展开的画学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从书名上看,益州,指的是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一带,因此,《益州名画录》也在《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别称为《成都名画记》①。李畋在绪言中道明黄休复写作的目的和体例,即继承唐代以来的纪传体传统,记录益州画家及画作,并使之传承下去。②在后文中,他谨遵地域性原则,所集录的都是益州的画家与画作,并亲自体察,无一例外。正如徐晓庚和徐芳《〈益州名画录〉的叙事模式价值重估》所言,《益州名画录》叙事模式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承接唐代画学著录的基本风格,以‘六法为宗,主以儒学之旨,将唐代的‘品发展为‘四格,鉴赏益州地域的画迹。”③《益州名画录》继承了《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的纪传体方法,将绘画品评与画史纪录相结合,又将范围锁定在画史资料丰富的蜀地,开创了在空间意义上划分的古代美术品评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品评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上的丰富

《益州名画录》不仅继承了唐代以来的纪传体的行文方式,采用立艺纪传,创造性地加入时人短评与奇闻逸事;且其对作品与画家二者的纪录并重,提高了记载和品评绘画作品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扩充了对画作纪录的形式,这是以画家为核心展开品评的前代画史著录中从未出现的,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如其中《有画无名》一篇,不仅记录了颇有名气的画家,而且著录了佚名画作的作品,并加以品评,为后世提供了佚名画家纪录的范式;《有名无画》则分别将有名气但无画迹所存的画家与存迹画家加以记载,体现了作者对于传录画作的注重。在此基础之上,黄休复还一一为它们追加了品格。如:“圣寿寺洞东廊下维摩诘堂内,画《居士方丈》《花竹芭蕉》《山水松石》《风候云气》三堵,景福年画,不留姓名。评能格中品。”④

可以看出,黄休复注重对画作的记述,根据画本身的优劣来选择是否记录,而不拘泥于作者的身份地位,甚至不知作者的画作也进行录入。而在其之前的绘画品评著作,如《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等,主要以画家本人为主,人品导致画品的分级,对于画家的具体作品只是草草提出,一笔带过,并未加以深入分析与阐述影响。由此可见,《益州名画录》对古代品评文本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益州名画录》还具有独特的当代性特征。邵军先生《从〈益州名画录〉看宋代画学著述的几个特点》中指出,《益州名画录》所选画家绝大多数是在作者所在时代前15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不大,所记载的作品也都为现存的当代史料,并且只有作者亲见者才录入,因此具有当代性。这种当代性是之前理论著作所没有的,因此具有独特的创造性。①

二、中心理论——四格画品的提出

在开始正文之前,作者先设定了他绘画批评的四个等级,即“逸、神、妙、能”,之后又对其分别进行了解释,后文中画家都根据四等级的标准,品评以不同的格。以“逸、神、妙、能”为顺序分等的四格画品的提出,一方面出自对前人批评文本的继承,另一方面与作者受到道禅思想的影响有关。在《益州名画录》之前,已经有批评文本提出相关“神、妙、能、逸、自然”等关键词对画家进行分等品评。如李嗣真的《后书品》中首次提出“逸品”并将其放为书法品评的首位,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用“神、妙、能、逸”四品来品评画家,逸品为其创造,但处于末位。之后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以“自然、神、妙、精、谨细”为次序的五等说,将自然规定为神品之上,这影响了黄休复“逸格”的提出。另外,最早在孔子时代就有了“逸民”,指那些隐居于山林的避世者,“逸”也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是道家思想的前身。在书中黄休复提出“逸格”的具体要求为“得之自然”“笔简形具”,与道家自然脱俗、崇尚简约的思想和佛家超逸的处世态度相符合。李斯斌先生撰有《〈益州名画录〉论考》一文,该文推断黄休复大约活动于公元 954 至 1020 年。②而在当时蜀地崇佛崇道,并且收录于《益州名画录》的多为宗教壁画,因此黄休复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并不奇怪。

黄休复创造性地将“逸格”作为绘画品评的最高境界,那么他对“逸格”是怎样具体规定的呢?书中这样写道:“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③从中可见,“逸格”追求画家创作不拘常法,要求“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也就是说,在用笔上,需要简率地抒写形象,不拘泥于形似,但不能完全脱离象形,是基于法度之上的超越,要求形神兼备,达到形与神较完美的平衡;在绘画心态上需要“得之自然”,不需在作画前刻意地筹备,类似于“解衣般礴”,这是黄休复对《历代名画记》中“自然”的传承,也是作者受到当时盛行的道家与佛家思想影响的表现。这要求画家本身造诣精深,具有超强的创新精神与感受能力,能够超越外部表象而将事物的本质表达出来。而在《益州名画录》中,只有孙位一人被列为逸品,可见达到逸品之难。

对于孙位,黄休复这样赞扬他的品格:“禅僧道士常相往还,豪贵相请,礼有少慢,纵赠千金,难留一笔,惟好事者时得其画焉。”由此勾勒出一个不屈于豪贵、超凡洒脱、不流于世俗的画家形象。而后由人之“逸”到画之“逸”,“笔精墨妙,雄壮气象,莫可记述。非天纵其能,其孰能与于此哉”④,由此也可见,黄休复虽然以作品的质量作为记述的主要要求,但他对于画家精神品格仍十分重视,在记述画家作品的同时,十分注重画家的性格记述,尤其推崇文人的品格与傲骨,这也显示出当时的绘画品评“以画评人”的观念。

对于“神”“妙”“能”三个品格的规定大致如下:“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只随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描绘,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合,天分比较高的,不必极为通神,即可为“神格”。“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⑤“妙格”要求技巧的熟练性以及达到笔精墨妙的境界,并加以《庖丁解牛》的典故来拟喻这类作品对技巧使用的熟练性,当绘画技巧训练成熟时,自然笔精墨妙,得心应手。“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宫。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⑥“能格”主要指那些能够真切地反映事物的面貌,可以使后人得以学习,但是并没有作者主观内在的发挥,只是强调绘画的模仿性。因此,在历代美术品评文本中,“能格”并不受到重视。

三、深远作用——对古代美术品评的影响

在美术品评方面,黄休复在批评体例中继承前人又进行创新,这大大丰富了品评文本的写作方式,在其后的品评文本也多受其影响。黄休复第一次以地域为限作专史批评,在此之后,大量地方性的美术品评文本涌现,如明代王穉登撰写的《吴郡丹青志》就记载了苏州当地的名画家;他第一次将“逸”作为批评的最高追求,影响了后代画论的写作,比如邓椿的《画继》,就认同了黄休复将逸格评为第一的观念,在其后也只有宋徽宗将四格排名为“神、逸、妙、能”,其他批评文本都将“逸格”置于首要地位,可见其影响深远;在其记载评述的史料内容上,也获得了后代美术品评者的认可,如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就对《益州名画录》的许多内容直接照搬,《宣和画谱》中的许多故事也与《益州名画录》中记载所差无多。另外,也有学者指出,《益州名画录》导致后来美术品评文本出现行迹分离的现象。由于书中记载的画作题材基本都为寺院壁画,而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壁画大多为勾勒并填以浓丽色彩,较为工质细腻,且面貌基本相似,具有程式性,传为孙位所作的《高逸图》也仅是技巧上更为精进罢了,可能与黄休复所评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等特点相去甚远,但由此兴起了宋代文人画批评的先河,文人们以逸评画,导致了这种“双轨制”评画的现象。①

黄休复对“逸品”的推崇和肯定,使得他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逸品”概念并且进行系统论述的学者。黄休复对“逸品”地位的提升与发展更新了审美境界,为文人画的兴起了先导作用,为文人墨戏提供了先决条件,对于诗书画的结合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王世襄认为,《益州名画录》的价值与《唐朝名画录》的价值不相伯仲,对画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在其后,有许多画家都将“逸”的抒发作为作画的最高追求,而不拘泥于摹写物象的真实。如元代的四君子画,以“梅兰竹菊”作为表现的对象,几笔勾勒来表达心中的君子气节。在元代,由于统治者的压迫,许多文人托物以言志,“逸”达到了成熟。比如倪云林所追求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而”正是对黄休复逸格的“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继承与发展,他的画作也与他的画学专著一样,追求“简逸”。又如苏轼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也体现了他对表达主观之“逸”的追求,他的《木石图》信手几笔就将盘旋曲折的枯木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标榜着他的文人傲骨。到了明清出现的一系列大写意画家,如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则是对“逸”的超脱,追求狂与怪,画面畅快淋漓、如泣如诉,标榜画家独特的个性。如徐渭的《墨葡萄》,笔墨酣畅地挥写了一串串葡萄,画作中隐隐透露着他飘零的命运与多舛的人生,极为放逸又传神,令人感慨万千。可见,《益州名画录》对后世历代画家创作理念的追求,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总结

总而言之,《益州名画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地区性绘画史籍,在批评文本写作的体例上与美术品评转向对“逸”的追求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先导作用,对后世的美术品评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人画及文人画批评的兴起,在中国古代画学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益州名画录》应当受到学界的更多重视,对其的有关研究也当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 [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徐晓庚,徐芳.《益州名画录》的叙事模式价值重估[J].中国美术,2016,8(2):88-91.

[4]邵军.从《益州名画录》看宋代画学著述的几个特点[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1,24(1):13-18.

[5]李斯斌.《益州名画录》论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5):71-76.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注释: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2003,第117页。

②[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第2页。原文为:“故自李唐乾元初至皇宋乾德岁,其间图画之尤精,取其目所击者五十八人,品以四格,离为三卷,命曰《益州名画录》……至如蜀都名画之存亡,系后学之明昧,斯黄氏之志也。”

③徐晓庚、徐芳:《〈益州名画录〉的叙事模式价值重估》,《中国美术》,2016年第2期,第88页。

④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第115页。

注释:

①邵军:《从〈益州名画录〉看宋代画学著述的几个特点》,《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4卷第1期,第13-18页。

②李斯斌:《〈益州名画录〉论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0卷第5期,第71-76页。

③④⑤⑥[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第6页。

注释:

①徐晓庚、徐芳:《〈益州名画录〉的叙事模式价值重估》,《中国美术》2016年第2期,第88页。

猜你喜欢

益州画学逸品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浅谈紫砂作品“逸品提梁壶”的创作
“唐昌”草市与金马碧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