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嘶芳草锦鞍鞯

2024-07-06白英

中华手工 2024年3期
关键词:马镫马鞍塔拉

白英

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成人的时候忘不了神奇的摇篮,神奇的摇篮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啊哈嘿……

在那草原上世代相传,世代相传——歌曲《雕花的马鞍》节选

家喻户晓的草原歌曲《雕花的马鞍》,唱出了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对马鞍的情结。他们逐马放牧、驱马射猎、策马出行,马是相伴他们一生的知己,而马鞍也成为蒙古人密不可分的生活用品与精神摇篮。精美华丽的马具装备,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成为草原的圣物和英雄荣誉的象征。马具的制作技艺,伴随着“马背民族”从远古一直传承至今。赤峰克什克腾旗辽阔的漠北草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马鞍制作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在这里的达来诺日镇托力嘎查就有一位以制作马鞍为生的牧民宝音塔拉。

“人靠衣装马靠鞍”

宝音塔拉的家在达来诺日镇托力嘎查的达尔罕塔拉,只见他肤色黝黑、身材健壮,处处透着蒙古汉子的朴实与真诚。走进工作间,几副刚制作完成的马鞍具随意地摆放在房间各个角落,上面运用大量蒙古族吉祥图案作为装饰,精美别致又颇具特色。走近工作台前,只见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制作工具,以及各种金、银、铜、铁、玉、石材质的小配件和装饰品,在阳光下闪耀着各色光彩,煞是好看。环顾四周,墙上挂着马鞭、马镫、缰绳、肚带等10余种配件,不禁让人联想起《木兰诗》中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外,还有一只篮子,里面是各色布料和绣片,那是宝音塔拉妻子塔里图雅的“阵地”,鞍鞯上精美的刺绣和布艺装饰都出自她手。

宝音塔拉以放牧为生,家里养着10几头牛、20余匹马和100多只羊,尽管劳作繁忙,但一有时间他就会钻进工作间,摆弄自己永远也做不完的马鞍。说起马鞍的历史与文化,宝音塔拉话如泉涌:“女人要有一副好头饰,男人要有一副好马鞍”“人靠衣装马靠鞍,好马要配好马鞍。”蒙古人特别喜爱骑马,不仅10多岁的孩子就会骑,而且对鞍具也特别讲究。过去,马作为蒙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不论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把马鞍看得非常重要,并渐渐发展为蒙古族男人身份的象征。为了做一副称心如意的马鞍,蒙古人甚至要准备好多年。即使是普通牧民使用的马鞍,好一些的也能抵上几头带犊乳牛或带驹骒马的价格,而且能供好几代人使用。

马鞍,蒙古语称“额莫勒”,是放在马背上供人骑乘的马具,在游牧文明的历史与光荣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蒙古族制作马鞍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2 000多年,在没有马鞍的时代,人们骑马时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马镫(马鞍的重要配件之一)的发明和出现,与农耕民族发明耕犁一样,对游牧民族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马镫是游牧人生命的起点,马镫解放了游牧人的双手,骑手们无须再用双手紧握马鬃奔驰,骑手变成骑兵。”北方民族史专家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所著的《游牧文明史论》这样写道。可见,马鞍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对于蒙古马鞍的长处,号称“重庆修城第一人”的宋朝进士彭大雅在其所著的《黑鞑事略》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其鞍辔轻简,以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逾一寸,长不逮四总,故立马转身至顺。”作为与马关系最亲密的伙伴——马鞍,经过千百年锤炼,其制作技艺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并在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积淀出璀璨的马鞍文化。

“做好马鞍,得爱马懂马”

“要做好马鞍,得爱马懂马,对马的浑身上下了如指掌。就像我们穿鞋一样,马驮着鞍即使跑得再快再远也不会难受。”在宝音塔拉看来,做一副马鞍最要紧的活儿就是掌握整体造型和案板结构。他一直沿袭克什克腾旗传统手法制作马鞍,从做工到样式,都根据骑乘者和马的身形特点量身设计。马鞍制作不仅讲究制作工艺,还讲究材质。马鞍的木材多采用木质坚硬细腻的桦木,相较其他木料,桦木做的马鞍既轻便又结实,而且不容易伤到马匹。宝音塔拉说,桦木砍倒以后,一般要干燥一段时间才能使用,一副马鞍需准备4块材料,两块凸起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两块“U”形的叫前鞍鞒和后鞍鞒,前后鞍鞒都是用坚固结实的桦树杈子加工而成。制作时,宝音塔拉先用锛子把树杈砍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力度、尺寸都要掌握得刚刚好,因为一旦力度过大,原料损坏就无法弥补。” 随着锛子的上下舞动,前鞍鞒开叉的部位被准确地砍成平缓的马蹄形。然后,再用凹锛子在鞍板上砍出需要的弧度,此时宝音塔拉分外小心,动作幅度也变得很小,因为这里是和马背脊梁接触的地方,不仅要平整、光滑,更重要的是,要同马脊梁线条完全吻合,这样才不会在运动中把马背磨坏。

好的马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裸鞍。鞍鞒和鞍板砍制出大致形状后,宝音塔拉接着要做的是组装黏接鞍鞒鞍板,这个工序是非常考验功力的。因为后鞍鞒需要承受骑手臀部的压力,黏接不牢固就很容易断裂。宝音塔拉细心地检查鞍鞒鞍板的连接部位,不严实的地方继续打磨,直到严丝合缝。此时木鞍已粗具雏形,是他最拿手的“元宝鞍”。接下来,他继续进行细部修整,目的是把有棱角的地方砍成圆弧形,再用刮刀把有弧度的地方刮平整。磨制前后鞍鞒时,他不时地比对测量,特别是后鞍鞒打磨出的弧度要比前鞍鞒稍大且光滑,这是为了人们骑乘时更舒适。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铁锛子是使用最多的工具,无论是在砍制,还是修整、打磨时都会用到。宝音塔拉说,这绝活是从祖辈手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依靠任何模具和机器,鞍子的角度、宽度、弧度等全凭手艺人的眼力和经验,不仅融入了工匠的手工技艺,也是蒙古族人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每一粒鞍花都有故事”

作为人们可以骑乘,甚至可以展示的马鞍,裸鞍还远远未到使用的要求,还需要皮活与金活的精心搭配,俗称“拴马鞍子”。皮活包括整合大小皮韂、皮坐包、皮肚带、皮捎绳、挂蹬皮、千斤坠(系皮肚带)等,金活有前后鞍鞒鞍板镶条、钉金属泡、上蹬皮扣和肚带扣、挂马蹬等。也就是说,马鞍上面要包起来,下面要衬上屉子,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后穿上捎绳,如此才算是基本完成一副马鞍的制作。这些东西看上去简单,过程却处处精细,闪耀着游牧民族的大智慧,是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

“马嘶芳草锦鞍鞯。”马鞍孕育了蒙古民族的骄傲,也承载着草原人民的审美,这些都体现在马鞍的装饰上。讲究的马鞍子,每一个配件、每一处花纹都有其装饰的法则和文化内涵,对每个部位都要加以美化,如软垫、鞍鞒、鞍韂、鞍花等,还有辔头上的鼻花和腮花等银饰配件,在各种花纹图案的映衬下,更显华丽夺目。鞍韂是马鞍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作用是防止马蹬碰伤马身,也防止马身上的汗水弄脏骑手的衣物。宝音塔拉用牛皮做大韂,上面饰有轧出来的鞍花,一个大鞍花在中央,其他几个小鞍花排列成圆形围绕在大鞍花的四周,空白的地方配以云纹作装饰。蒙古族尚“圆”,因为圆形象征团结、团聚、充实、饱满,所以鞍花造型以圆形居多。鞍韂上端用捎绳打个结固定在鞍板前后,宝音塔拉细心地在打结的地方罩上一个银鞍花。“鞍花”不只是花,而是吉祥图案的总称,包括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植物以及符号化的图案,其创作灵感既源于自然,也来自于游牧生活。这些精美的图案不仅传递着平安与吉祥的愿望,也透露出蒙古族的生活哲理和审美观念。

马镫是马鞍上的另一个重要部件,由镫绳和镫盘组成。宝音塔拉设计的马镫非常巧妙,镫绳穿在前鞍鞒后面,看上去就像人们使用的腰带,一端带有卡子,一端有窟窿眼,可以根据骑手腿的长短进行调整。宝音塔拉说,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骑马时可以支撑双脚,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人们的安全。

一副马鞍里,鞍鞒、鞍屉、鞍垫、鞍韂、镫磨、鞍花、捎绳、马镫、马绊、马鞭等,构建起相互关联的一个马具系统整体,即便是很小的配件,也都无比精致。“马鞍上的一切都蕴含着文化,小到一粒鞍花都有自己的故事。”从事马鞍制作与研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大伟如此评价蒙古马鞍。装饰讲究的蒙古族马鞍,从颜色的选择到纹样装饰都极具民族特色,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深深感受到工匠在马鞍上倾注的精力、巧思与情感,触动人心。

“做马鞍是最热爱的事”

因为在草原长大,所以宝音塔拉从小就跟马打交道,因为爱马所以对制作马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做马鞍是我最热爱的事,在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1983年出生的他,至今已有20多年马鞍制作的经验,先后制作了200余副马鞍。由于他制作的马鞍品质优良、样式新颖,在克什克腾草原上享有盛誉,不但在本旗销售,还远销到赤峰市周边旗县和锡林郭勒盟、通辽市等。

尽管他制作的马鞍不愁销路,但提起蒙古族传统马具的传承现状,宝音塔拉喜忧参半:“现在的人出行多选择骑摩托、坐小汽车,骑马的人少养马的人也少,做马鞍子的人就更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对马具的了解也日渐淡漠:“一副马具包括少则10几个多则20多个部件,现在好多人甚至都说不清楚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现状让他忧心忡忡:“如果我不坚持做,不坚守这门技艺,传统恐怕就要丢掉了。”

可喜的是,这一情况在近些年出现了转机。2009年,“克什克腾旗蒙古族马鞍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随着草原旅游的持续升温,旅游景点对马鞍的需求量猛增,同时餐饮、住宿、博物馆、文化馆等的装饰性需求也不断增加,找宝音塔拉做马鞍的人越来越多。2018年、2020年,宝音塔拉先后成为“马鞍子制作技艺”克什克腾旗旗级、赤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宝音塔拉又抓住文旅业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推出一系列精致小巧的马鞍模型,作为旅游周边产品进行销售。两年前,宝音塔拉还注册了新媒体账号,常发布一些制作马鞍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的粉丝。有一位来自呼伦贝尔的客户看到视频后慕名要求定做一副女孩子专用的马鞍,宝音塔拉根据女性的特点专门制作了鞍鞒,设计了图案,客户非常满意,后来又介绍了很多客户。通过网络宝音塔拉又开辟了新的市场,祖传“皮具马鞍”在短视频平台销量逐渐升高。

现在,宝音塔拉成立的马鞍具制作传习所,已招收了3名学徒。而且,为了播撒马鞍文化的种子,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马鞍具、爱上马文化,宝音塔拉自发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民间赛马活动,每逢农历五月三十日,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牧民们骑着爱马从四面八方前来比赛,同场切磋技艺,感受马背生活,交流马背文化,而优胜者的奖品就是一副由他自己亲手制作的马鞍。“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人和马是分不开的。我今年才40岁出头,赶上了好时代,我就想把我们‘克旗的马具做好做精,让更多的人通过马鞍具感受我们的民族文化,留住我们民族的传统技艺。”

猜你喜欢

马镫马鞍塔拉
马镫:小铁环,大智慧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马镫与马鞍
雕花马鞍
红马鞍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再谈我国马镫的产生时代
中国马镫何时出现?
意大利塔拉莫纳奇奥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