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探析
2024-07-04欧嘉怡
欧嘉怡
摘 要:2020年启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高质量圆满收官,建筑业如何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已有成果基础上,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建造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的研究尤为迫切,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是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建筑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和原因,并根据建筑业的发展态势,从“重视战略转型,加强产业链整合与升级”“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数字化管理,做好全面预算管理”“重视品牌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向建筑企业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企改革 核心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9;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286-03
2020年启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于2022年高质量圆满收官,该行动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着力推动的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工作。尽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了“三个明显成效”,但国企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1]。按照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各单位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已有成果基础上,密切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提出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的思路和举措[2]。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将是新一轮国企深化改革提升活动的研究重点。核心竞争力是指为企业战胜竞争者提供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和能力[3],核心功能是指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功能、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4]。近年来建筑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以2022年为例,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增加值的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支柱产业地位稳固[5]。与此同时,建筑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连续6年下降,表明建筑行业增长速度逐渐减缓[6]。建筑业如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建造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的研究尤为迫切,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是研究的重点。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众多建筑国企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中建集团聚焦产业化推动产业链布局升级,以及龙建路桥企业创新性提出“1235”发展战略,增强了服务国家战略核心功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打造现代研发平台体系,以及中铁建工集团形成的钢结构BIM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新模式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建集团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福建建工集团推行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提升了企业活力与效率[7-8]。但目前不少建筑国企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和原因,并根据建筑业的发展态势从企业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建筑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建筑业主要困境和原因分析
(一)管理困境与原因分析
管理困境表现在:一是战略创新不足。建筑业作为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资质、规模、价格比较转向产业链、核心技术与服务能力的竞争。但许多建筑企业的区域经营战略设计缺乏针对性、战略管理目标不合理、战略管理创新性不足,导致建筑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二是项目管理精细化不够。在预算管理上,事前预算目标、预算编制方法不够合理,事中预算执行缺乏考核、监督、控制等,事后预算评价与考核偏重年度考核,忽略月度考核和季度考核。特别是在工程造价管理上常遇到施工成本失控、设计招投标管理不细致、造价管理体制不健全、工程过度投资等困境。
造成管理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建筑企业愿景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性、前瞻性和责任性;产业链整合能力不强、核心技术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企业“大而不强”;数字化管理较为欠缺,忽略了全过程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绩效考核不到位。
(二)专业人才困境与原因分析
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施工队伍人员为高中以下学历为主,接受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化、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技术的专业培训人员数不足整个行业的5%[6],制约着建造创新发展;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处理及应对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能力较弱。另外,企业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较大[9]。
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陈旧、手段落后,侧重于人事管理,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环境。具体表现在:(1)物质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激励、福利激励、股权激励等激励机制模糊。(2)精神激励机制不健全。荣誉激励、提供发展空间和给予培训的机会不足,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畅。(3)企业文化建设被严重忽视。
(三)创新困境与原因分析
我国建筑企业缺乏领先国际的专利技术,技术应用层面不高,科技含金量普遍偏低。我国建筑行业的科技贡献份额只占国民总比量的25%~35%,而发达国家的占有量是75%~85%[10],发展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低。
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业仍然停留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陈旧观念,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不仅缺乏主动应用新型建筑技术的强烈意识,而且在自主创新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力、经费严重不足,与高等院校专业技术研发机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企业无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建造技术,无法有效实现转型升级。
(四)高耗能高排放困境与原因分析
我国建筑业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10],具有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等特点[3]。
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有:虽然装配式建筑是绿色建筑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一方面地方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缺乏强制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不少施工单位缺乏BIM技术培训机制、装配式人才激励机制、建筑信息化管理机制等,无法确定相对陌生的装配式建筑给施工企业转型升级会带来何种风险,而对传统现场施工浇筑模式具有经验优势。另外,目前国内项目产业链各环节由不同企业主体完成,因信息共享不充分而导致协同管理效能低。因此装配式建筑推广普及率不高,导致建筑业的高耗能高排放困境。
二、建筑业改革深化提升的发展态势分析
2022年1月,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期,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内涵集约式发展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除了《规划》文件,近3年,政府出台了多项与建筑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对上述政策文件中有关建筑业重点任务进行聚焦,可以看出绿色化建造、智能化建造、工业化建造三化融合建造将成为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提升核心技术与增强核心功能是实现三化融合的关键,主要发展态势如下:
一是全过程绿色化建造将是建筑业发展的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规划》中明确了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的发展目标。因此,装配式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也是绿色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将成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11],它相比于传统建筑在建设速度、工程成本、工程质量、节能环保、产品多样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智能建造是以建筑信息模型、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手段,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水平的“建筑+智能技术”模式。
三是“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可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建筑业中龙头企业集成度越来越高,综合能力日益增强,产业整合和跨界将不断加速,产业链竞争将取代企业竞争,建筑企业由过去专注产业链中游的产品建造逐渐扩展到产业链上游的设计、项目开发、原材料供应,以及产业链下游的销售和服务。
四是数字化发展转型将是建筑业新的发展模式。当前,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赋能,是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动力增强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转型适应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需求,是众多建筑企业“顺势而为”的核心战略。
五是市场化用人机制将是提升企业活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而激励机制是动力源泉。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建设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大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筑业改革深化提升的决策建议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复合而成的,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质量服务保障能力、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创建能力等方面。因此,建筑企业要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进行多纬度的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重视战略转型,加强产业链整合与升级
一是做好战略转型。中建集团聚焦产业化推动产业链布局升级以及龙建路桥企业实施“1235”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做好“战略先行”的重要性。当前,建筑国企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二是重视产业链的整合。企业应积极整合产业链,由传统“建造能力”向“服务能力”升级,由传统施工企业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商转型,如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可加强建设项目投融资发展,实现投资建设一体化,向下游延伸,可向建设项目运营发展,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服务转变,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在巩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已有成果基础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针对经理层管理人员,全面实行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深化“劳动制度改革”, 健全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关键、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促进员工能进能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优化薪酬配置结构等,确保个人收入能增能减。重视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实施重点项目配套绩效奖励,以及首期股权激励计划等措施。除实施物质激励措施外,还要注重应用精神激励方法,如将员工参与内部培训及外部培训的机会作为精神激励手段,把荣誉奖励、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参与核心技术攻关等作为员工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
(三)提升科技创新力,加强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
加强科研成果和业务模式的升级,大幅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当前,“BIM+装配式建筑”是引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突围路径之一,借鉴中铁建工集团充分运用BIM技术、云技术,打通数据传递链条,形成创新钢结构BIM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新模式的经验,各建筑国企需要加快推进BIM技术在产前规划设计、产中施工、产后运维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使项目方案更优化、决策更科学,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积极开展低碳节能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加强绿色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绿色知识水平,建立绿色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数字化管理,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北京建工自主研发“1+N+X”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每减少1000人,每年就会增加1.2亿的利润目标的案例[12],充分说明数字化管理发展可为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下转第289页)(上接第287页)目前各大建筑单位在自身发展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因此,加强大数据分析,用数据自动化来驱动管理智能化。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台为基础,建设企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资源集约调配和智能决策,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益。做好全面项目预算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优化和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做好施工项目动态管控,以及工程竣工的造价控制,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五)重视品牌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外,企业要提高品牌意识,针对影响力大、品牌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做好专项策划与过程监控,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优质工程撬动高端市场;同时,重视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的对外宣传,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对内,要努力通过塑造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念,增强企业凝聚力。由于建筑行业一线员工长期出差在外,工作环境较差,员工难免会遇到家庭困难问题和出现职业迷茫想转工等问题,因此领导要加强与员工交流,尽量创造条件帮助职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千方百计解决职工家庭实际困难,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王子霖.国资委会议透露信息:正在谋划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N].上海证券报,2023-02-28(001)
[2] 杜雨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突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渐近[N].证券日报,2023-02-28(A03)
[3] 杨海波,姚合伟.国际化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与思考[J].财经界,2019,No.535(36):57-58.
[4] 朱荣,孙婉琪,蔺雪芹.甘肃省建筑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实证研究——基于1979—2017年的数据分析[J].开发研究,2022,No.222(05):138-146.
[5] 赵峰,王要武,金玲等.2022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23,37(01):1-6.
[6] 本刊编辑部.数字化重塑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No.179(04):22-25.
[7] 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改革攻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案例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8] 本刊编辑部.“双碳”目标背景下新型建造协同发展趋势——专访中铁建工集团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严晗[J].智能建筑,2022,259(03):4-6.
[9] 谷红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解决措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6):116-119.
[10] 陶继华.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26(05):91-95.
[11] 杨震卿.数据驱动北京建工高质量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10):18-23.
[作者简介:欧嘉怡(1994—),女,广州人,香港理工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工作单位为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人力资源。]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