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契合机理*

2024-07-06李金桥唐晶灵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思政

李金桥 唐晶灵

摘      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涵、特征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信仰、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键 词 高中思政课教学;伟大建党精神;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事业的根本力量和宝贵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高中思政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备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的基本素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这种内在契合有助于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推动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契合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党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核正好与这一目标相契合。通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契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加强政治认同

新时代,政治认同是坚持和认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政治认同旨在让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对国家、制度和价值观层面的认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通过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国现代史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信仰。此外,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如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党风廉政等,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从而加强政治认同。另外,高中思政课教学还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文化,不断拓宽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邀请社会名人主讲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2.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3]。伟大建党精神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辩证看待,并作出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立足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在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有思想、讲科学的有志青年。首先,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重要思想,正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其次,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兴趣。同时,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式学习,通过实验、科普活动、学术竞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和实践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最高级形态,是主体产生的关于法治的知识、观念、心态和思想体系的总称[4]。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意识,其基本要求是守法、用法,自觉参与到法治社会建设当中[5]。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其中包括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依靠群众、科学决策等理念。通过学习了解建党精神,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治理念。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党的法治建设历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并激发他们对法治的认同和热爱。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实事求是、依法治国等重要原则,通过思政课教学将这些原则融入实践活动中,如模拟法庭、法制知识竞赛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伟大建党精神在推动法治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从而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4.增进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6]。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具有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积极参与的精神与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通过高中思政课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党的工作宗旨和服务群众的初心,从而激发他们对公共事务的主动关注和参与意愿。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党的先进事迹、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等原则,通过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和政治体制的运行机制,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模拟选举、社团活动等实践方式,了解和体验公共事务的组织和参与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倡导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强调人民至上、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契合

伟大建党精神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重叠和交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相关内容的深入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

1.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精神之源是指人类内在的动力和动力来源,它可以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构成精神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真理,意味着追求真实、客观、科学的认知方式,不被谎言所欺骗,不被偏见所影响。我们所坚持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之基和思想指南。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些优秀的理论指导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正确的实践,需要不断学习且坚持下去。

坚守理想,则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信念、勇气和韧性,不轻言放弃,不被困难所吓倒,始终保持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信念。只有坚守理想,才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潜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我们所坚守的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能实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努力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全中国人民接力奋斗、持续坚守才能实现。

2.革命之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革命之本就是指革命事业中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是革命之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初心意味着始终保持对革命事业最初的追求和信念。担当使命则是指在革命实践中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忘初心是每个革命者应当坚守的原则,意味着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对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的追求,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初衷。这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为改变现状、造福人民而努力奋斗。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也应当强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坚守初心、明确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革命之本的核心要素。只有坚守初心,始终保持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同时积极担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够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社会的长远进步和人民的全面幸福。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植根人民的鲜明底色、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心系苍生的拳拳情怀、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课中,学生将学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正确的选择,是必然的选择。

3.信念之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信念之基是一个人坚守的核心信念,其中包括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不怕牺牲表明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信念时,愿意做出牺牲和付出代价。不论是面对困难、逆境还是风险,这种信念能使人们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愿意为之奋斗并付出个人努力。英勇斗争则强调勇敢面对困境和挑战。它代表着勇气与决心,不畏艰难地继续前行。在追求信念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面临各种阻碍和困难,但信念之基让他们敢于面对这些困难,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勇敢地战斗下去。信念之基的重要性在于它赋予人们力量和动力,鼓舞人们坚守内心的理想和追求。通过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人们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党员和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应当强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追求的重要性和价值,教育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有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意识和决心。同时,要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于迎接挑战,勇敢奋斗,不畏艰辛,为实现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学生将学到在中国近代,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做出了许多流血牺牲,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从视死如归到攻坚克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正是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党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并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才成就了现如今的辉煌事业。

4.取胜之匙: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取胜之匙是指在竞争或挑战中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或要素。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可以被视为取胜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政治、组织或团体竞争的背景下。对党忠诚意味着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坚定的信仰和支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对党的忠诚是确保个人或组织与国家发展方向一致的关键。不负人民则要求我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个人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责任,努力为党和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也应当强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情感。同时,要教育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培养他们为解决社会问题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庄严承诺,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对党忠诚本质上就是对人民忠诚、不负人民。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课中,学生将学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的幸福离不开党,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才能安如磐石、行稳致远。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特征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相契合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结构完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魂,贯穿在治党治国治军全系统中[7],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历史性和人民性。这些特征要求教师采用多种且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的知情意行中。

1.坚持真理的理论性

坚持真理的理论性是指在思想和理论上始终坚持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的理论性被视为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则。坚持真理意味着要始终保持对客观规律和科学理论的尊重和信任,不断追求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理论,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伟大建党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帮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自身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扎实和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灌输性和疏导性的统一,对伟大建党精神要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用中国共产党发展百年历程中的生动事迹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行”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同时要大胆接收并认真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行动引领。

2.践行初心的历史性

践行初心的历史性是指在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的历史性被视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的关键。践行初心意味着时刻保持对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坚守,对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忠诚和信任。历史性则强调践行初心是一个长期而深远的过程。回首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三大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到脱贫攻坚战的全民胜利实现了国家富强的新跃升,创造了人民幸福的新生活[8]。党的初心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探索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验证和肯定的。只有坚持践行初心,才能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实现历史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践行初心的历史性。引导学生了解党的初心和宗旨,明确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意识。同时,要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和革命斗争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践行初心,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3.英勇斗争的实践性

英勇斗争的实践性是指在具体行动中展现出英勇斗志和奋斗精神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中,英勇斗争的实践性被视为实现革命目标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英勇斗争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地进行斗争。“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9]实践性则强调英勇斗争必须具备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个人要通过参与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战斗精神,增强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和严峻的挑战。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英勇斗争的实践性。通过学习革命英雄和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意识,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

4.不负人民的人民性

不负人民的人民性是指在实践中展现出对人民的热爱和尊重,以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和实际行动。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中,不负人民的人民性被视为坚定党的群众基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不负人民意味着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感情和关怀,放眼全局,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决维护人民权益。人民性则强调不负人民的人民性必须具备实际行动中体现的能力。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人民的了解和理解,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并为人民谋取更多的福利。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不负人民的人民性。通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锻炼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能力。不负人民的人民性是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个人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为人民谋利的实践活动,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于杰,刘军胜.在国家重大活动中提升青年政治认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03):115-117.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政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6.

[4] 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6-37.

[5] 马先忠.以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0):56.

[7] 宇文利.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05):12-18.

[8] 宋月江.书写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彩答卷[N].人民日报,2022-09-09(009).

[9]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22-24.

[作者:李金桥(1976-),男,湖南宁远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唐晶灵(1999-),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引用格式 李金桥,唐晶灵.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契合机理[J].教学与管理,2024(21):79-83.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课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ZJGH21-16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