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及实践策略
2024-07-06宋述光姜付高李承伟
宋述光 姜付高 李承伟
摘 要 随着技术革命快速发展,数字化业已成为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重塑现代教育的关系及要素,将对教育治理、教育功能、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产生直接影响,形成全新的教育生态。然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也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潜在风险,教育体系过度数字化导致学生发展异化,影响学生社交、思维等全面发展,且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同时,数字鸿沟及教师数字素养的差异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因此,享受数字技术为教育体系带来便利与高效的同时,需重新审视现代教育与数字逻辑的抵牾及对峙,打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范式、规范数字教育制度、平衡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成为数字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关 键 词 教育数字化;教育强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结合体,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教育公平,以求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差距,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共同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依靠教育现代化来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的人才,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与支撑。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现阶段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面向教育现代化提出十大战略任务,对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要点进行详细阐述,突出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现代数字技术与信息化手段融入教育体系,可以驱动教学内容持续创新,构建新的教育生态,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和产业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互动性、创新性的学习体验,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质量。当前,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主体纷纷助力数字资源建设,智慧教育、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一、数字化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政治经济变革对现代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冲突、知识与能力协同性差等矛盾,阻碍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数字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象牙塔围墙”,一批在线教育平台如“雨课堂”“学堂在线”等汇集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学科门类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1.引领中国式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足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中国教育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的重心在于现代化,数字技术的融入为塑造开放、个性的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学校师生从思想、态度、行为与心理上实现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逐步发展为具有个性特征、全面发展的现代人[2]。一方面,数字技术具备远超人脑的教学资源整合、信息汇聚、数据处理能力,能够重塑现代教育环境,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现代教育体系人才培养逐渐趋于个性化。例如,ChatGPT 4.0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学习资源,为其提供个性化课程设计与趣味性教学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成果惠及全体,同时还能够引导多主体形成包容性教育合作,促进优质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数字技术引领教育不断向现代化、高质量方向发展,为国家、社会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高端数字素养、能够快速适应数字化社会、抵抗数字风险的时代新人。
2.驱动各学科知识深层次创新
知识创新是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现代教育体系应对数字时代复杂风险与挑战的关键。在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知识逐渐被肢解、分离与箱格化,但随着社会发展,诸多现实问题逐渐演变为多维度、横向延伸、多学科、整体性与全球化问题。步入信息化时代,现实问题愈加复杂,凭借单一学科知识难以解决系统性问题,需构建新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模式,形成各学科深层次创新融合。数字技术赋能现代教育体系,各学科研究、发展与教育范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前沿数字技术逐步嵌入各学科交融碰撞与知识创新过程中,将复杂、分离的学科知识开放式展现在人们面前,驱动各学科知识在区块链、信息甄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下相互渗透,进而促进各学科知识实现更深层次的创新[4]。由此可见,数字技术支持下现代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的智慧大脑逐渐成型,通过教学知识数据整合、资源共享、系统性知识体系等形式,不断驱动各学科知识创新,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总之,围绕数字技术展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现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创新产生巨大冲击,知识创新可能出现在数字时代的各个角落,而学校作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已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生产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各学科知识间的线性联系,引导其向知识现代化与知识协同创新方向变革。
3.营造可持续现代化教育生态
2022年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学习作为五大议题之一,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手段,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指在尊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手段及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发展潜力。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现代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大幅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5]。依托于数字化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教育资源,不再受制于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此外,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数字技术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实践方案,如在线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教育工具,为各地学习者创造更多更好的教育场景,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新空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仅关注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影响,更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价值理念、文化传承与人文情怀,只有借助数字技术营造可持续现代化教育生态,才能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协同发展,在互动中实现共赢。
4.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相融合
产教融合作为数字技术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数字技术,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育实践,推动传统教育向现代化发展。首先,数字技术发展为教育体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机会。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灵活地获取各种在线教材、视频课程与实验模拟软件等实践性教育资源,还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与模拟工作场景中进行实际操作及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与整合水平[6]。其次,数字赋能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深度融合。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偏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通过数字赋能教育,可以增强教育职业导向,使教育教学与未来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借助数字化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更便捷地与学校合作,实现双方教育资源、数据共享。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与案例,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匹配及调整,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总之,数字技术发展为教育体系和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机会,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数字化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可能风险
数字化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立德树人、推动现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但实践过程中发现,数字技术仅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其本质具有开放性,既可能助推教育体系走向理想形式,也可能影响其背离向善初衷。为推动数字教育转型,学校等组织开始大规模采用在线教学平台、智能教室等技术工具来教授课程,不仅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导致师生对数字教育工具的依赖性增强。同时,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了各类教育伦理问题,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1.教学过度数字化,异化学生全面发展
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中立性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创新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受多方利益影响,技术背后的控制者与操纵者可能会利用数字技术自身的算法偏差获取利益,导致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心被迫发生偏移,学生被数字技术控制,限制其全面发展[7]。一方面,现代教育体系过度使用数字技术,可能将学生困于“思维茧房”,在不自觉中使其陷入自反陷阱,在数字技术支撑的个性教育空间中被困在狭窄、单一的知识体系中,思维逐渐钝化,想象力与创造性不断削弱,导致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无法达成。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解决传统中国教育不便的同时,对个人能力进行了有效延伸与拓展,但也对人类成长提出了更为超前的要求与标准[8]。过度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并没有从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反而成为困在智能算法空间的“仓鼠”,在持续自我剥离、自我攻击中努力成长,丧失“凝思”“停留”“交际”能力,最终迷失自我,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数字化教育评估,引发多层伦理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学校等组织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数据来评估学生的表现及能力,即主要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进度、在线学习记录等数据,对学生学习表现与综合能力进行机械化评估,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与排名,情境性、主观性、不确定性内容被忽略或概率化,忽视学生潜力、社交及思维能力,学生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数字生物”,而不是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导致学生以程式化内容不断“充实”自我,其身心自由发展被数字技术辖制,学生的个人成长逐渐被剥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对教育现代化可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便捷,其具备的数据整合与分析功能也成为教师、学校或家长管理学生的重要支撑,导致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暴露在多方视野之下,个体隐私被数字技术转化为可视化图像或数据,丧失了隐私空间。例如,ChatGPT的出现为师生学习提供了诸多便捷,但学习者上传数据后,ChatGPT捕获的数据信息存储路径并不透明,且其获取的用户代码归属权尚未有定论,借鉴代码与第三方结构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的概率非常之高,在如此情况下,学生将失去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为其人生财产安全带来潜在威胁[9]。
3.教育数字鸿沟,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
数字技术在中国式教育体系中不断渗透,可能替代人类承担一部分教育治理责任,导致出现责任“真空”状态,使教育决策中的道德责任与价值关怀越发模糊。首先,教育相关主体对于数字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愈加模糊,尝试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一切教育质量问题。缺乏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评估自主性,数字技术成为控制和影响人类精神世界与主观判断的重要媒介,相关主体沦为科技从属,将技术分析结果与意见作为遵循,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固化[10]。其次,数字化教育对于计算机硬件设备与网络资源的依赖性较高,而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缺乏相应的设备和资源,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数字化教育带来的优势,反而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最后,数字化教育对于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与信息处理能力,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拥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受到阶级背景影响的教育机会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社会不平等现象代际传递,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难度。
4.教师数字素养较低,限制教育现代化转型
中国电化教育馆相关研究人员于2023年8月上旬至2023年9月中旬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以202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测评项目为参考,搜集了9 405份中小学教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教师队伍在数字化应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等维度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阻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11]。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育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数字化教育只是简单地使用电子设备与软件工具,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灵活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其在数字化教育实践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与挑战,影响教学质量及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通过实践研究来支撑和推动,但当前对于教师数字素养实践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自身在数字化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教师在数字化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反思没有得到有效交流,导致教师数字化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数字化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策略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及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与探索。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仅重塑教育生态环境,更推动教育共建共治共享,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不断积蓄力量。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同时避免数字鸿沟、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数字伦理等对教育体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深刻认识、了解教育逻辑与数字化逻辑潜在的抵牾,将公平、伦理、包容、共赢作为数字化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引领,促进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1.以“育人”为核心,树立正确数字观念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以“育人”为核心不断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尊重师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性,为师生营造自由的互动空间。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为相关主体构建数字化精神空间,促进教育主体的情感交流、价值观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避免过度数字化影响师生主观能动性。数字化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将“育人”作为根本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借助数字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伙伴、教师匹配,辅助教育体系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交流、因材施教的高度自由化、数字化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在接受精准教育的同时,能够获得情感与精神的支持及互动,避免在数字环境中迷失自我[12]。例如,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由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获得,其成果名称为“‘数智与‘情感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新探索”,通过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在实践中突破了“只见技术不见人”的误区,同时融合教师智慧与数据智慧,形成人技结合、协同共育的新型育人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数据,更关注学生情绪与行为数据,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相关主体要高度重视价值观念引导,防止“逐利思维”对“育人”目标造成不良影响,不断通过教育实践与技术社会实验等培养教育主体对数字技术的批判思维与辩证性认知,不断完善数字教育育人范式,推动技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实现数字技术和教育的协同发展。
2.认清数字教育本质,完善数字伦理制度
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避免不法分子借机获取师生隐私数据,保护师生个人隐私安全,需要不断加强数字教育伦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相关伦理规约,严格防控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潜在的伦理风险。首先,以科技伦理学为指导,从更深层次引导师生了解数字技术与教育数字化的“信息流”本质,认识到教育数据虽然能够成为现实教育的镜像,但其是抽象、单调的,而真实的教育实践是丰富多彩极具趣味性的,是不可替代的。同时,要将数字伦理问题从理论研究嵌入实践发展,通过设计将伦理道德嵌入计算系统和算法模型,如借助数据屏蔽、数据泛化、数据清洗等技术应用到数字教育平台、工具隐私保护系统,借助算法追求数字教育中的公平公正和隐私安全,为学习者构建安全、和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其次,数字教育背景下为保护用户隐私,需要以数字空间特征为参考建设新的伦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数据的获取与应用。针对数字教育数据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与共享等环节的规则,以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同时明确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加强数据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管,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例如,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科技伦理原则,数字教育转型过程中要保护用户隐私,为优化数字教育环境指明了方向[13]。
3.加强数字教育基础建设,保障教育公平
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确保各地区、各阶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将教育治理责任落实到位,需要全面提升数字教育基础设施与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保障全体学习者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优质、平等的教育机会。数字基础建设是实现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提升的关键,为了进一步保障教育公平,相关部门应加大数字基础建设,具体策略包括:提高网络覆盖率,特别是偏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接入数字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数字化建设,学校应配备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如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以提供更好的数字教育环境;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及个性化学习方案,鼓励学校使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与效率。此外,资源共享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减少不同地区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相关部门要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便于学校等组织在平台上发布与分享教育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减少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例如,中央政府以现有公共基础设施为依托,在云计算等技术加持下,搭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学习者。
4.完善评估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中国式师资队伍需要以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为依据,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制定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加强教师培训、抓好教师测评工作,逐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数字素养,从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首先,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素养业已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各区域、各学校需要以《教师数字素养》为指导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建立支撑智能化测算的高精度评价模型,为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工作常态化展开奠定基础。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结构,为教师构建针对性培训方案、提供优质培训资源,有效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与综合教育教学水平[14]。最后,抓好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是提高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考核教师的数字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成果与专业发展等指标,对教师进行持续性、少打扰、大规模的数字素养评估,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数字技术运用能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中国式教育正处于增值赋能的关键阶段,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了重要机遇,对教育理念、教育功能、教育形式等产生直接影响,提升了教育质量,形成了教育新生态,促进了教育体系与产业深度融合。但也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潜在风险与挑战,人们对于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可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影响学生精神与情感互动,而数字鸿沟可能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数字化教育转型期间需要规范数字教育伦理制度,加强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刚,宋晓波.自觉内生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23(05):9-15.
[2] 梁婉雅,肖龙海.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与新议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教育内容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4):162-175.
[3] 车万翔,窦志成,冯岩松,等.大模型时代的自然语言处理:挑战、机遇与发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23,53(09):1645-1687.
[4] 翁伟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价值向度和限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4):102-109.
[5] 杨聚鹏.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议题及建构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1):36-44.
[6] 秦玉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与战略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3):9-15+35.
[7] 吴岩.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23(02):5-10.
[8] 罗生全,张雪.教育数字化战略的中国方案:定位、理念及行动[J].中国电化教育,2023(01):46-51+80.
[9] 宋信强,刘明杰,陈家和.GPT-4影响的全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安全防范[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3,38(02):100-112.
[10] 王依杉,张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区域表达——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9):20-29.
[11] 宋灵青. 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 中国电化教育,2023,(12): 113-120.
[12] 祝智庭,戴岭.设计智慧驱动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向度、指导原则和实践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12-24.
[13] 王常柱,马佰莲.“伦理先行”的本质内涵、现实根源及实施逻辑[J].伦理学研究,2023(05):108-114.
[14] 王红,罗小丹.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02):1-10.
[作者:宋述光(1980-),男,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副教授;姜付高(1972-),男,山东青岛人,曲阜师范大学体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承伟(1982-),男,山东滨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副教授,博士。]
引用格式 宋述光,姜付高,李承伟.数字化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及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21): 27-31.
【责任编辑 王 颖】
*该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行业高校体育通识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23TY010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弱势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以体育学为例”(YJG2021019)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