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问题与推进策略
2024-07-06程佳文杨现勇
程佳文 杨现勇
摘 要 教师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有力保障和重要环节。新时代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热爱乡村教育的职业情怀有待激发;服务乡村教育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师德师风不端行为有待规范。需要夯实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厚植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职业情怀,增强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的专业能力,坚持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法治化道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开展,加强新时代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关 键 词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乡村教育;乡村振兴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兴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1]。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新时代教师素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公平的任务日渐紧迫。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指出,乡村教师“包括全国乡中心区、村庄学校教师”[2],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乡村教师师德建设与师风建设的总称。乡村教师师德建设指培养乡村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当具备的品德修养,并将这些内化的品德修养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的实践活动,乡村教师师风建设指为乡村教师群体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规范乡村教师的职业行为,促进形成健康的行为风尚的活动。乡村教师师德建设与师风建设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1.发展壮大乡村教师队伍的基础工程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发展乡村教育事业,要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3]。当前,由于乡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结构不合理、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确立师德师风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增强乡村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服务乡村教育的时代责任、奉献乡村教育事业的传道情怀,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真正落地,才能确保乡村教师进得来、稳得住、留得下;才能稳定壮大乡村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有效防止在壮大乡村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出现“增量”不“增质”的现象,为新时代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2.促进乡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乡村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师。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乡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乡村,乡村教育作为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的基本通道,承载着改变乡村家庭和乡村地区的重要使命,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薄弱环节。乡村教师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具有以德化人的教化作用,是乡村教育“活的灵魂”,对乡村孩子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必不可少。因此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对于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乡村教学的整体水平,师德师风不正必然会损害教师队伍形象,不利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新时代加强我国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够推进乡村教育公平的实现,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进一步促进乡村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3.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乡村教育既是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又发挥着独特作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5]。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乡村教师角色新的时代任务与涵义,他们不仅承担着教化孩子、培养人才的责任,也承担着在乡村地区传播现代文明、传承社会主流文化、传递国家意志的重要使命,因此乡村教师既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新时代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践行“乡村贤达以德行育人胜于说教”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利于发挥教师“新乡贤”作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推动乡村振兴。
4.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有力保障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要求乡村教育工作者应当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做好乡村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乡村学生权益的守护人、乡村学生未来的筑梦人。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首先,有利于督促乡村教师端正教书育人的态度。在许多乡村学校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抱有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轻视教书育人的职责,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强化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前提。其次,有利于提高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德才兼备”方可为“人师”,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乡村教师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为学生传播丰富的知识、传授专业的技能,才能培养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时代新人”。
二、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1.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新时代教师应以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自身的理想信念,投身于新时代教育事业。理想信念是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的统一体,是个体教育价值的取向与教育行为的催化剂。教育理想作为一种为未来设计的必要的蓝图[7],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信念则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最本质的认识、态度、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8],二者共同构成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教学岗位的精神根基。新时代乡村教师仍存在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乡村教师的大量流失。2019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为290余万,相较于2010年的472余万,9年间乡村教师减少人数达182多万,减少近40%。其间,虽然国家政策向乡村教育有了一定倾斜,乡村教育物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地位待遇与教学环境等有了很大提高与改善,但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于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的薄弱甚至丧失,难以形成乡村教师扎根于乡村教育的行为风尚,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2.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责任使命需要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9]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要求乡村教师在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的事业中,应当将“传道”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和使命,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开展自主探究、设疑启发等教学,然而大多数乡村教师仍采取机械背诵、反复练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只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农村大地,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也是乡村教师的职责所在,然而受城镇化影响,乡村教师大多忽视了乡土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缺乏创新意识。
3.乡村教师热爱乡村教育的职业情怀有待激发
情怀是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10],用于乡村教师身上,情怀反映其对教育职业的情趣、情感与情操。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是教师出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职业的热爱而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情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学校与其他城市学校差距加大,乡村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其职业热爱感和职业责任感淡化,做不到真正热爱乡土社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乡村学生。其中部分新生代教师只认同“教师”却不认同“乡村教师”的身份,消极对待教学工作,把在乡村学校任教当作回城的一块“跳板”,而部分教龄较大的教师则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在日常教学中较多关注如何传授知识,却忽略了以关爱的方式对乡村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4.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11]。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以培养高素质学生,服务于乡村教育发展,而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偏弱是广大乡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其专业知识欠缺,自我发展意识不足。首先,乡村教师面对的多是留守儿童,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在做好学业辅助的基础上,注重多方面教育,引导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地发展。但在乡村教师招聘中,多数岗位对专业并没有具体限制,导致许多任职教师并非师范专业,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课程学习,缺乏专业的学科知识与儿童心理教育知识。其次,目前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保障乡村教师的生命本体需要,然而在生活待遇提高,物质条件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许多教师过起了安逸、平稳的生活,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学创新能力没有充分的发挥。
5.乡村教师师德师风不端行为有待规范
新时代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力度,严肃处理了各类教师师德师风不端行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现状得到改善,但师德师风不端行为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教师形象,阻碍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这些不端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采取违背教师职业规范的手段谋取利益,个别老师为了一己私利,利用节假日开设补课班或在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兼职取酬,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二是出现不文明行为,歧视学生、体罚学生,个别老师在管理学生时存在粗暴行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三是存在职业倦怠的消极行为,部分乡村教师备课形式单一,以前的教案反复用,不尊重学生,课堂管理不当,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课后反思不足。以上不端行为严重抹黑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活的灵魂”与乡村学生的“引路人”,不仅没有做到“言传身教”,反而提供了错误的行为示范,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推进策略
1.夯实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12]这一重要指示对新时代教育事业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加快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其中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一方面,乡村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示范作用,自觉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以往的师德师风培训多是针对教师教学技能,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提升乡村教师的理想信念。要尊重乡村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为乡村教师提供低层次的外在制度保障,满足其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需要,激发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和在乡村工作的使命动机,不断擦亮新时代乡村教师师德师风的鲜亮底色。
2.厚植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职业情怀
当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已推进至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新征程和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要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是着眼于新时代所应有的新要求和新作为而产生的创新型战略思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要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首要目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增强乡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3];要带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扎根乡村,真正把自身工作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投入到乡村建设洪流之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增强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或班级教学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乡村教师要具备为乡村教育服务的专业能力。乡村教育的振兴与乡村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乡村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要具有理解学生成长需要与促进乡土文化的自我更新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是乡村教师守护和传承乡村文明的基础,是他们为振兴乡村教育而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乡村教师应自觉与学生家长交流、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建设,在了解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当地风土文化,开发校本教学资源。乡村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并不是传统认知中的“穷区”。如乡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置身山川河流之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利用学生熟知的农作物,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发展。乡村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乡村教师要想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只需有善于发现、勤于开拓的意识,并深入理解乡村学生生长环境。
4.坚持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法治化道路
“依法治教”强调依照法律来保障与教育相关的各种关系和各个主体的利益,并将法律作为整个教育领域的最高权威[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规范作用,在师德师风领域亦是如此。新时代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法治化建设应在教育法治的统领下,划清法制法规的底线要求,以社会道德约束教师自律,健全监督准则制度,切实将乡村教师师德师风法治化建设落到实处。首先,师德师风法治化建设离不开国家、政府、学校的共同协作,各方管理主体应制定形成科学的师德师风规范制度,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其次,教师自身要明确师德规范中的道德要求、纪律要求与法律要求,构建好法治化思维;最后,要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监督与追责制度,既要对乡村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定期督查,又要对失范行为的责任主体进行追责,使广大乡村教师能够自觉约束其言行,增强职业敬畏之心。
5.推动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开展
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与常态化工作,需要以完善培训体系为主要手段,推动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开展。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上有了很大提升,在培训内容上,从以往的知识灌输与指令传达,逐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层融合;培训方式更加强调个性化,能够根据乡村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但新时代我国乡村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仍不够理想,存在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与培养不到位、不均衡等问题,难以激发乡村教师主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应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目标,关注教师核心能力提升,完善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构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开展,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科学化、实效化。
参考文献
[1][3][5]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9):31-35.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5(Z2):2-5.
[4][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7] 黄启兵.教育理想:必要的乌托邦与危险的乌托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5):5-8.
[8] 唐桥,植子伦.乡村教师教育信念测量模型的建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03):114-123.
[9]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9):6-10.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116.
[11] 胡卫平.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初探[J].中国考试,2021(10):12-17.
[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13] 张东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J].红旗文稿,2023(12):4-8+1.
[14] 靳澜涛.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的逻辑审视与现实观照[J].现代教育管理,2021(01):107-112.
[作者:程佳文(1996-),女,江苏丰县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杨现勇(1967-),男,山东诸城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程佳文,杨现勇.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21):56-59.
【责任编辑 王泽华】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B/2021/01/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