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4-07-06刘洋
刘洋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力量。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了“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其中包括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体育及劳动教育的作用及特点及“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作用及特点,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体育+劳育”融合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并提出“体育+劳育”融合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落实落细《规划》,围绕乡村特色产业、人口稳定就业、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全面展开,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重视乡村品牌创意升级和优化农村产品营销模式,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乡村旅游既可以创造特色产品品牌,提高农村就业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公共服务和改善基础设施,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力量。
基于乡村振兴的“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 开发的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其中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乡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和重视,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很多的地区都还保存着原本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功能复合多样。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如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1]。
体育教育的作用及特点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2]。
体育具有极强的育人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升体力,促进身体发育,提高身体抵抗力,使人充满活力,从而促进身体健康。体育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升人的智力。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以提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通过体育锻炼和技能学习,可以使人们学习到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
劳育教育的作用及特点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独特功能。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劳动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一体化和多途径整合实施的过程。我国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能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开展体力、智力并举的课程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加优良的条件。
“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作用及特点
体育是人们伴随一生的项目,它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增加娱乐性、缓解压力、健全人格、增强品质和意志力等。劳育是人类被定义为高级动物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育可以了解农作物、亲近大自然、培养劳动精神、学习生存技能及演进等,如现阶段我们常见的许多体育项目都是由农务场景演变而来。两者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独特优势,两者融合可以使人深入了解人体本身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在认识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单一乡村旅游模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好,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带来了新型产业模式,村民通过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出售农副产品和纪念品等来获取收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生活水平[4]。但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单一的乡村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需要融入多元文化,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制度不健全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旅游目的地管理人员多为乡村留守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服务意识淡薄。同时,还存在商户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进行过度商业营销的现象,但因没有健全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破坏环境
都市人群为远离喧嚣,往往会选择乡村。因为乡村旅游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远离城市喧嚣的机会,更是一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亲密接触。在此情况下,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应运而生。由于投资者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开发方式粗放,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出现重复建设、重复破坏的情况,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由于乡村务农等收入微薄,绝大多数乡村适龄劳动力都外出进城务工,致使乡村仅有老幼等人员留守,造成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匮乏。同时,大部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并未参加过正规培训,不具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上岗能力。并且,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周期长,同时具有一定的季节周期性,致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弱。
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文化内涵与特色
乡村旅游一直以生态观光和养生休闲为主要模式,导致旅游项目缺乏新意,开发思路混乱导致模仿和产品同质化异常严峻,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项目千篇一律没有特色,降低了游客吸引力[5]。许多开发商为追求盈利,修建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酒店、娱乐设施等[5],破坏了乡村旅游本身的“原生态”氛围,并且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的融入。
资金统筹配套需加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仍缺乏大量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从业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支持。但由于乡村人员资产较少,银行抵押等贷款难度较大,通过银行融资较困难。同时,由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稳定,季节性强,回报周期较长,使得投资者对盈利前景缺乏信心,也很难予以投资资金支持。
“体育+劳育”融合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提升乡村经济综合效益
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以传统乡村旅游为主。因体育和劳育旅游在乡村的开发有其天然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打开了思路。体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产品,是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借助丰富多彩的民俗项目,寓教于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教育等内涵,在体育中不断提升参与者身体素质、协作意识、规则意识、不怕输赢等意志品质,使旅游不再是单纯的玩乐,对体育强国起到促进作用。乡村劳育旅游是在利用乡村特有环境和场地,进行的农务参观、体验、学习,让游客进农村、入农户、下农田,让农民当老师,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能够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从全方位和多角度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增加就业,同时能够促进乡村环境保护与修复。
是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乡村旅游是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将此道路走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摆脱原有单一、固化、无特色、无竞争力的旅游模式。而在“体育+劳育”的乡村旅游模式背景下,可以借助体育的娱乐性、参与性、协作性、休闲性等,同劳育的教育性、实践性、创新性、认知性等进行融合,在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及民俗等乡村旅游载体上,为乡村旅游增添独具特色的文化、社会、育人、经济等多重属性,使原有乡村旅游资源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开发更具特色、更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体育+劳育”融合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惠,但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低端服务对游客消费信心的影响。大力发展“体育+劳育”乡村旅游,通过借助乡村旅游独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优势,融入体育、劳育元素,促使乡村旅游开发,在旅游中学习,在开发中提升。通过打造特色种植、养殖、加工、民宿、文创等,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体育设施、建立智慧大棚、健全交通网络、丰富配套设施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优化乡村生态体系,使旅游者亲近自然,感受乡土气息,享受原生态体验,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生活场景,最终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体育和劳育在乡村旅游事业中的应用成为我国旅游事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育人和“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加持下,借助乡村旅游这个载体,催生出符合当地产业特点、具有文化属性的融合新业态。“体育+劳育”的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劳动育人和乡村旅游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整合,既可以在娱乐中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又可以正确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实践能力等,还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生态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秋娈,王雁,高艳红.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61-64.
[2]康喜来,李德武.“健康中国”背景下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4):500-505.
[3]刘玉兰.体育教育对于职专学生人格塑造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162.
[4]胡皛.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策略[J].科技风,2016(12):166.
[5]贾圆程.浅谈乡村休闲旅游现状及问题[J].甘肃农业,2023,(07):72-75.
2023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休闲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基于乡村振兴的‘体育+劳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XXTYCY2023C04)。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