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质生产力激发传统手工艺的当代活力

2024-07-06唐诗影

中华手工 2024年3期
关键词:藕丝木匠民间艺术

唐诗影

在数字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代表科技与创新的新质生产力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手工艺也位列其中。尤其是AI、3D打印等技术的成熟,让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并不一定是坏事,新的技术让传统手工艺插上了时代的翅膀,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但同时也应看到,千百年来,传统手工艺始终以“人”为载体,手艺人也普遍自觉地保持传统工艺的本色、崇尚人工与自然的融合。不可避免地,在传统工艺走向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容易陷入矛盾境地:使用现代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手工艺效率、增添其活力,但“手工”本色也会随之减淡;反之,继续坚持手工生产为主就会面对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审美和商业模式的难题。

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工业模式来看待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化不是简单地活化,而是在保持手工艺本质的基础之上,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完成其当代的深度转型。

源源不断的手艺人、研究者、企业等做出了改变和尝试。

2024年5月,第二十届文博会观澜湖艺工场分会场暨“国匠荣耀·艺创共融”观澜湖国潮博览月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艺术家、设计师、文创品牌企业家和代表以及来自美国、韩国等海外艺术家汇聚于此,在丰富的展品与深入的讨论中展开艺术与思维的碰撞和思考。

活动既设置了“国潮新生——手艺设计沙龙”“国匠荣耀·第八届手工艺创新沙龙”等汇集手工艺各界关于“探寻AI时代下手工艺的发展之路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途径”的观点与实践的思想圆桌,也有集纳了海内外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工艺品的6大艺术展览,还有国潮文创嘉年华、非遗进景区市集等文创活动,以一场精彩的手工艺盛会,探索激发传统手工艺当代活力的有效途径。

以设计之力推动手工艺迭代更新

设计,在传统手工艺领域释放出了强大创造力和广阔想象空间。当下,从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到创意十足的良品美器,新潮的设计品牌不断涌现,手工艺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且日益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国潮新生——手艺设计沙龙”中,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审美的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和青年艺术家,以及来自高校、企业的专家共同探索传统工艺的振兴之路。守艺不守旧,不断推陈出新是传承人们让非遗项目回归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如汪氏皮影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汪海燕,学习了20多年皮影雕刻艺术的她认为非遗需与当下生活融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转型,才能得到更好的未来。因此,她创新将皮影元素运用到舞台剧、服装设计、文创产品中,还积极与展览、品牌和网络游戏等联名,如腾讯集团的皮影文创、百达翡丽的皮影手表、王者荣耀角色的皮影皮肤,劲霸男装的服装穿搭等,不仅造型上契合当代审美,主题和色彩也进行了大胆创新,让皮影非遗走进了现代生活。

又如河南王氏鱼灯非遗传承人王站,他在鱼灯设计过程中创新融入河南商丘当地的文化元素,并开发出DIY材料包,让更多人可以亲手制作一盏鱼灯。此外,王站还通过当下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宣传灵动可爱的鱼灯作品,给予传统工艺更多展示机会。陕西社火脸谱绘制技艺非遗传承人薛亚兵则是通过提取IP、活化元素的方式,让非遗项目与生活相连,与时代并行。

而诸如结合蓝染工艺与国潮设计的有趣造物创始人吴佳恩,用静态和动态影像留住非遗的跨媒体影像艺术设计师宋为弄,在家居设计中运用传统工艺的沣茂设计工作室创始人王树茂,以创意折纸作品在网络上出圈的“00后”折纸师刘江辉和用陶瓷制作三星堆文创的疯东东品牌创始人蒋一玮等新生代青年设计师,以及开设传统手工技艺创新设计课程、教导学生打破思维和设计的界限,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打造更加当代的传统工艺作品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陈燕琳等高校学者,则是将个人的创意和思考转换为设计实践,创造了一系列深受人们喜爱的创意作品,用设计激发手工艺迭代更新。

践行艺术创新引领手工艺回归当代审美

随着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数字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艺术展览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新兴展览形式和主题逐渐成为展览领域的新宠。通过艺术的创新和展览的开展,更多手工艺以充满活力的姿态走进了现代生活。

如在国匠荣耀系列活动中举办的“时间的缝隙——当代艺术交流展”,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阿根廷、塞尔维亚、葡萄牙等国的24位艺术家,以摄影作品、影像、版画、绘画、雕塑等不同媒介,表达各地独特的传统工艺:来自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的卡罗琳娜,在一张大纸上画下上万笔,用笔触引人无限遐想;长居于景德镇的美国独立艺术家瑞恩·米切尔将“一匹马在悬崖边踏春继而走入一汪池水”的场景凝结于静态的陶艺雕塑上,用陶瓷表达当代的设计审美。

“无界而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观澜湖手艺工场‘传统手工技艺创新设计研究结项汇报”则展现了学生群体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造物思想的融合演变:有的用手工纸浆创作出当代观念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应试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用软陶手工艺制作趣味文创;还有用天然的材料手工还原出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每位作者从不同视角、维度实验性探索传统手工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并通过新的视角和技术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赋予传统手工艺现代的生命力。

同步展出的还有“国潮风尚——纺染织绣服饰展”“国潮新姿——手艺设计作品展”“瓷言画语——陶瓷书画大师作品展”“国潮艺创——设计文创&非遗创课产品联展”,中外艺术家汇聚于此、青年艺术才俊与知名艺术家联袂创作,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多种方式,引领手工艺回归当代审美。

可以看到,面对现代科技,手工艺一直在有选择性地开放、融合,传达着手艺人开拓创新、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如何经由手工艺的设计文化与精神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匠荣耀系列活动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

用现代激活传统

齐喆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摘要:“国匠荣耀·第八届手工艺创新沙龙”以“手工艺设计文化与精神”为主题,来自产学研的专家与从业者们从手工艺创新、设计与文化、国潮设计趋势、技艺转化与器物造型创作等角度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关于“工艺美术”的概念,学界有很多理解,包括但不限于手工艺、工艺、美术等角度。广州工艺美术学院名称的定义则是引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教授田自秉关于工艺美术的论述:“工艺美术即是基于人们的生活需要,以满足人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所以它既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时代科学技术、经济思想、美学观念的形象的折射。”在此背景下,田自秉认为“工艺只是一种制造或者创造的手段,并不限制手工或机械。”因此广州美术学院选择“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成立了工艺美术学院,它兼具手工艺和现代机械乃至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以现代激活传统的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创作交流之中,就能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事实上,当代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不再依靠手工艺提供了,更多通过全球化的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物流实现了国际化供应。不可避免地,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让地域性逐步减弱乃至消失。地域性是一个传统的限制性概念,它因物质流通或信息传播的不便利而形成。但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地域性反而成为了不同地区体现自身文化价值、人文属性最鲜明的指标元素。而手工艺是跟地域紧密相关的,因此手工艺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再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是彰显不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绝佳载体之一。

比如在日常教学之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如陶瓷等传统工艺材料时设计出的作品常呈现出国际化风格,它并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但同时也有学生在以现代视觉展现脱胎漆器、玉雕和金工等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其个人或工艺本身所在地域的审美追求。总地来说,提倡注重工艺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不是要创作者拘泥于地域文化的封闭性,恰恰相反,是要通过现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利用,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使传统手工艺的地域文化形象转化为既有普遍性又有个性的作品,成为可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媒介。

同时也不能忽视,手工艺跟现代工业是存在矛盾的。在今天的社会,批量化的大工业生产乃至信息化生产是主流、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所在。手工艺的发展必然会和当代社会大面积现代化的潮流产生碰撞,但在工业化生产、信息化产业的夹缝中,是可以寻找到一个非批量化的空间和发展区域的。融合了现代设计与审美的传统手工艺能够让大众既意识到什么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又能感受到什么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珍贵内容。

而关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当代年轻群体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如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的一名学生跨界把蛋糕制作里的裱花工艺用到了陶瓷制作里,使用了年轻人喜欢的马卡龙色系,经过1 3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出“陶瓷蛋糕花”;还有学生运用德化白瓷做成薄的瓷器,利用磁悬浮技术让顶端尖锥悬浮在物体之上不停旋转,探讨从土到瓷的过程;也有学生以岭南传统民俗龙舟、醒狮和西关鸡公榄为原型,用增强现实(AR)制作出3个公仔,并创作了主题视频,线上吸引了1.1亿人次点击……毋庸置疑,学生们的创作跟传统工艺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是跨界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领域的实验性创新,新一代的青年手工艺人们用作品陈述了他们的审美主张和追求。

由此可以看到,对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可以让我们更加正视社会整体现代化的长处与短板,同时提升我们生命维度的张力。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种张力的存在呢?因为这是单一的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质生活基础所不能提供的,在那些现代工业生产的日用品中找不到差异性,找不到自然、人文历史跟自我之间一个反复互动、长时间积淀之后的那种闪光的内涵。

手工艺在古代可能会对人造成一些束缚,但在今天,当我们清晰认知到它的本质之后,当我们认识到工艺跟人的关系后,手工艺恰恰会给人类带来某种意义上的解脱,从而获得某种自由和生命力,这个自由的根本,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由。

手工艺是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类生活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艺术形式,它从来都不排斥新兴的生产力和生产原料,反而是积极地进行吸收和消化,工艺品从来都是继承与创造的一个物质交汇点,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因此,用现代激活传统手工艺,就必须抛开“古”“洋”之争,抛开“手工”“机械”之争,抛开“独创”与“批量生产”的羁绊,展现手工艺的前瞻性、实验性、跨界性。

纵观工艺史,凡是固步自封的时代,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低谷。而敢于革故鼎新的时代,则往往会迎来工艺创作的突破性发展。时至今日,科技进步带来大量新的材料和新的加工工艺,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迫使工艺的功能与形态必须随之改变,这一切都预示着,工艺行业必然会从古老的传统形态中逐步剥离,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民间艺术之『五求』

李建荣

外事学院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0年前后,我在南佐遗址捡了一大箱子陶片,那些陶片有的还印有古人的指纹。我大受触动,破碎的陶片在当时或许只称得上残次品,但在5 000年后、我用自己的手指按下去时,感知到的却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精髓。从那时起,我便更加坚定地在大地上寻找热乎乎的“指纹”,寻找民间艺术里那一颗热乎乎的心。

而今,在大地之上“行走”近40年的经历告诉我,诸如绣花、剪纸、木雕这样一些来自大地本身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有着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就是因为他们以表现自然、自己、自由为最高的追求,本色地叙说人类自我的生殖繁衍、仁爱情怀。

民艺即故乡,家园乃艺术。

民间艺术的主题从家家户户门头上的太阳装饰图案就可以看出方向:人类对太阳的崇拜自古而生,当太阳升起,人类开始耕与读。因此,民间艺术是土生土长,却也水灵灵的原生态艺术,它是农业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的艺术,所追求的是真实、真人、真心、真理与真好。历史长河中产生的那些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既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文化创造,也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精神诉求和集体记忆的延续性存在。

由此可以看到,“生”是民间艺术的根本主题,在厚土求生这样一个文化气息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它的系统性、生产性、循环性、神灵性、纪念性、史诗性和生态性,最终就会发现民间艺术是有机的,它和有机的农业共同衍生出自己的生态艺术。

民间艺术是家园的艺术,艺术传承要求生,就要回到泥土之中,以家园为出发点、为根据。比如许多民间艺术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汲取灵感,进行创作:一位住在偏远山沟里、60多岁的残疾人士,用一副巨大的十二生肖围绕着他个人肖像的剪纸作品反映了他的日常生活,作品种的十二生肖和他形成了互相“喂养”的关系;又如张雪峰的剪纸作品《生命长青》则已经跳脱出了图案和花纹,而是把地下、天堂、阴阳、天地人的空间完全用剪纸链接了起来;还有一位退休的博物馆干部,致力于将庙宇壁画上的叙事转化出来,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化设计结合,再交由民间艺人制作……在这样的实践之中,节气的轮转、农耕的生产、民间的艺术、民间的口传文学这四者融合,形成了一个自然、生产、生命一脉相承的表达系统。

我意识到,打开民间艺术的整体性,进入它的内部、探索它的本质,必须是从农耕文化入手,从二十四节气入手,才能找到打开这个世界的钥匙。

围绕二十四节气循环的农耕生产活动,诞生了丰富的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自然物像、农耕生活与民间文学一起构成了民间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从二十四节气的视角认识农耕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关系,能够发现民间艺术创作的规律。同时,民间艺术与二十四节气构成了对应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关系,民间艺术表现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容,形成了丰富的节气文化内涵。

同时,民间艺术的传承,还可以从“金木水火土”的角度去理解,即理解民间艺术传承之“五求”:传播求利,要有金,即民间艺术功能的娱神、娱祖、娱魂、娱人与娱世;作品求意,要有木,即民间艺术价值的古意、创意、寓意、诗意与天意;工作求我,要有水,即民间艺术系统的对位、定位、换位、移位与地位;传承求生,要有土,即让民间艺术有存在感的生存、生活、生计、生产与生命,民间艺术是家园的艺术,艺术传承要求生,就要回到泥土之中;设计求美,要有火,即民间艺术创意的型美、色美、事美、情美与心美。

正如《天工开物》开头中的这几句话所言:“传承传生,元亨利贞。生生不惜,画音归正。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寸长可取,勤勤恳恳。”我认为民间艺术基本的工作就要寸长可取,互相学习、勤勤恳恳,它的规律就是发生、通畅、收获。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就是处在“元亨利贞”这样的循环之中。

随着时代的变化,民间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变化,形式也越发丰富。民间艺术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也是一个叙事传统,它的体系是一个叙事过程,神话、民间歌谣故事,艺术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家族的发展历史都在其中。这就是我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本质理解。

梳造东方美的新时代

刘珂佳

谭木匠副总裁

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谋求转型发展?将手工艺打造成品牌,赋予其商业价值、规模化发展是重要方式之一。而谭木匠正是以做一把小木梳为立身之本,不断将木梳工艺与现代技艺创新融合,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打造国潮木梳产品,才使得一把木梳在当代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价值与更高的经济价值,从木梳厂摇身一变成为上市企业。

打造手工艺品牌,质量是最重要的核心。1995年,谭木匠创业时间不长,由于技术的不成熟,谭木匠堆积了15万把瑕疵梳子,无法正常出售。而此时的谭木匠不管是资金还是市场份额都不占优势,如果不妥善处理这15万把梳子会给谭木匠带来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低价卖掉,还是同意商人的30万收购计划?谭木匠创始人谭传华最终却做出了“火烧木梳”的决定。他认为,如果这批梳子流通出去了,就代表谭木匠接受低品质产品流向市场,这对品牌和消费者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谭传华毅然决然地带着所有生产这批木梳的员工将15万把木梳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工厂广场上,一把火烧掉了。面对连续数月做出来的产品,许多工人和管理人员在现场潸然泪下,这也让谭木匠树立了产品质量这一最大的品牌核心。

做一把有温度的梳子,则是谭木匠打造品牌的核心精神。谭木匠的创始人谭传华是一位残疾人,身体的缺陷让他在年轻时有一些痛苦的经历,在成立谭木匠之后他便源源不断地向残疾人士提供工作机会,以期帮助残疾群体。目前,谭木匠有超过40%的员工是残疾人。2018年,受到南京艺术学院的邀请,当时谭木匠的350多名残疾员工从重庆万州出发,进行了一场远赴千里的游学。员工们的残疾程度不一,而高铁在车站的停站时间只有4分钟,短时间内完成赶高铁换乘对于他们来说有些吃力。员工们没有抱怨、逃避,而是在工厂整齐地演练了3个月,最后成功用了两分钟时间让所有人有序地上车,这其中包括了许多行动不便的员工。他们非常乐观、积极,会想尽办法解决问题,所以谭木匠的企业文化非常简单:“诚实、劳动、快乐”,这也是刻在所有谭木匠人心目中的精神旗帜。

而谭木匠品牌价值的长久输出,靠的则是不断吸纳新工艺与新设计的迭代创新。品牌成立以来,谭木匠一直在探索如何用适合现代人的想法、思维和喜好的方式去做梳子,用什么样的文化感染大家,让大家理解中国传统的手工艺。这也是谭木匠成功将木梳工艺打造成极具商业价值的上市品牌的关键原因。

仅是梳型,谭木匠就结合了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创新打造出不同功能、风格的创作。如传统木梳中最常见的开齿梳,它是谭木匠的第一代梳形,开齿工艺是将一整块木头直接开出梳齿,然后打磨成梳形,整体性较强。但是天然的木材,都会伴有结疤,而开齿梳是整木开齿,为了避开木材结疤,难免会浪费一些材料。因此,为了克服木材天然属性带来的缺陷,谭木匠匠人们不断探索研究,第二代梳型——合木梳应运而生。合木梳采取弧形合木工艺,运用了传统榫卯结构,以科学合理的木材嵌合方式,将两块木头嵌合,结构强度更高,不易折断、变形。此外,谭木匠还研发出了插齿、镶齿等多种梳型,攻克了传统木梳容易断齿、不易养护的诸多难题。

除了梳型以外,谭木匠还做了其他许多创新尝试。草木染、螺钿镶嵌、镶钻、彩绘、漆艺、木雕等博大精深的传统手工艺,都在谭木匠的梳子中得到了展现。通过这些结合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的作品去跟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让大家理解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这就是谭木匠想要塑造和传达的东方美学。

此外,谭木匠也通过与外界交流合作不断推陈出新。从2015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8届设计大赛,通过比赛链接更多的年轻设计师,既是为年轻一代提供平台与机会,同时也是为谭木匠自身吸纳更多设计的灵感和思路。与其他行业的品牌跨界合作也是谭木匠打造品牌IP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与迪士尼、网易云音乐、成都永陵、明华堂等合作,以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方式,让木梳更加IP化、品牌化。

从做一把小木梳到成为上市公司,谭木匠不断挖掘当下人们对于传统工艺、东方美学文化的关注点,一直坚持打造品牌的多样性,持续探索品牌年轻化道路,证明着传统工艺的无限可能,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工艺开拓出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路线。

藏身花藕间,丝缕织锦绣——藕丝荷花织物的工艺实践分享

朱晓琳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软装设计师

藕丝织物是从荷花茎秆中提取的丝线编织而成,因荷花茎秆中的丝线纤细、季节性等原因,制作不易,是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天然纤维织物。2015年,在一次偶然看到缅甸地区居民使用荷花茎杆中的丝织布后,对其的喜爱和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这个布料?这个织物是因何而产生的?又该如何制作?这种织物在现代生活中可以被用来做什么……经过近几年对藕丝织布的深入研究,一套关于藕丝荷花织物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初步形成,可以简要分为藕丝荷花织物的起源与发展、藕丝荷花织物的特点、藕丝荷花织物的工艺实践3个方面。

首先是藕丝荷花织物的起源与发展。事实上,在中国,荷花产量极大,藕丝并不少见,藕丝在古籍中也多有提及,但关于“藕丝织布”的确切文献记载却很难找到,也没有出土的相关文物。有专家建议,从荷花茎秆中提取的丝也可称为莲丝,重新从莲丝入手追溯,果然有了进展。日本保存唐代时期绣佛实物较多,奈良国立博物馆官网记载的织物《国宝綴織當麻曼荼羅》(国宝缀织当麻曼荼罗)就是用莲花茎秆中的丝织造而成的。可以明确的是,在公元8世纪,世界上已经有使用莲丝做线的工艺,莲丝织物极有可能在中国古代出现过,甚至可以说,最迟至唐代,中华大陆使用莲丝织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成为专门绣佛像的一种技术。

关于藕丝荷花织物的特点,则有工艺特点、面料特点等多个方面。藕丝纤维的提取是藕丝织布区别于其它纺织材料的关键,主要有备料、抽取纤维、搓线、成线、布线、编织6道工序。同时由于藕丝是植物纤维,从荷花茎秆抽丝的过程中,植物茎秆的汁液就会渗到布里面,产生一些颜色的变化,恰恰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植物染色作出一些风格的改变。

从外观上来看,成型的藕丝织成布艺与其他材料做成的产品并没什么区别。但藕丝的特性带给其不同于市面其他布料的优点:藕丝纤维具有由多根微细纤维形成的独特形态结构,纤维表面存在孔洞缝隙,这种独特的结构使藕丝纤维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因此藕丝纤维的吸湿透气性能优异;同时藕丝纤维不仅细而柔软,并且织物紧度较小、纱线容易松动、自由度较大,利于藕丝纤维织物的悬垂;天然纤维的属性又使得藕丝织物环保无害,而且还有诸如抗霉杀菌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功能。

在对其有了系统地认知与了解后,关于藕丝荷花织物的实践便正式开始了。首先在原材料的选材上就大有讲究,荷花时期、莲子时期、荷叶期3个时期中,荷花时期的丝品质最佳,这个时期的藕丝纤维非常密、非常长,在成线过程中的疏密度就会更为精细。编织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上浆,另一种则是不上浆也不脱胶,直接用它本身的状态来做,这样织的布料是非常亲肤、柔软的。此外还可以改变经纬线材质,加入蚕丝、棉等材质,创造更多面料的可能性。藕丝织布的过程极为繁琐,不仅考验技术也考验做布人的耐心。需要用刀绕着新鲜的藕杆轻割一周拉开,捋出数条藕丝搓成细绳,然后再用这些细绳纺成线用以织布,通常织造一小块方巾就需消耗4 000根荷花茎。

熟练掌握藕丝织物的织造技艺后,我不禁开始思考:藕丝织布作为一项在中国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该以怎样的角色和形式回归现代生活?我不断尝试着探索藕丝织布的可能性。比如将藕丝织布与其它面料拼合,比如与黎锦、丝绸、棉布、麻布等拼合在一起,开创兼具二者优点和风格的面料;还结合茶染和藕丝织布制作了一款中式服装,并搭配一些植物染的围巾和包,以“新中式风格”诠释藕丝织布,呈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篇章中提到:“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矾水盖。”植物染色与藕丝织物的气质天然相融,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将废弃物减少,同时也是非常环保和健康的产品。我国是纺织业大国,开发和利用天然纤维是纺织领域的重要课题。未来我也将继续坚持发掘藕丝织布的现代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

猜你喜欢

藕丝木匠民间艺术
木匠身影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家常炝炒藕丝
藏在泥中的莲藕
谭木匠
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