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4-07-04柏卉张江华

经济师 2024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柏卉 张江华

摘 要:文章立足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把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目标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其在教学目标、行业背景及教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境,着重从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善用社会大课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等方面探寻有效路径,以提升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行业院校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016.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200-02

建设“大思政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理念。重视和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切实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变革应是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就行业院校而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在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彰显行业特色,有力服务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旨归

科学认识并把握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旨归是提升“大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践教学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构成,在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立足行业特色、专业特色设计实践活动,打通教育对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连接点,使教育对象在生活中检验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三者的紧密结合。既深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又提升了学生专业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行业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简言之,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对接“大思政课”建设努力提升课程质量的积极探索。

(二)紧密对接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1]。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活动,应以满足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来开展教学。课程实施既是学生基于实践活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贴近行业、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真实性行业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不仅强调从理论教学角度确立实践活动教育主题,也需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质、行业背景以及职业发展需要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组织实践活动的开展。概言之,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也能充分激发学生专业志趣、增强学生职业认同、丰富学生行业认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三)充分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需求

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一方面,以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导向,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成长成才实践的充分互动,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实现全面育人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及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特质、行业背景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考量,完成相应实践活动,并使其主体性能够朝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凸显立德树人指向,也能够与学生职业成长紧密对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需求,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当前,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在教学目标、行业背景、教学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在推动“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出理性分析与科学认识。

(一)缺乏教学目标指向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不仅要求教学对象理解课程核心内容和要义,更要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就目前行业院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上,结合精准对接课程教学目标,多流于形式,缺乏统筹,实践议题设置较为宽泛,导致部分学生目前对思政课认同度不足,感到学而无用、收获不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加之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化特征突出,在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理论接受程度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明确更为清晰的教学目标指向。否则既弱化了实践教学的价值作用,也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得实践教学未能很好地服务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二)缺乏与教育对象行业背景对接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应是理论教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动实践。但目前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与教育对象的行业背景缺乏有效对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与产生共鸣。一是教育对象的职业成长的关注度不够。当下,行业院校中并未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与实际设置阶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职业成长的关注,未突出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连贯性和阶段性的重点,也就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职业成长要求。二是教育对象的专业特质的感染力和针对性不足。当前部分行业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忽视了教育对象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方式倾向于“一刀切”的问题,由此导致学生教学参与的主体性不强,存在感和获得感较弱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三)教学机制尚未普遍建立

健全的机制建设是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关键。经过多年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校内,未能形成协同一致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思政课教师存在认识不够、经验不足的问题,无法组织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部分专业课教师热情度不高,只专注专业课活动,尚未充分发挥与思政课同相同行的作用;学校多部门主体职责不清,缺乏上下联动。校外,社会协同联动机制不够,未与政府、社会、家庭保持顺畅沟通,未能深入挖掘、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使得资源利用率较低,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导致实践教学存在同质性,效果不高等问题。

三、行业院校提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

针对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方案》[2]要求,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育人效能。

(一)结合行业院校特质,创新主渠道教学

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专业特征明显,职业目标明确。基于此,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学生专业情况灵活创新地开展教学。一是有效设计教学内容。在立足思政课的理论体系、逻辑、要点的前提下,有效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学生的专业特质及未来职业发展趋向,确立体现真实性学习旨趣的实践选题。例如,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践活动主题为例,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可选择对旅游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问题的现状进行调研;酒店管理专业可选择酒店绿色管理实施成效等问题的调研;数媒专业可开展某地旅游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成就宣传短视频的制作等。二是教学形式多样化。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紧密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契合学生的职业成长需求。因此,其开展形式必然也是多种多样。如,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开展舞台剧编排、微电影拍摄、文创产品设计等活动;旅游类专业学生可开展导游大赛、旅游路线设计等活动;电子商务类专业学生可选择“互联网+”、乡村振兴大赛等实践活动。概言之,紧密结合各专业特质,对接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思政课实践选题的细分,从而实现各专业学生实践活动内容、方式的专业性、差异化,是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关键。

(二)拓展空间场域,善用社会大课堂

社会大课堂是思政课掌握资源、开展活动、检验实效的重要场域,借助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发挥育人合力,实现理论课堂与社会课堂的高效互动。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将生活中生动素材、热点事件引入实践教学中。“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最丰富的资源、最鲜活的素材、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当地行业院校可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增强教学的阐述力、学生的感知力。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积极建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实施载体。行业院校可根据院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教育对象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与相关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引导教育对象在实践教学中长见识、增才干,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及教育效能。

(三)强化育人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教学的主导是教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变革关键也是教师。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是统筹提升思政课老师的专业素养。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深入剖析时代特征、学生实际需求,将理论更好服务于学生,加强能力提升。二是各学科教师要树立协同育人观念,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打破课程间的学科壁垒,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凝聚起育人合力。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应基于特定专业形成相对固定的、包含专业教师、专家学者等在内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团队,更有利于教师对该专业学生专业特质、培养目标及其职业成长规律的深入把握与知识分享,从而确保“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方式的针对性。并且,定期开展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讨论,进而熟悉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了解把握该专业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及其职业发展趋向,从而找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而不是无的放矢。

(四)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健全机制建设

制度化、规范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熟的标志。“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健全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一是,建立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校内校外的通力合作。对内,建立起由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协同的实践教学机制。各部门明晰各自职责,上下联动,层层落实,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对外,根据《方案》要求,加强联系相关实践单位,搭建协调工作平台,增加合作互动[4],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动力。二是,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指导与总结评价,是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对接行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保证。因此,促成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各尽其能、有效配合,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双向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常态化、有效化。三是,建立思政课内部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契合学生职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首先配合理论教学着眼于职业认同、职业理想、职业法纪的教育,其次是行业发展问题认识能力、辩证思维的训练提升,最后才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真实性行业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接行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需各门思政课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立足课程内容特点,主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找准各自发力点而不是简单低质的重复,以增强行业院校思政课精准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论,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立足行业背景,理想分析与科学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路径,以此增强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性、存在感和获得感,既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又使专业教育、社会服务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实施,学生专业素养得到有力培养。进而,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各门课程自觉聚焦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形成的协同育人课程文化,对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则具有战略层面的重要价值。简言之,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无论是着眼于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还是着力于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

[3] 林忠钦.与时代同频共振构建大思政格局[N].光明日报,2022-02-18.

[基金项目:1.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行业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研究(2022LSZ046);2.桂林旅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思政课”体系构建与实践创新研究(2023XJJG062);3.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构建(2020SZ01)。]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