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明代美术的复古倾向
2024-07-07王学峰王沁园
王学峰 王沁园
[摘 要] 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艺术生态,与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的复古倾向有颇多的相似之处,主要反映现实,脱离陈旧的封建思想统治,以“新意”解放当下的思想禁锢,体现了最真实的人性、积极向上的艺术情感。欧洲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与明代的“新禅学”,在高举“复古”的旗帜之下仍有异同之处,对两个时期艺术生态进行分析、罗列,并延以代表性绘画作品、风格论述其两者的区别,从中发掘艺术发展思想的根源导向。
[关 键 词]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明代;复古;“新禅学”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切艺术变革,直指“人文主义思想”的主题,所谓提倡人文主义的艺术家关乎“美”的理论即是在反对中世纪神学美论的过程中体现真实美的价值。神学美与人文美本相对而言,但在中世纪长期封建文化的侵蚀下,人文主义的美便成了神学美的对立面,人文主义思想更能解放人的天性,这是人文主义思想所指其一;其二指与以神学为中心的世俗学问,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古典学术为主。这两个含义皆存在“复古”之意。这种人文主义思想渗透至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美学中亦有明显的体现及表达。与中世纪的神学美不同,人文主义者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美论主要涵盖:人本真的美;在自然中寻求美;从科学角度出发探索美的规律。关于美感论则是指:感性快感的解放;美感根源的唯物论倾向;突出想象功能的审美心理分析。而人文主义的艺术观则包括:镜子说;理想化的真实性的统一;追求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完美。正如达·芬奇认为美是和谐的固定形式,库萨的神学家尼古拉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也逐渐承认了美存在的普遍属性,意大利诗人塔索认为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诸如此类。虽然所谓的美并不能够完全冠以规律的定式,但美的对象必须是合乎科学规律的对象,这种思想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着实促进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亦有利于美的唯物主义、科学化。
二、明代复古倾向下的“新思潮”
中国有关文化、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独的门类独立存在的,传统的“儒、释、道”一直以来几乎统治并引领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即是所谓的“正统”。而明代所处的时期更是上承宋、元的思想理念,即衍生出新的“复古”思潮高峰期,明王朝建立之始即对思想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形成了以儒为主而兼取佛、道的局面,在这样的思想生态下文化、艺术逐渐趋于政教之用。明初期着力提倡象形的文坛领袖宋濂,是作为倡导传统儒家意识形态巩固政权统治需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重提绘画的“象形”:“象形乃绘事之权舆”、绘画乃“尽物情”,“正名万物”[1]。从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可见,中国绘画最开始以庄学思想为主[2],而心学发展到明代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趋向,明代初期的社会尚有前朝遗留的思想影响,至明中期时,自陆九渊到陈白沙,再至王阳明的心学,逐渐勾勒出了一个区别于宋、元的“新”社会体系,心禅之学风行,心学在明晚期发展至一顶峰。董其昌亦是受其影响颇深,他的作品多秉承、贯彻禅学思想,将自身的真实情感在绘画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从其有关绘画的美学精神中可以看出心学与禅学的相似之处。
从简单的图形到精神的描绘,从传神的表达到写意的抒情,文人画在明代实现了质的飞跃,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着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及审美理想化。除此之外,关于明代的美学思想亦是丰富:王履以“吾失心,心师目,目师华山”[3]为出发点,先唯物,后以科学与艺术、生活和谐共融,认为绘画不应该规制与传统的技法范畴,应不断寻求创新、突破,艺术普遍的规律无非就是“宗与不宗”,传统和继承之间的关系本就不能含糊其词;祝允明认为“韵”“象”统一,应规避过分的“韵”而忽略“象”;李贽所谓的“童心说”则是其美学思想的中心,逐渐体现出资本主义的人本意识,以“儒家”的经典反驳“道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创作应当以“自然”为主——“发乎情性,由乎自然”且“顺其性”,着重强调“师心”为上,反对“师古”[4];汤显祖则认为,“意、趣、神、色”乃艺术创作的审美根本,以“情”为核心进行文艺创作[5];另有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推“性灵”在艺术中的表达,与李贽的“童心”、汤显祖的“情”在根本上趋于一致,但“公安派”所长于前两者在于抛除追求自然的艺术情趣之外,认为更需要在作品中体现的“灵”,这种思想已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的礼教思想甚至儒家思想的限制。
至此,明代美学的“新思想”引领着整个明代的文化、艺术氛围逐渐冲出封建传统的禁锢,得以创新、发展,体现在绘画上则是更加具有代表“复古倾向”具象化的旗帜。
三、欧洲文艺复兴与明代复古倾向下的美术发展概况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论及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谓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而文艺复兴不仅是简单的文化运动,更是资产阶级新兴而体现在各方面的象征,这些思想家们也并非完全提倡“复古”思想,而是借助“复古”思潮影响下宣传新的资产阶级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在不同国家、领域、区域的发展状况也有差异。欧洲文艺复兴主要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是意大利,此时期意大利美术发展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现实,反对神权至上,艺术创作应以人为主题,尊重人格与思想,并且在大力提倡理性的基础上推动了教育的兴起,亦摧毁了教会的神学体系。
欧洲近代绘画之父乔托的《犹大之吻》,虽是以宗教题材为主勾勒出的画面,但画作所展示出善良与邪恶的斗争,从构图上看仍是中世纪的平面模式,画面的层次感与透视皆与中世纪的构图有显著的区别,其更是意大利绘画、建筑的先驱和奠基人。16世纪成为欧洲油画创作中心的威尼斯画派,更着重强调追求色彩和光线的细微差别,其受拜占庭和尼德兰绘画的影响,后又吸收佛罗伦萨画派的理论、经验。正如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旨在将生命的活力巧妙融入大自然中,形体和色彩充满着柔美之风,线条和层次更是高度和谐。尼德兰画派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较为独特的一支,虽然作品多描述传统的宗教题材,但强调的则是现实主义的倾向。意大利16世纪上半叶罗马画派的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他们的作品要么画面平静,要么充满激情,但无一例外地传达出对人性禁欲、宗教传统抨击的精神色彩。而其他地区的“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也各有体现,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充满着人文主义精神,所塑造出的人物生动形象,构图饱满而不失端庄。德国第一幅没有人物的风景画是阿尔特多弗尔的《多瑙河风景》,描绘了雷根斯堡附近真实的景色,纯粹地歌颂大自然的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欲拒还迎”式的表达别出心裁,例如凯尔·格列柯的《奥尔加斯伯爵的下葬》,既想通过画幅表现出对奇迹的渴望,又不完全相信奇迹的神秘色彩,从侧面反映出画家及部分人们犹豫且复杂的心境。反之,富盖的《圣母子》通过严格多变的几何形和抽象的色彩体现了作画者的想象力,更是标志着法国趣味向古典主义发展的进程。
(二)明代“新思潮”影响下的代表性画风之别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历史较为特殊的加速发展阶段,文艺和艺术的发展更是厚积薄发式地一跃而起,而绘画无疑是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思想嬗变的缩影之一,其上接宋、元时期的绘画传统,反映明清社会世事百态,思想意识和审美变化也极具代表性。明中期之前的绘画,上承宋代宫廷画为主的画风,“山水画”以“浙派”为主要代表,与道家的本体论有很大关系,强调“意象”的表达。赵孟頫曾对南宋院体的画风极为不满:“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6]而明代中后期的山水画、水墨写意花鸟画更是大发展,以“吴门四家”为主导的发展轨迹延续了元代的传统,将明代的绘画发展至鼎盛状态,以反映自然的美为主要构图对象,在选择构图的基础之上更是多了很多抒情韵味。直至明代晚期,因政局的动荡,社会的生态尤为混乱,急需精神寄托之际思想风潮开始骤变,甚至爆发了反“程朱理学”的“文化革命”,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思想冲击颇大。明晚期的文人画风格较之前的画风特点突出,创新性的“流派”开始走上急速发展的道路,甚至引领了后世的艺术审美思想及画风。
中国绘画史出现复古风是自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开始,在五代、宋初李成、范宽等人的带领作用下,中国水墨山水画有较大的发展。唐代的山水画以青绿为主,南宋初期亦是如此,直至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的高雅,一改北宋后期所流行的院体画风。其对“复古”思潮的推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因时代的发展阶段不同,赵孟頫的复古思想曾遭众多非议。赵孟頫致力于改变宋代细腻、工整的秀美画风,提倡唐代质朴、高古韵味。反观董其昌所倡的“复古”,则以柔美的文人画融入绘画中,甚至排斥其他画风,但他对笔墨的刻意追求亦是精辟:“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7]由此可见,董其昌将笔墨审美追求融入自己的实践,从而成就了松江画派。与吴门画派不同的是,松江画派对笔墨的意识更为侧重。唐志契曾言:“五门画重理,宋江华重笔。”可谓各有利弊,吴门画派更遵循翕然的规律和自然的结构,松江画派则将其抛掷一旁,以笔墨为尚。正是因受“心学”与“禅宗”的影响,其“南北宗”的思想理论名极一时,即是指两派,一派为王维所创的“行家画”——南宗,一派为李思训所创的“娱人画”——北宗,正是董其昌不具客观的“崇南贬北”思想,也着实令后世的文人画派别之争更激烈。
四、文艺复兴时期与明代复古倾向的异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古”与明代复古倾向,从宏观来看,基本思路一致,“复古”思潮的兴起之源皆为摆脱旧社会的旧思想,围绕自然、真实、情调的原则,以“人”为出发点寻求文化、艺术的再发展,“复古”思潮的源起、发展轨迹也具相似之处,但具体化来说,此时期中西方的“复古”也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点一:文艺复兴的原意是指“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并不是单纯、完全提倡“复古”,旨在通过提倡“复古”进而宣传、渗透新资产阶级思想的途径。明代建立初期即形成了以“儒”为尊、“佛、道”兼顾相辅的局面,亦是趋向政教化。二者“复古”之意较为一致。
相似点二:文艺复兴下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思想”观念涵盖镜子说、理想化与真实性的统一、追求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完美。明代复古倾向下的绘画发展可见董其昌的“画境论”、审美理想化、重笔墨形式,二者的思想理论路线较为相似,是从具象到精神层面的具象化表达。
相似点三:文艺复兴前期人物画的题材以《圣经》为主,以“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进行创作;明代的人物画多以宫廷画师所描绘的人物肖像为主,作品题材多以“道释”人物,以真实为首。可见,绘画题材初期皆以“教化”之用,以构图的具象化为原则,后经“复古”思潮影响进而转向抒情、形式等绘画手法。
不同点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色彩丰富、画面细腻,科学地构建出透视原则下的三度空间,且画作中能够体现出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写实技法。明代绘画人物造型更为夸张,色彩或以淡雅、质朴为尚,或水石并用以艳衬雅,亦有道家所追求的“玄色”。
不同点二:文艺复兴后期将绘画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化”,运用解剖、透视学将绘画手法进行优化,体现科学化的规律,个人情感注入作品中,也遵守唯物的原则。而明代绘画由宗教转向“趣味化”,更着重强调自娱、笔墨、形式过于“正派”“正统”,受所谓“心学”影响下的唯心主义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明代复古倾向的简单罗列、分析,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发展轨迹与其异同,时代的产物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反省,进而开始推陈出新,以“复古”为思,以“时代”为创新的交际点,终归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引导。而对于绘画美学的研究更是中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审美文化的研究息息相关,具有时代性的艺术最能反映出人们、社会的精神面貌。而对“真”的研究也并未停止,明初期的“象”与“真”正符合了黑格尔之言:“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8]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亦论及:“是主体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馈;化实景为虚镜,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9]
参考文献:
[1][明]宋濂.宋学士文集.翰苑前集(卷十),《四部丛刊》本[Z].
[2][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周远斌,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洪亮.唐·孙过庭《书谱》解释与图文互证[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6]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8][美]高居翰.明清绘画中作为思想观念的风格[A].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9]陈小川.文艺复兴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6.
作者单位:河南学峰书法教育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