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初中语文新闻单元媒介素养项目化学习探析
2024-07-06杜芳芳林烨
杜芳芳 林烨
摘 要 在“人人是记者,处处有媒体”的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母语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及“媒介”与“媒介信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与媒介素养教育联系最紧密的是新闻单元教学。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联系颇深,在初中语文新闻单元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项目化学习,要在坚持应用导向的同时坚守媒介素养控制权,在真实情境中建立跨媒介新闻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筛选和反思媒介信息,在写作与播报中要体现学生思维的锻炼与提高以及追求活动性和表现性二者结合的评价反馈等。
关 键 词 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新闻单元;项目化学习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以其复合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平台。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人与媒介的联系已愈发紧密。将媒介素养融入母语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运用、辨识媒介信息。初中语文新闻单元(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正是与媒介素养最密切相关的典型单元。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新闻教学中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新媒体之“新”是相对概念,传统媒体初次出现时也被认为是新媒体,如纸质的报纸、图书等等。现如今,“新媒体”特指21世纪以来与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的信息传播载体。当前的新媒体具有多种形态,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新媒体,微博、小红书等展示型新媒体,知乎、今日头条等APP新媒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带来新媒体时代的繁荣。人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成为媒介信息的传播主体,个人化的媒介信息传播也成为主流趋势,这就带来新媒体主体的媒介素养问题。
“现代文化,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是一种电子媒体的文化。”[1]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大众传播的革新,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涌现,重塑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习惯。新媒体使新形式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6%[2]。这表明媒介运用已深深地介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媒介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值得所有人警惕,辨识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运用媒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为媒介化社会的重要课题。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站在与任何结构或媒介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才可以看清其原理和力的轮廓。因为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身上。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3]因此,新媒体时代如何处理好人媒关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媒介素养”一词来源于英文“Media Literacy”。当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媒介素养定义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提出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及理性的反应能力。”[4]如今我们处于新媒体时代,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便是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传递给我们。我们要合理地选择与使用媒介,提高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成为媒介活动中的参与者,这其中就蕴含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追溯至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
尼斯·汤普森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做了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5]。而今,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有学者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探索实践中归纳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培养社会个体的信息解读、批评和利用能力,其根本诉求是培养民众较强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能力[6]。根据学者定义,结合对媒介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归纳媒介素养教育的构成要素:识别和辨析媒介信息的能力,创作和交流媒介信息的能力,选择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反思和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成为从青少年群体抓起且贯彻终身的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新闻单元的联系
1.初中语文新闻单元的特点
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指的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安排注意与一般阅读写作单元的区别,体现“活动·探究”的单元性质重在设置活动与引导探究。在单元设置上,这一单元摒弃了阅读写作单元在开头设置单元提示的“传统”,而是创造性地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提出了三个活动任务:通过阅读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特点,通过采访熟悉新闻采编过程,通过写作尝试创作新闻。三个活动任务循序渐进,呈现连贯性的特点:一是学生通过“新闻阅读”任务对新闻体裁进行初步感知,体会不同新闻媒介的表达特点,奠定学习新闻的基础;二是学生通过“新闻采访”任务开展新闻采编活动,熟悉新闻采编过程,辨别媒体立场,运用多种媒介发布新闻采编的成果,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新闻媒介呈现新闻采编的结果;三是学生通过有选择性的新闻写作任务创作不同体裁的新闻,培养媒体创作能力。
初中语文新闻单元中设置的三个活动任务既具有连贯性,又各自呈现实践性的特点。活动任务一的“新闻阅读”是自读课文,要注意不能将其当成教读课文来教学。活动任务一在单元开始就提示了阅读新闻的策略,并在每一篇新闻中都设置了旁批,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在第三篇新闻选文后设置了“什么是新闻特写”阅读指导,区别其与消息、通讯的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别媒介信息的能力。活动任务二“新闻采访”进一步细化了采访的任务:以小组合作开展新闻采访选题会的形式,草拟新闻采访提纲,拟好采访问题。并且该活动以示例给学生参考,又不限定固定的提纲形式、采访形式,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任务要求下进行新闻采访实践,最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呈现新闻采访的学习探究结果。任务活动三“新闻写作”按照分层作业的形式设置了必做任务、自选任务和拓展任务,要求全体学生在教材提示的基础上完成必做任务和自选任务,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尝试完成拓展任务。在自选任务中区别了特写、通讯、背景资料和新闻花絮,并在写作任务后设置了“消息写作”的技巧点拨。该活动将新闻创作层层拆解、指导到位,在新闻写作任务中培养了学生的媒介创作能力。
2.媒介素养教育渗透新闻单元的价值向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虽然没有单独设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但其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中多次提及要培养学生运用媒介、识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具体见表1[7] 。
新闻作为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媒介信息,是通过常见的图文、声音等多种媒介传递给人们,影响人们,同时获得人们对新闻的评价与反馈。相对于生动的小说单元、抒情的散文单元而言,新闻单元更多包含了直观性、及时性、多样性的信息,能够借由多样化的媒介进行传达。人们可以识别不同媒介带来的新闻,还可以通过创作新闻这种媒介信息来与社会交互,因此新闻单元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具有典型性。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媒介知识教育、媒介能力教育、媒介方法和技术教育、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四方面[8]。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单元间的联系具体见表2。
三、基于新媒体的初中语文新闻单元媒介素养项目化学习设计
在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中引进项目化学习的概念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提倡,二是基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要求,三是基于培养媒介素养的需要。教材编写者在设计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时已经按照阅读、采编、写作的顺序进行内容编排。三个学习任务呈现进阶式趋势,难度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搭建学习进阶的支架,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9]。因此,教师可以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整个单元设计为一个学习进阶的大项目,大项目之下设置几个模块的小活动,分别对应阅读、采访、写作的单元任务。任务的难度应渐进式递增,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阶,并精心设置对应每个任务的评价量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评价量表中都要体现新闻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媒介素养的反映落实。
1.价值坚守:在坚持应用导向的同时坚守媒介素养控制权
詹姆斯将媒介素养的本质定义为:“取得控制权,这正是媒介素养的全部内容。”[10]在“控制”这一点上,詹姆斯与麦克卢汉都坚持要让人、教育成为媒介的主导。新媒体背后存在着媒体管理者,而媒体管理者操纵着大数据和算法,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微博、B站、快手短视频等APP新媒体能够推送许多“猜你喜欢”的媒体信息,从而达到对现代人的时间以及精神的控制。新媒体是现代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传播形式,能够帮助传播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但作为使用者的社会大众要警惕新媒体对于个人精神的控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新媒体时代下,ChatGPT等新型人工智能的出现仍然挑战控制权的归属,甚至出现“人工智能诱人自杀”此类恶性事件发生。在教育领域,尤其在中小学,教师在应用新媒体创新课堂教学时要将课堂话语权和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新闻课程作为与新媒体、与媒介素养教育关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更要秉持“教育为主,技术为辅”的课程意识,在坚持应用导向的基础上坚守媒介素养控制权的立场。
2.情境创设:在真实情境中建立跨媒介新闻
学习共同体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对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11]。从这两条要求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语文课程标准对跨媒介学习实施的提示:跨媒介学习中要创建真实的应用性情境,提出真实问题以及建立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具体到新闻单元教学,则要建立具有新闻单元特点和利于媒介素养培养的跨媒介学习共同体。
第一,要根据真实情境选用不同新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具体而言,真实情境可以分为三种情境: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以及真实的网络生活情境。教师要根据真实情境的类型选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学习活动。例如: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比如“介绍我的家乡”学习主题,可以设计“利用报纸、图册、浏览器网站、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拓宽对家乡的认知”这一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和辨析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选择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第二,可以借助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跨媒介学习共同体,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学习任务为纽带、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它的目标指向是通过共同学习促进共同成长,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12]“跨媒介学习共同体”蕴含探究与合作的内涵,契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中“活动与探究”的性质,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思辨性的提高,降低初中学生跨媒介学习的难度。例如,在初中语文新闻单元的新闻采访任务中,要明确提出以小组为单位的选题、提纲撰写等活动,在小组中集体协商确定跨媒介学习主题,运用不同新媒体手段搜集多样的媒介信息,并利用社会交互平台等新媒体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3.资料收集: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筛选和反思媒介信息
“在真实情境中像专家一样思考”是项目化学习提出的要求,反映了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倾向。新闻和媒介素养作为与传播学息息相关的概念,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下反映其传播的特性,学生要立足传播媒介信息的渠道,像专家一样筛选和反思媒介信息。综合新闻单元中给出的三个学习任务以及培养媒介素养的要求可以归纳出初中语文新闻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认识新闻体裁,识别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分组进行新闻采访;尝试进行新闻写作;辨别不同立场的媒介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尝试运用多种媒介呈现探究成果;养成阅读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明确以上学习目标,本项目学习的主题可设置为“媒体我应用,新闻我播报”,并进行以下三个项目任务:新闻阅读与延伸,新闻选题与采访,新闻写作与播报。
任务一“新闻阅读与延伸”属于学生的个体学习活动,指向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知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对新闻这种媒介形式的认知。在这一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本的新闻阅读提示、旁批进行自主新闻阅读,归纳总结不同新闻体裁的特征,形成新闻知识体系,在此期间培养学生识别不同新闻体裁功能、特征以及准确理解媒体信息的能力,即媒介素养中的媒介知识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新闻的辨识能力,任务一的新闻阅读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四篇范例。从新闻的即时性来看,这四篇新闻属于“过时”的新闻。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为学生补充近期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新闻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延伸材料的新闻体裁进行判断。新闻资料的收集与补充对教师的筛选识别能力有一定要求。
任务二“新闻选题与采访”属于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活动之一,指向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能力教育、媒介方法和技术教育、媒介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在这一任务中,学生们被分为若干个跨媒介学习小组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首先,跨媒介学习小组要确定本小组所感兴趣的新闻主题,在社会热点的基础上选择积极向上的新闻主题,填补开放性项目主题的空白。其次,跨媒介学习小组要根据各自的选题制定小组采访方案,并进一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确定采访提纲,落实采访问题。教师在任务二中起到支架作用,将确定采访方案提纲的权利和采编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再次,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新闻信息的搜集渠道,注意运用新媒体进行资料收集,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新媒体,微博、小红书等展示型新媒体,新闻类APP、问答类APP、图书类APP等新媒体。最后,采访结束后要分类整理汇集媒介信息,初步形成多种新媒体形态并存的汇报内容,并在跨媒介学习小组内讨论明确“具有什么标准的新闻值得信赖”,这一具有反思性的问题能够锻炼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4.成果展示:写作与播报要体现学生思维的锻炼与提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面临个人新媒体主体素养提高的问题,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发布成果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有以下要求:“能用多种媒介形式交流沟通”,“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13]。多种媒介形式除了“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的表现形式,还可以用其他新媒体形式体现。新媒体发展形态之繁杂,衍生出了物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展示型新媒体、社群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态,而在纷繁的新媒体形态背后,新媒体的基本符号包括图文、视频、音频和动画。在新媒体发展形态之繁的表象中要抓住新媒体基本符号之简,引导学生使用多样化的新媒体形态和新媒体基本符号展示项目化成果。
任务三“新闻写作与播报”也属于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活动,是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示阶段,指向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能力教育、媒介方法和技术教育、媒介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在这一任务中,首先,学生要对先前的汇编资料进一步汇总整理,基本要求是每位小组成员都要根据采访中搜集的素材写一则消息或其他新闻体裁的文本,拓展性要求是采写新闻背景资料或花絮作为新闻的补充,这是新闻写作成果。其次,各跨媒介学习小组根据采编资料生成富有本小组特色、体现本小组立场观点的新闻稿,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新闻我来播”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并总结《新闻联播》的播报技巧并模拟一次班级内的现场播报。现场播报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用新媒体基本符号进行播报,例如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新闻的图文、视频和音频。最后,请各跨媒介学习小组尝试用新闻网页、QQ、微信、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态发布新闻,生成新媒体播报成果。个体的新闻写作成果与集体的新媒体播报成果要集中体现学生思维的锻炼与提高。
5.评价反馈:追求活动性和表现性二者结合的评价反馈
在设计学习评价标准时,教师既要有全局眼光,统筹新闻教学的各项任务与汇报成果质量,又要有渐进眼光,对学生在新闻学习中的整体表现持续跟进。利用评价形成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方式方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指出,“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14]。因此,评价重点仍要落实到新闻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并兼顾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为新闻单元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价标准提供了大方向,如“阅读新闻报道、说明性文字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15]。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所设计的评价聚焦于媒介素养中的识别辨析能力和选择使用能力,弱化了创作交流能力和反思批评能力的培养要求,缺乏全面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初中语文新闻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追求活动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评价反馈。评价的活动性体现在评价标准的设置对应项目化学习的各项活动任务,评价的表现性体现在以媒介素养和语言运用为本位,具体化、分程度地紧贴项目化学习的活动任务进行评价。结合活动性和表现性的评价更有利于检测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Pellegrino提出的教育评价三角模型(The Assessment Triangle),强调学习评价的设计应包括“认知”“观察”“阐释”三个维度[16]。“认知”指明确评价任务,“观察”指搜集评价证据,提倡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融入表现性评价,“阐释”指理解运用评价结果。具体而言,初中语文新闻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制订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1)明确评价的学习目标和表现性任务: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四方面化为学习目标,分别对应表现型任务所要培养的素养,即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外显为可观察可测评的学习活动。(2)选择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可以从以下维度进行考量:是否运用新媒体形式呈现学习结果、能否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表明自身观点立场、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中的分工合作效果、观察收集资料的来源等。最终评价应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三者相结合。(3)观察并收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材料,确立评价指标:收集并评估学生借助新媒体技术形成的评价材料,例如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4)教师在评价中要根据相应的评价等级对学生的项目化成果进行评价反馈。
参考文献
[1] 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36.
[2] 李政葳.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22-09-01(010).
[3]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64:26.
[4] Thoman E.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9,56(05):50-54.
[5] 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
[6] 贾玉.欧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范式与借鉴[J].传媒,2018(24):87-89.
[7][13][1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7+16+19+25+28+33+36,42,25,42.
[8] 余军奇.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策略——以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09):28-31.
[9] 蒋永贵.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会学深思及其教学实现[J].教育科学文摘,2022,41(04):18-19.
[10] 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4版.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5.
[12] 赵兴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主题式活动设计[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02):138-140.
[16] Pellegrino,James W. Assessment 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21st century teaching and learning:A systems approach to progress[J]. Psicolog a Educativa,2014,20(02):65-77.
[作者:杜芳芳(1984-),女,山东枣庄人,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林烨(2000-),女,福建宁德人,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引用格式 杜芳芳,林烨.新媒体时代初中语文新闻单元媒介素养项目化学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4(21):69-73.
【责任编辑 赵武星】
*该文为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考察及学习方式变革研究”(21YJC88001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化记忆视域下江南文脉的教育传承研究”(B/2022/01/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