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米兰新风向
2024-07-06彭一
彭一
“我们制作地毯”是由荷兰艺术家玛西亚·诺尔特(M arci a N olte)、斯蒂恩·范德·弗莱滕(Stijn Vander Vleuten)、鲍勃·瓦登堡(BobWaardenburg)创立的艺术工作室,《别针地毯(Skewer carpet)》在没有胶水与螺丝的情况下,用6万根竹签固定在泡沫中,形成了稳定的作品结构,是一次关于传统材料与空间展陈的探索。
传统工艺,在米兰设计周的聚光灯下熠熠生辉。
2 0 2 4年4月中旬,米兰设计周以“自然之材(Materia Natura)”为主题,深度展现了设计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引领人们思考如何在当下及未来的设计中更好地尊重并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而手工艺,作为米兰设计周的重头戏,也进一步呈现了当代手艺人、艺术家与设计师对材料与工艺的深度理解与转译,并以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展示着当代手工艺的“同与不同”。
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创作者正在讨论不同类型的手工艺项目,并在设计、生产、布展等环节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它们在本届米兰设计周中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聚焦手工艺与设计的5 V I 艺术区以“无限设计乐团”(Unlimited Design Orchestra)为主题,呈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手工艺作品。为此,我们特邀5VIE艺术区以及活跃于米兰设计周其他板块在手工艺领域深耕的艺术家,以期从独特的工艺与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中,展示当代手工艺的“和而不同”。
而手工艺的“和而不同”亦体现于诸多方面。“和”,大多表现于当代艺术家们皆以最自然的材料以及从历史中来、又在时代中逐年变化的传统手工艺塑造兼具创意与品质感的作品,一器一物,看似创新锐意,但大多沿着传统工艺的脉络而展开。与此同时,国际时尚品牌对与手工艺相关的艺术家与机构抛出了橄榄枝,艺术家们与时尚品牌、商业空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动,让手工艺作品有了更加合适的展陈空间进行专业展示。
而“不同”也有迹可循:手艺人与艺术家们在本届米兰设计周中,展现了不同的手工艺:陶瓷、大漆、金属、编织、石雕等门类百花齐放,同时将前期的研究与设计过程向观展者讲述。此外,更加强调手工艺作品与展陈空间的对照关系,作品由以往的简单陈列,慢慢过渡到对作品形态、尺寸、工艺与空间场地之间的协调呼应,以点、线、面的方式将工艺、作品、场景相互串联。
当然,米兰设计周上的手工艺作品为全世界传统工艺从业者们打开了新思路的同时,或许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行业思考:展览谢幕后,手工艺作品如何才能突破展陈空间,稳健地步入市场,同时如何将手工艺与设计价值进行有效转换。
当代手工艺发展进程中的“同与不同”,亦是我们长期观察与研究的话题。传统工艺,仍是手工艺“进化”的轴心,围绕着设计而运转的米兰,在让人们不断感受它的无限生机时,传统工艺也在这座城市历久弥新,逐渐闪亮。
木头巧雕,融入生活场景
《摇摆的宝座》
萨拉·里恰尔迪工作室(Sara Ricciardi Studio)
《摇摆的宝座》(Swinging throne)展现出木艺新的生命,作品将优质木材进行精心雕琢,既显圆润又有着分明的结构。坐面做了稍微凹陷的处理,提升了坐感的舒适度。在靠背处,不同彩色皮革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质感,同时,精细的镶边、缝制工艺让人们想起了国际汽车品牌布加迪在设计中所运用的摩尔风格元素,即拥有独特的曲线与精致的装饰图案。优雅的半圆形木艺装饰向两侧及上方延伸,仿佛打破了地心引力的束缚。设计师希望将传统工艺以更有趣味的方式进行展现,同时探索木艺更多的使用场景。
『瓷形』皮艺,点亮家居空间
《郁金香灯》
安·范·霍伊(Ann Van Hoey)
比利时陶艺家安·范·霍伊将陶瓷技艺运用于皮革作品的创作之中,诞生了吊灯作品《郁金香》(Tulips)。作品由大小不同、色彩不一的皮质“郁金香”组成。每一朵花苞,皆是她皮艺作品的延伸,采用纳帕小羊皮制作的“花苞”饱满、简洁,线条十分流畅,半透明的材质让灯具散发出柔和的光线。安·范·霍伊对作品比例及体积的掌握恰到好处,使灯具能够更好地点缀家居空间。在她看来,作品更适用于悬挂在室内空间的入口处,让人们感受到来自“郁金香”的欢迎仪式。
突破帽饰与灯具的边界
《雕塑灯》
艺术工作室ELIURPI
西班牙手工艺术工作室ELIURPI用简单的稻草呈现了一组灯具作品,设计师二人组伊丽希莎贝特·乌尔皮(ElisisabetUrpí)和纳乔·乌姆皮萨穆雷兹(NachoUmpisamurez)拓展了对制帽工艺的想象,对材料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在创作前期围绕天然纤维进行研究,并尝试将制帽工艺运用于灯具的制作,让作品同样拥有西班牙宽边帽的形态。跨越类别与融合设计的能力赋予作品新的视觉与意义。在两位设计师看来,工艺没有固定的范式,无论是帽子、家具还是艺术品,皆可以有更好的延伸。
传统大漆的自在流动
《大漆灯》
石塚源太(Genta Ishizuka)
日本漆器艺术家石塚源太以大漆创作了一款灯具。作品的坯体以空调的铝制风管作为材料,将其进行打结形成灯具的雏形。在开口的形状上,石塚源太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探索,流动的外形是对“自由”的展现。这件作品也是对以往大漆装置的进一步拓展,工艺上是将坯体塑形后,进行刮灰、脱胎,再经层层上漆、打磨等工艺后完成基础形态,像一袋橘子的形状。大漆灯是对光线与大漆工艺的研究,希望让人们看到两者结合所诞生的光影之美。石塚源太似乎在用自己的大漆灯告诉人们:“设计本来就该为生活带来光明。”
奇趣小石,一展新面孔
《大理石碑》
贝雷尼斯·科特(Berenice Curt)
《大理石碑》(Testa dei marmi)是将回收的大理石进行手工精细切割而成,作品比人脸略大,展现出一个类似人脸的完整形态。每件作品的材料,源于贝雷尼斯·科特过去几年在建筑工地上收集的13种不同纹理和颜色的大理石。在“面部”表情的呈现上,镂空的线条和圆点形成了眼睛、鼻子与嘴,无过多复杂的元素,简单的手法也能展现具有吸引力的手工艺作品。在贝雷尼斯·科特看来,大理石较强的可塑性能为手工艺创作者提供不同的题材,创造更具辨识度的作品。
沉静空间里的雕塑流动
《 水》
马西米利亚诺·皮波洛(Massimiliano Pipolo)
意大利艺术家马西米利亚诺·皮波洛对水与光线的形态非常着迷,并在长期的研究下,创作了一件陶瓷艺术装置《水》(Waters)。作品以雕塑的手法让材料展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功能性与抽象性。作品的形态宛如一片片被激起的水花,它们相互碰撞、相互吸引,在安静的空间里呈现出动态的美感。在马西米利亚诺看来,手工制作的方式让陶瓷材料有着更加丰富的层次与迷人的细节,这是机械化生产方式所不具备的。
让当代纺织如树木般生长
《在柳树下》
萨拉·里恰尔迪工作室(Sara Ricciardi Studio)
萨拉·里恰尔迪工作室的纺织艺术装置《在柳树下》(Under the willow tree)将“垂柳”形态以手工艺的方式进行呈现。作品以饱和度较高的黄色纺织物进行打造,每一条细线宛如柳树轻盈的枝叶。悬挂其间的金属风铃在微风的助力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家疗愈师保罗·波吉(Paolo Borghi)的指导下,金属风铃的声音能形成一定的平衡,让人们感受到奇妙的旋律。在设计师看来,柳树是一种有着柔软垂枝,且能为人们提供遮蔽的树木,与纺织艺术的结合能让人们在空间中冥想、沉思,进而感受源于自然的力量。
纸『化』于形,光影闪烁
《光线照明》
马西莫·里加利(Massimo Rigaglia)
意大利设计师马西莫·里加利(M a s s i m oRigaglia)设计了一款纸艺灯具,希望以简单、轻便、灵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家居生活场景中。创作之初,马西莫的想法是让灯的光线透过纸质灯罩,从而营造更柔和的光影氛围。而棉纸的运用,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灯具的高度和直径分别通过手工撕裂的方式进行确定,使手工艺内在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缓缓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