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专属的教研“北极星”
2024-07-06岳增成
岳增成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日新月异,教育资源丰富多样,教研活动与教育培训令人应接不暇。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反而陷入资源丰富的“幸福烦恼”之中,产生了如何抉择的困惑。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践行新课程理念,教师亟须找寻属于自己的教研“北极星”。
找寻专属的教研“北极星”需定位其所在的位置。教师首先要在多样的教育理论与理念以及多元的教学观念之中做出选择。“少就是多,多就是无。”小学数学教研如果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在做,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获得实质性成果。而如果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且持续地进行探究,反而能收获更多。因此,教师应摒弃面面俱到的想法,选择一个方向深耕。这个“一”既可以是数学教育的热点,如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评一致性、表现性评价,也可以是数学教育中的经典方向,如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数学教育心理学(PME)。在确立了“一”之后,接着便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顾泠沅先生的行动教育、吕传汉先生的情境—问题教学法等都是扎根实践构建理论体系,进而高效指导教研的典范。这也正是找寻专属教研“北极星”的目的——以“北极星”为指引开展深度教研,建构“北极星”体系,进而反哺教研活动。
我国已具备成熟的教研体系,这从外部保障了教研的有序推进。但决定教研深度的是“接地气”的理论体系,这恰恰是教师需要而现实中却可能欠缺的部分。虽然教师也可以依靠专家思维,归纳总结出策略、路径、方法、原则等,但这与理想的理论体系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应用成熟的理论体系,或在他人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理论体系,以此作为专属教研“北极星”。
在专属教研“北极星”的指引下开展教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理论体系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理论与理念是彼此相通的。鉴于教育领域各类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学生成长,因此教研过程中应实现“以一带多”,从而促进教育理论与理念的交融。“以一带多”即以专属教研“北极星”为“一”,融合其他教育理论与理念,以充分发挥“一”的价值。如笔者自身的教研“北极星”是HPM,在教研过程中,笔者会借助课例研究、任务设计、学习路径等手段,促进数学史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其次,教育理论与理念的相通性能够帮助教师找到专属教研“北极星”和其他教育理论与理念的关联。因此,不存在完全原创的“北极星”,教师无须重新构建全新的理论体系,而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专属教研“北极星”的理论高度、指导参考度和实践深度。最后,要以专属教研“北极星”为指引,持续推进教研活动。如前所述,教师正处于“幸福烦恼”之中,追逐热门话题或许能带来更多“额外奖赏”,但若无教研的“不动点”,就容易迷失在“教育概念的丛林”中,这对个人专业成长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均无益处。
一群人,一个专属的教研“北极星”,以一带多,多年持续推进,必定能绽放出绚丽的教研之花。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