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盏崂山茶,芽叶总关情

2024-07-06雷晶晶

中华手工 2024年3期
关键词:风雅崂山茶树

雷晶晶

暮春的早晨,崂山山谷里雾气萦绕,清气氤氲,一畦畦茶树伸长了枝桠迎风摇曳。仔细一瞧,跟自带素雅的寻常茶树不同,这些茶树枝肥叶硕,生得粗壮又劲道。眨眼间,早起的采茶人从茶树间穿梭而过,边走边笑言,“咱崂山上不光有道士,还有茶呢!”

崂山山水育好茶

崂山茶就是以崂山的好山好水孕育出来的好茶。崂山古称“劳山”“牢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是我国沿海名山之一,因地处海滨,岩深谷幽,风景秀美,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方士、道士前往山中隐居修炼,因此自古便被人们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作为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高峰,其连接海天,形成“三围大海一平田,下镇金鳌上接天”的奇观。而且这里雨雾充沛、土壤肥沃、水质清洌,最是适宜茶树生长,故人们常常称崂山这片土地为“仙山圣水崂山茶”。

要说崂山茶,还得说说崂山人。崂山人依山傍水而居,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崂山,山外的人走进这里,总能看到戴着遮阳帽、身着彩色衣的采茶人。尤其在四五月间,他们不负春光,在茶园里忙着摘取鲜香的芽叶。崂山茶树不似南方茶树那么高及腰间,其高度只到膝盖位置,虽然这样便于采茶人坐在马扎上择茶,但坐久了也会腰酸背痛。尤其在白日里头顶阳光目盯茶叶,只一会儿功夫就会头昏眼花。采茶时,不能用指甲掐,更不能以暴力扯,而是采用“提采法”——掌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也叫“胎叶”,是茶树新梢上抽出的第一片叶子,因形如鱼鳞而得名)上的嫩芽向上轻提,芽叶折落掌心。此法能够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且不夹带鱼叶、鳞片(指茶树最早长出来的保护性叶片,表面有绒毛,主要是保护幼芽,随着叶芽的膨大展开,鳞片会自动脱落)、茶果或老枝叶等。而且为了不影响茶叶品质,即便双手干裂渗血,采茶人也只能用酒精消毒而不可涂抹任何护手霜。

老茶匠匡新是地地道道的崂山人,聊起崂山茶,他总是如数家珍。他说“崂山人爱茶久矣”,早在文治盛行的宋朝,道教在当地多元信仰里居重要地位。在修道之人看来,煮水、烹茶的水汽恰如仙境的缩影,且茶本身凝聚着自然精髓,饮茶不仅提神醒脑,还有助于道士打坐修身时连接宇宙天地。昔日崂山道家还有“阴阳茶”之说,即是将野生石竹草和玉竹草一起冲泡制成——此茶非彼茶,却为调和茶提供了参考。南宋时,随着小商品经济的日渐繁荣,饮茶之风在崂山当地普及,但此时的茶主要以货品茶为主。宋亡后,末代太妃谢丽、谢安从杭州避难于此,并带来了南方茶种,更丰富了当地人喝茶、嗜茶的风俗。

好茶是种出来的

“南茶北引”古已有之,但昔日古茶老树已无迹可寻,现在能够追寻到的痕迹,是明朝道士张三丰从海岛移种于庭院的耐冬花——耐冬花乃山茶花的一种。上世纪50年代,有人据此重提“南茶北引”的设想,后经数批茶苗移植试验后,部分南茶良种在崂山地区落地生根。可惜,由于种植技术、制茶技术未能普及,崂山茶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温不火。所谓“时势造英雄”,崂山茶渴盼有缘人,匡新与茶的缘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匡新辞职下海,在一次跟朋友聚会时提到“崂山茶”。朋友说得直接,“崂山茶好归好,但咱这边缺少龙头企业。”匡新听罢陷入沉思,一来二去有了“做点什么”的冲动。2000年,他将这种冲动付诸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调研:对内,辗转田间地头,了解茶树养护、茶叶采摘和加工现状;对外,跑遍全国其他茶产区,洞悉茶行业的整体状况和市场前景。1998年,匡新成立了贸易公司,后又注册了“晓阳春”商标。

走访茶农时,有人告诉他“好茶是种出来的”。崂山地区气候温润,既有花岗岩造就的微酸性土壤,又有经多级岩层循环渗透而富含矿物质的优良水质……这些因素皆有宜于茶树生长,那为何此前茶树的生长并不如人意?也许只有“种一棵茶树”才能解开其中的谜团。意识到这一点,匡新在险峻的崂山上走走停停,一会儿爬坡上坎,一会儿弯腰打量,最后觅得海拔570米的茗香谷。这里未被开发利用,方圆两千米范围内没有任何其他作物,人畜罕至,既无工业污染,又不用担心农药残留,联想到茶树有野生史,他觉得或许“道法自然”是最好的呵护。于是乎,他用谷内长流的活性山泉水浇灌茶树,用发酵后的芝麻饼和大豆饼为树施肥,不打农药,人工除草除虫……

“晓阳红韵”是匡新交出的第一份答卷。这茶外观鲜朗,汤色红润,入口绵柔甚至自带一股蜜香。“这是红茶属哟,在千余年来只产绿茶的崂山是头一遭!”每每看到新茶,匡新的内心总是禁不住涌起一阵激动。他知道,唯有在生态茶山的纯净环境里,才能缔造崂山茶如此这般“豌豆鲜”“板栗香”“蜜香”的鲜明特点。

茶生活的风雅

“茶约花前啜,香邀月下焚”,古人似这般沉醉于崂山茶的“风雅”,悠然自得,不是神仙赛似神仙。但这份风雅首先得有好茶,这不仅需要好的鲜茶,还需要精湛的炒茶技艺,“七分鲜叶三分炒”就是这个意思。

要成就一壶好茶,炒的功夫堪称“点睛之笔”。由于纬度高,又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崂山地区昼夜温差大,茶树光合作用强而呼吸作用弱,生长周期较普通茶更缓更长,叶片因营养物质堆积而更显肥厚,这就使其加工不同于南方茶产区的传统炒制工艺。

匡新传承崂山古法制茶工艺,特别重视保留一壶茶的“格调”。正如他研发的“东海龙须”,此茶有“青岛茶王”之称,鲜茶于4-5月间采摘,形态上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鲜嫩却绝不虚浮。茶叶起泡,汤色净,叶芽如龙须仰伏。初饮其味淡,再饮韵无穷。匡新介绍,此茶的出炉包含摊放、杀青、回潮、做形、摊晾、初烘、提香等工艺流程。摊放时,将鲜茶薄摊于室内竹筛里,用竹制翻勺轻翻、匀翻,待含水率降至80%,方能达成青气减退而香气显露的节点。杀青手法也十分独到,除了温度先高后低,务必以“焖、抖、抓、抛”手法相结合:焖的动作轻且短,抖得高而落得散,抓抛时从锅壁左侧稍加力量向右侧滑动。做形时先以中温加热,用竹丝帚不断翻、抖、磨、压;3~5分钟后调高火温,慢烘至九成干……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看似简单,实则经验和技巧全在这一抖一抓里头,匡新说:“制茶是个仔细活,要有‘柔道,也要有‘力道。”

若说风雅,就不得不说源自宋朝的“点茶”。点茶本指茶与汤的调配方式,即将团茶碾压成粉末,置于茶盏,而后一边注入沸水,一边以茶筅拂动茶汤,使其泛起汤花。那会儿“娱乐至上”,汤花甚至能呈现植物、动物、人物等图案,既属待客之礼,也是风雅文化的表现。时光流转,古人的饮茶之风演变成当下崂山地区的家常之举,这种饮茶方式就是现在崂山地区人们常常用以待客的“三道茶”:来客坐定,呈上烫好的水壶,泡壶茶。头道茶往往渣子、浮沫多,可先以少量热水冲涮茶叶;若茶叶下色慢,还可“回杯打茶”增色。如此倒出的“一道茶”敬待客人,应和初见面的寒暄之景。进入“二道茶”,茶色见深,茶香四溢,主客沟通转入正题。最后进入“末道茶”,茶色变淡,主人便不再劝饮,亦不再续水,而是询问是否重沏新茶。若主人没有留客之意,客人便可趁此机会提出告辞,如此顺理成章,不唐突、不做作,把茶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为了让年轻人也喜欢上中国茶,跟匡新一起做茶的女儿匡明如还先后研发推出了花茶、果茶、啤酒花茶、茶树盆栽等,一时间大受年轻人追捧。“想想看,一边喝着我们崂山的茶,一边侍弄手边的崂山茶树,青山秀水就在眼前,真是酷酷的绿色生活。”说这话时,她眼晴里仿佛涌起了星辰大海。

猜你喜欢

风雅崂山茶树
赴一场风雅,赏诗词中的琴棋书画
颂风雅征稿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崂山茶事
登崂山
静守流年亦风雅
着风雅汉服,做谦谦君子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