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现代语境下白族泥塑的融合发展
2024-07-06李兴成
李兴成
白族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泥塑艺术是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和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推动白族泥塑艺术的创新,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一、白族泥塑的传统魅力
白族泥塑起源于古代祭祀与建筑装饰,以其质朴的材料、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著称。在白族村寨中,常见于庙宇、民居的装饰以及特定节日的仪式用品,多以门神、土地公婆、龙凤等形象出现,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白族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现。这些作品通常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土或黄土,经过筛选、和泥、雕塑、晾干、上色等多道工序制成,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白族泥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市场主要分布在白族聚居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鹤庆县、云龙、宾川县等地。[1]在这些地方,白族泥塑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广泛展示和传承,还成为当地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泥塑的从业者主要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人,他们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授的方式,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这些手工艺人通常具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现在的从业者虽然年纪普遍较大,但他们的技艺水平和创作能力却非常出众。由于白族泥塑的制作过程繁琐且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和细心,因此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大理的泥塑主要以佛像和民居装饰两种形式存在。白族人大多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白族聚居地区存在大量泥塑佛像,这就为泥塑技艺的传承带来了生存土壤。白族的泥塑佛像造型精细到可以分辨头发或羽毛上的细丝,这不仅考验着手艺人的精湛技艺,也考验他们的耐心。最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在制作时对佛像的虔诚态度,手艺人在制作佛像前要沐浴、烧香等,而且为了对表示佛像的敬重,还会在佛像里面填满金子、枣子、绳子等物品,既是对佛像“开光”,又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另一种是民居内的泥塑装饰,在民居内的照壁或门柱上经常会看到精美绝伦、惟妙惟肖的泥塑装饰,不仅层次分明、花式繁复,而且色彩鲜艳,非常漂亮,是彰显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但如今,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白族泥塑艺术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居住环境的影响,大家在装饰民居时不再采用泥塑装饰,传统泥塑市场逐渐萎缩,失去了泥塑的一部分生存土壤;二是传统技艺传承的断层,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导致技艺传承困难;三是外来文化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冲击,导致了本土文化特色的淡化。面对这些挑战,白族泥塑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创新发展路径
(一)技艺传承与教育普及
加强泥塑技艺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要实现泥塑艺术的有效传承,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系统化的传承网络。非遗传习所和工作坊的建设便是这一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例如,笔者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设立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泥塑传习所”,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和作坊活动,先后向280余人传授技艺,带动2 900余人参与各类项目工程建设,不仅解决了乡村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还使众人掌握一技之长。2018年至今,还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开设传统泥塑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1 785人,拿到合格证书人数占比达到96%,就业人数达79%。[2]
教育体系是传承的重要渠道。在学校开设泥塑相关课程,将这门艺术纳入到美术教育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程体系中,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泥塑艺术,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可以跟非遗传习所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和参与体验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泥塑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科技也为泥塑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可以创建在线教学资源和虚拟体验环境,让即使身处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学习和欣赏泥塑艺术。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开发互动式教学软件等形式,让泥塑艺术的魅力跨越时空限制,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传承并不意味着僵化的复制,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鼓励年轻一代在学习传统泥塑技艺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和创意思维,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作品。这样的创新不仅能使泥塑艺术焕发新的活力,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数字化采集与记录、建立数字化数据库、数字化展示与体验等方式对白族泥塑这一古老手工艺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不仅能够有效保存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还能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大众对它的认知与传承。
首先是数字化采集与记录。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是对现有的或者修复的白族泥塑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采集与记录。这包括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泥塑艺术品进行数字化建模,捕捉其形态、纹理乃至色彩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高清摄影与视频录制同样重要,可以记录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艺术家的手法以及泥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这些都为后续数字档案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采用音频录制技术,收集泥塑艺人的口述历史与技艺解说,保留其口头传承。
其次是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梳理整合到数字化数据库中,是实现高效管理和长期保存的关键。这个数据库应包含作品的三维模型、高清图片、制作视频、艺人介绍、技艺解析等内容,形成一套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元数据管理,确保每一件作品的信息都能被准确检索和引用。此外,数据库还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以便未来新数据的加入和技术的更新。
第三是数字化展示与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下,沉浸式地体验白族泥塑的魅力。人们可以通过VR在虚拟空间中近距离观赏泥塑作品,甚至“走进”泥塑作品背后的故事场景。AR技术则能让用户在现实环境中叠加数字化的泥塑模型,实现互动学习和体验。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泥塑文化的可接近性和趣味性。
(三)跨界合作
在当代文化与艺术的交汇点上,泥塑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动漫形象设计的结合,不仅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动漫产业开拓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对现代创意的欣赏。这点可以通过实例展示,向大众传递泥塑与动漫形象设计如何携手共创艺术新境界。
提及中国动漫的经典,不得不提《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在“大闹天宫”孙悟空泥塑系列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泥塑这一媒介,将这位充满智慧与勇气的猴王形象立体化,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动画中的神韵。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如意金箍棒以及那不羁的笑容,在泥塑家的手中活灵活现,既保留了传统泥塑的粗犷与质朴,又融入了现代动漫的灵动与夸张,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此外,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一些泥塑艺术家开始提供“二次元”角色定制服务。“粉丝”可以将自己喜爱的动漫游戏角色或原创角色“委托”给艺术家,将其转化为独一无二的泥塑作品。这样的服务不仅满足了“粉丝”对角色的热爱,也让泥塑艺术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和兴趣。例如,《原神》作为一款备受欢迎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以其精美的画面、丰富的故事线和各具特色的角色设计受到广大玩家的喜爱。温迪作为游戏中的“风神”巴巴托斯的化身,以自由不羁的性格、悠扬的琴声和掌控风元素的能力著称,是许多玩家喜爱的角色之一。若是把泥塑与数字艺术结合,不仅是对《原神》这一文化现象的致敬,也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数字创意交汇碰撞的结晶,展现了跨领域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吸引游戏玩家的关注,也能让更多的受众欣赏到泥塑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泥塑与动漫形象跨界融合外,其还可跟现代时尚品牌、不同材质雕塑的制作以及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例如凤翔泥塑的传人韩建斌就与高端男装品牌卡尔丹顿进行了跨界合作,将凤翔泥塑中的传统挂虎形象融入到现代时尚产品中。这种结合不仅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得传统艺术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传播。
泥塑的跨界融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与动漫形象相结合、与现代时尚品牌的结合,还包括与其他传统手工艺的交融,以及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这些融合方式都极大地丰富了泥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结语
在现代语境下,白族泥塑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管理者、艺术家、学者以及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技艺与材料的融合、文化内涵的深化、教育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及市场与产业的转型升级,白族泥塑不仅能够有效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还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这不仅是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也是对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春.剑川白族泥塑[J].大理文化,2012(8):4.
[2]杨来玉.剑川泥塑调查报告[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