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契合互动

2024-07-07卢鹏臧秀玲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

卢鹏 臧秀玲

摘 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文化底蕴、历史逻辑、领导力量与价值立场等方面保持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两者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平稳推进,在维持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的稳定上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创新,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增效赋能,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领航导向。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辩证关系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度契合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成果。两者在文化底蕴、历史逻辑、领导力量和价值力量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一)文化底蕴:“和合”文化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合理念、求同存异,注重兼容并蓄、和谐共存”[1]。“‘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2],其内涵是在尊重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找寻不同主体之间的汇合点,包含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精神品质。在这一文化理念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承认并尊重不同党派的差异性,以对话协商来化解争端分歧,实现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一体多元的结构模式。

“现代化与传统并非简单二元对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其传统文化的根基。”[3]“和合”文化着重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突出表现于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强调了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4],与其他国家共谋发展、共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求同存异的共性思维将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各个利益主体的高度依存态势,从而在兼容并蓄中寻找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5]。

(二)历史逻辑:承古启今

任何一种制度、模式都不是“飞来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特定的历史逻辑。它们均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经过长时间的逐步改进和完善,是内在驱动和自我演化的动态过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遵循这一演进逻辑。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演进和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后,中国尝试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但政党政治实验最终失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标志着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深入反思中国历史整体脉络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基于对近现代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全面审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上下求索,开始找寻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无论是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未能扭转中国当时落后的局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并“以俄为师”进行工业化建设。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逐渐认识到苏联现代化道路的局限性,在1959年底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建设目标。1979年,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全方位、多层次且协调一致的,需要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环节全面贯彻落实。因此,在党政军民学等各个方面,党都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并且“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7]。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导力量自然也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属于“统领型政党”[8],这是与西方政党制度最根本的区别,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新”的主要所在。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国家的执政党,更是引领国家发展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具有宏观和战略的特性,而党的执政则体现在具体的政策执行和社会治理上。党的领导与执政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机统一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涵盖了参与政治协商的原则、方向,以及在国家发展策略中的关键政策制定。党的领导也表现在鼓励并确保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能够有序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支持他们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开展自身建设,为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能创造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9]。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探索,更不可能走出一条正确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推动现代化建设必须依赖一支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阶级组织,承担着引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责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展现出超越西方模式的先进性与高效性。

(四)价值立场:人民至上

人们的奋斗往往源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维护[10]。人们在涉及利益的问题抉择中,形成对于利益问题的评判和取舍标准,也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社会生活行为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价值标准,也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依据。”[11]其中,价值立场又是价值观的最核心的部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1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基本政治制度,客观上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实现人民的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核心,决定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立场。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将增进民众福祉与推动民族复兴视为其政治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维系任何特殊群体或阶层的私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3]。这一论断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有多重体现。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其二,“国家治理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14]。在国家治理方面,宪法法律将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力量,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人民至上立场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其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色之一,充分展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人民至上立场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平稳推进

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平稳推进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稳定常常是与特定的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一整套制度设计、运行机制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平稳推进。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政治关系的稳定

现代性倾向于追求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动荡不安。拉丁美洲、北非以及亚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便经历了这种困境,它们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政治动荡的问题。通过对西方国家现代化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政党对于促进现代化道路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为了能够让执政党更好地履行职责,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于是设置了在野党或反对党,这些政党是为了取代执政党位置、执掌国家政权而存在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互拆台、互相内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让政府的提案很难通过,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十分突出,政府难以将政策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使得政府并不是很稳定。西方政党之间关系的紧张同时也造成了其现代化道路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阻碍力量。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一个强大且成熟的政党领导现代化道路通常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因此,政治生活局面的和谐有序、政府施行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展现了对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15]。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主体中的各政党是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在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体系内,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则扮演着参与协作与建言献策的参谋角色。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充分保障他们的权益,并期望他们能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消除了政党间对抗带来的政治动荡,确保了政治的平稳,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能够坦诚交流、共商国是,以确保政局的持续稳定,并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被阻滞甚至中断。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关系稳定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是中国基本国情。社会稳定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向纵深推进,我国机制体制改革加速演进,产生了许多的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涵盖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还要兼顾社会的多元化诉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有助于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泛覆盖和持久保障,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社会关系得以稳固维系。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利用其强大的组织力量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则代表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的具体利益,深化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制定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和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的方式,有效地将各类政治和社会力量融入统一的政治框架,实现共识与差异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促进了各种力量之间的协同合作,还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16]。要维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关系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除了要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之外,还要能够进行利益整合。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为多党合作及民主协商平台,协商合作的运行既实现了整体性的政治整合,又畅通各界别的个性表达,有效地融合了不同利益需求,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关系长期和睦起到“压舱石”的效用。例如,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阶段,全国政协利用其协商平台,汇聚了来自各领域的委员智慧,众多提议已被吸纳。全国政协还借助委员讲座、宣讲小组和阅读活动等渠道,推广“十四五”规划的理念,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引领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领航导向,并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增效赋能。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领航导向

时代催生蓝图、蓝图引领方向、方向推动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已经描绘、目标已经锚定,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担的责任和追求的目标。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要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同富裕、繁荣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广泛凝聚共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新型政党制度已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制度都需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新型政党制度也需要根据需求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改革机制体制。具体而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贯彻群众路线方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深入人民群众中进行调查,提出建议或制定政策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决定新型政党制度的改革发展不偏向、不偏航,一以贯之地沿着正确道路走下去。三是始终支持、引导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的发挥。中国共产党要充分保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的发挥;同时,各民主党派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守正创新。四是始终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决抵制照抄照搬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彰显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优势,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垄断,增强制度自信、制度认同,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增效赋能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创造性地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强大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制度架构,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与新型政党制度相得益彰,推动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注入了时代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代表了一种全面、真实且高效的民主形式,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必要的协同机制和力量支持。这种增效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民主权利行使过程的完整性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民主贯穿于政策制定的始终,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操作流程上呈现为一个连贯的序列,包括选举、讨论、决策、管理和监督等环节,这些环节在时间维度上有着继起性,它们有效衔接构成了完整的运行轨道。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各环节均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层面,以确保全面关照人民的实际需求和权益。这使得各个方面都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从而突破了西方国家所谓的单一“民主”的局限,体现出完整性特征。

第二,从民主运作形态的复合性来看,协商民主和票决民主相互配合,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复合性特征。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充分的民主协商使得各个阶层人民的利益能够充分表达,消弭其中的分歧,形成广泛共识,从而使得民主选举能够顺利推行、有序运作。票决民主使协商民主得到的结果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赋予协商民主成果的法定效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2021-06-26(2).

[2] 王成,李珊珊.试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和合”文化意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25-133.

[3] 沈湘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J].中国社会科学,2022(8):109-123.

[4] 陆卫明,邓皎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0-37.

[5] 李永胜,张玉容.论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普世价值”的超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7-84.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7]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19.

[8] 王天海,王彩玲.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发展逻辑与文明价值[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1):68-75.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1] 宇文利.价值观与人类文明进步[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19-23.

[12]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1).

[1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4.

[14] 张献生.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基本作用[J].政治学研究,2017(4):106-114.

[1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5.

[16]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42.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
信息化时代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浅析
绿色植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体育哲学与体育运动互助关系研究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实效的辩证关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