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2024-07-05李丽丁家恬韩冰源杨军孙艳云杭卫星
李丽 丁家恬 韩冰源 杨军 孙艳云 杭卫星
摘 要:采用产教融合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人才岗位需求的快速接轨。文章以《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课程为例,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索,通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质量监控,把产教融合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层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专业课程 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
1 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1]。产教融合型课程旨在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2],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其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1]。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课程为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高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以期为推动产业新技术、新知识进课程、进课堂,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2 课程定位与目标
《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课程共有5个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工程师的科学道德与伦理责任。根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汽车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本课程强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3-2(能够在解决汽车服务工程领域问题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提出创造性建议),4-3(能够结合理论与实验结果,综合相关信息,获得合理有效结论),5-2(能够运用相关技术与工具,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中的复杂问题,进行工程实验和模拟分析,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及7-2(能正确认识与评价汽车服务工程实践对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等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9-2(能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成员开展工作)。
3 课程内容建设
3.1 融入课程思政
随着汽车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远大于教材版本的迭代速度。因此,《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充分考虑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授课内容,并在突出新知识、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有机融入大国工匠精神、加强劳动教育、诚信教育及职业素养培育,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4]。如授课中,可以常州著名的汽车服务企业(如常州明都集团、常州外汽集团)的诞生、发展、壮大历史为题材,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逐步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常州比亚迪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生产流水线为例,引入真实工程案例再现工作情境,结合动画、微课、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汽车行业如何为广大民众提供生活保障,通过树立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使其主动学习知识,突破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
3.2 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创新理念与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观念的改变,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创新型人才的质量,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作为汽车类专业实践环节的必修课程,授课中可通过项目探究、案例点评、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等方式,实现创新创业理念与教学内容的深入融合,在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和实践模拟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有效传递创新创业理念的同时,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基础。
3.3 融入劳动教育
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5]。因此,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这既是当前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3]。对《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课程进行深入改革,需将劳动教育内涵贯穿教学全程,致力于学生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劳动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课程中可利用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所付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收获,有利于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在课程实践环节中,可让学生融入到实践劳动中,特别是在团队合作中,通过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解决不同的工程问题,实现劳动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可充分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劳动实践的持续性,进而通过不断增强学生对各类实践劳动工具或设备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相关的劳动经验、不断提升劳动实践技能[6]。
3.4 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教育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颠覆性技术变革。以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占领汽车市场,智能网联汽车也在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物联网技术,促使汽车产业在由“机”向“电”转变。为紧跟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课程组可通过与区域知名的新能源车企进行课程共建,使汽车领域的最新产业技术能够及时进入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快速响应产业发展的课程内容持续改革机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衔接度,为汽车行业培养真正实用的人才。课程建设中,可依据企业一线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调整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进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进而深入推进校企共建。此外,可建立校企双课程负责人制度,邀请企业真正参与到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及考核体系的制定中,并通过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课程实践基地来满足课程的实践需要。企业在助力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融入企业文化,也可实现企业文化的“进课堂、进头脑”,助推企业文化的传承发展。
4 课程教学改革
把产教融合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层面,需将行业最新技术、企业新规范以及生产一线的技术案例纳入到教学课堂和课程考核之中,真正呈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本课程授课安排在大三第2学期,为期2周时间。授课教师由4位“双师型”教师和3位企业指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企业指导教师结合企业一线生产经验,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营造真实的实验和生产工作环境,展示真实场景下的学和做,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达成,具体表现在:
(1)教学内容高阶性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实验课程项目交叉融合机械、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并将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诊断新技术融入实训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学模式创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项目探究”“案例点评”“实验验证”等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本课程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显著提升。
(3)课程设计挑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实验课程实验步骤复杂、考核内容及方式灵活多变,“项目式”及“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在实验原理讲授过程中的采用,使本课程挑战度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5 课程考核评价
因为《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课程工作量比较大,所以可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根据人员的分组安排和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实训课程的特点,将课程考核分散在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完成度、学生的参与度和职业素养上。本课程的成绩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综评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和在线测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报告综评成绩占20%、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50%、在线测试成绩占20%。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每个实验中涉及到的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控制原理、检测项目步骤和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同时考核各组检测方案的正确性,组员任务分配的合理性、参与度及配合的流畅性。实验报告综评成绩主要考核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报告内容完整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质量(包括文字描述和图样的标准性和格式规范性)。实验操作考核成绩通过对学生进行现场操作考核而得到。学生考核的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参考技能大赛的标准设置了评分表。评分表的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主要部件的拆装、检测设备的使用、部件性能检测与分析、操作流程的展示、职业规范与安全生产和实验报告等。每一个评分内容都包含有详细的评分指标和配分。学生需要现场对有关新能源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典型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制订合理的检测流程,并在老师的监督下,亲手完成操作内容。该项考核可实现综合化考核,也是产教衔接的直接体现。实验操作考核的标准完全参考企业标准,操作考核的过程也邀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可以直面企业的岗位素养需求。在线测试成绩通过学生完成在线测试而得到。课程每个单元授课结束,都会有在线测试环节,让学生必须及时复习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教学质量监控
为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课程需基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督导、教学材料日常检查和课程材料规范化检查,确保教学活动的严谨和高效。对学生的学习监督、以及对后进学生的学业预警和学业帮扶,也要建立常态化的机制,确保有效课程教学的全覆盖。另外,对课程后续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评教的调查也要建立相关的机制,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反馈渠道,并能对课程形成持续改进的有效动力。考虑到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的融入,考核中应对相关指标点进行量化处理,纳入到课程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
7 结语
为实现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人才岗位需求的快速接轨,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为例,探索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与方法,通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质量监控,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显著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深入推荐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2022年江苏理工学院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新能源汽车综合实验”(11210912304),2021年江苏理工学院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重点项目“OBE理念下的《汽车服务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11610912121),2021年江苏理工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汽车服务工程”(11210912110),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立项课题“OBE视域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多主体协同的新工科专业评价体系研究”、“应用型本科混合式一流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冀宏,张扬,朱益波,张根华.产教融合课程的理路与实践——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课程建设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70-76.
[2]孟性菊,余莉,杨昌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J]. 科教导刊,2022(10):56-59.
[3]王胜.基于“STEM劳动教育”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73-76.
[4]桑楠,董彦龙,刘成武,李凯强,戴旭东. 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构造”课程建设路径探索.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35):92-96.
[5]朱宁. 以核心素养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J]. 辽宁教育,2021(22):78-80.
[6]姚敦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2(18):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