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对中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建构

2024-07-04李学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美育中学生

【摘 要】本文以21世纪以来的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作为美育资源,阐明了其特征;分析了它对帮助中学生净化审美需要;纯化审美情趣;高级化审美标准;优化审美理想的契合性与意义。并遵循审美价值观建构规律,通过美术馆情境教学——创造审美愉悦;基于教材做拓展——感美与立美的理性升华;引导学生合作主题性创作——效果延续的手段,最终实现引导中学生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目标,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中学生;美育;审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222—03

一、背景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美育具有审美价值观建构价值的功能,担当着帮助中学生树立高尚、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重任。

在当代艺术盛行的时代,当代艺术作品除了以艺术节等展览规制和在公共场所呈现外,其图像还凭借印刷与电子类传播媒介,夹挟着多元性、商品性、批判性等特性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观者产生视觉刺激的同时,也造成了心理冲击。中学生作为艺术受众群体中的一部分,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审美判断,他们所接触的视觉文化现象必定影响着其审美情趣与审美标准的建立。过于泛滥的;与艺术教化价值背道而驰的艺术正不同程度的冲击着中学审美教育。通过美育引导中学生审美价值观建构势在必行。

对此,教学素材的筛选就显得至关重要。蕴藉隽永的全国美展——中国当代主流美术作品,以其迥出常流的创作构思和深沉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现当代艺术思潮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对于引导中学生审美价值观建构具有天然优势。

为便于对论题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审美价值观”“建构”的概念。审美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的其中一个维度,是指“在主客体统一的审美价值关系中审美主体所形成的审美意识观念,它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2]“建构”是知识、观念或行为整合、丰富建立、健全的过程。这为后文展开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的特征

“中国当代主流美术是指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能够为时代发声,宣扬正能量,塑造时代典型的美术样式。”[3]“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称“全国美展”)作为中国当代主流美术作品展中的代表,是中国美术界的权威性展览,其中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多个艺术种类,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为人民呈现了13届“视觉盛宴”,每届美展都凝结着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21世纪以来的四届全国美展——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其美术作品是中国当代主流美术作品的精品。

(一)时代性

“时代性”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与时代同步”的风貌。21世纪的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代表了当今中国美术的整体发展状态,其“时代性”体现在美术创作者立足人们当下的生存现状,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文化的审视与思考;对时代具体经验的探索;对家国情怀的真情流露。如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早点》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深沉的艺术力量。全国美展作品同样代表着21世纪中国美术作品的最高学术水准。其中体现的时代精神、意识形态、艺术哲思对中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建构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二)艺术性

“艺术性”是历届入选、获奖全国美展的美术作品所透露出来的美学特性。尤其在21世纪的4届展览中,其艺术性与学术性的联系更加密切,作品绘画技法愈加精良,创作者对其所用画种的本体语言探讨更深入,艺术语言不断创新,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的版画作品《而立之年》,以缜密的刀法刻画了一个目光淡定、自信的普通当代青年的形象,画面清爽。强调了人物精神内涵的刻画,充满朝气与活力又不失稳重,展现了青年一代的面貌。

由于全国美展的展览规制为五年一届,对于美术创作者来说,有相当充足的构思与创作时间,对画面形式语言、图像的探讨以及对美学规律的揣摩都有相当深厚的沉淀,而非仅凭观念昙花一现的当代艺术现象。美术创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虔诚的艺术态度、极高的审美品味也造就了其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三)正面导向性

全国美展“作品在价值观上努力有为,在人格立场上积极向上。”[4]纵观第十届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美术作品,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赞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立意的,其作品内容是高尚道德价值观的体现,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小夫妻》;第十二届中的中国画作品《儿女情长》等。如此一些传递真、善、美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无不体现21世纪的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正面导向性”的特点。具有教化价值的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观作为价值观体制中的一支,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分支如道德价值观的辐射作用。这些作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有力素材。

三、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对中学生审美价值观建构的帮助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5]21世纪的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是中国文艺作品精品中的精华,它表现出与中学生审美价值观构建极高契合性,作用不可小觑。

(一)净化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的发展性的精神需要。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因其视觉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审美能力的逐渐提升,审美需求促使他们希望从广阔的视觉文化中获得更高层级精神快感。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题材健康向上、不落俗套。且图像多以写实语言呈现,中学生解读图像时的羁绊甚微,更容易使其沉浸在美的欣赏和洗礼中,使其长时间因为功课学习而紧张的神经,在愉悦的审美中得到缓解和放松。由此以往形成对审美需要的雅化,选择审美活动的欲望更加纯净化。

(二)纯化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作为审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的总称。将21世纪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引入课堂具有“正骨”的作用。从最近的四届展览来看,作品面貌随着展览的推进变得越来越有趣味和超凡脱俗,这得益于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视点越来越独特;感受力越来越敏锐;对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观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展览中有许多表达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形象的作品,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金奖的版画作品《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作者曹丹运用版画的印痕美学,塑造了五位长江大桥浇筑工的群像,赞美了他们团结向上、勤劳质朴的精神气质,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审美情感使中学生产生“共情”。有利益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高雅审美情趣,使审美情趣纯洁化。

(三)高级化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虽因人而异,但其中的审美判断和评价有高低之分。当代艺术语境中不乏有哗众取宠与浮躁的艺术现象,此类作品忽视审美价值本质;对抗美学规律;颠覆艺术传统,对拿来主义的“观念”趋之若鹜。这些负面价值观语境下的滋生物很容易造成中学生审美标准的迷惘。相反,全国美展作品的审美高度和学术深度都是经得住推敲的,另外从全国美展的评选的流程来看,其专家组成级别与入选标准之高,入选难度之大,更加决定了其入选和获奖作品是具有极高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审美文化。它能够帮助中学生在复杂、多元的图像时代树立审慎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引导中学生的审美标准走向高级化。

(四)优化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审美活动的理想状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对中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建构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在把握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21世纪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阐释的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精神相一致。作品的正面导向性特点与审美价值观中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的目标不谋而合。

四、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实践基于学校师资力量、教师科研能力以及地域优势,利用21世纪以来全国美展中意蕴深刻的代表性美术作品作为美育资源,依托新媒体技术、美术馆协作教学、红色教育主题性合作创作等手段实施美育,帮助中学生逐渐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一)美术馆情境教学——创造审美愉悦

在美术馆的协作下,课堂走进美术馆。教师在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现场解读、引导,学生在浓郁的展厅氛围与审美欲望的呼应下,体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于沉浸式的情境学习中,感受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所展现出的艺术张力与文化内涵。“学生把自己从功利的现实状态中解脱出来”,以“超功利的审美态度”专注于作品,获得审美愉悦。

这是对仅靠平面化图片、单一视觉模式输入的教学方式的突破,许多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领悟,只有身处美术馆展厅的实体环境中才能“意会”。全国美展作品“盛宴”为中学美术审美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宝贵且难得的教学资源。全国美展按画种分省规划展览,地点分布广泛其中,美术馆为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主流美术作品搭建了桥梁。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国美协采用VR技术推出了“全国美展线上展”,这使得没有美术馆现场教学资源的学校,以在线“实景”看美展的方式,让中学生从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中汲取对其审美价值观建构的营养。让“美术馆搬进课堂”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感和审美愉悦感,形成审美兴趣,使逛美术馆融入日常生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对其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正面影响,这也带给美术教育更多的展望。

(二)基于教材做拓展——感美与立美的理性升华

中学美术教师在利用作品图像引导学生审美价值观建构的过程中,要基于教材并适当做拓展、延伸。

不同版本的中学美术教材因编写规制和侧重点的差异,使其包含的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数量不尽相同。此外,各地中学校对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方式也存在地域性差异。在此依据对人教版、人美版、湘美版中学美术教材中所含“21世纪以来的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数量的统计结果得出,中学美术课本收纳的教学素材与新时代的主流艺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数量偏少且内容略显陈旧,教材与时俱进的步伐难以跟上时代要求。

拓展、延伸涉及到教学素材的筛选问题,既要考虑到作品艺术语言的鲜明性,更需斟酌作品图像背后的思想性,二者并行不悖。教学内容应避免过于繁复、生硬而类似思政,亦不可浅尝辄止。制定符合中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与美术鉴赏水平的有效课件,并且将其创意性的在中学美术鉴赏课或美术欣赏环节中展现和实施,使学生在“感美中形成审美感受,进而发展为审美思维,审美感性上升为审美理性,形象价值意识发展为明确的美的观念,也就是审美价值观,在立美中建构审美价值观。”[6]

(三)引导学生合作主题性创作——效果延续

是立足于长远的美育基点,引导学生参与主题性美术合作创作实践是增加审美理解的重要途径。反映劳动民众的现实生活,表现历史、英雄或领袖形象、底层劳动者、平凡日常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场面与情境的美术创作,人的审美价值观来自于审美活动,即实践的产物。审美价值观反过来也参与并指导着人的审美活动。“人作为‘类存在物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7]人能够将其生命活动作为思考与意识对象,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美。将真切审美情感倾注于实践形成审美意志,使审美价值观得以延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全国美展主流美术作品对于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具有天然优势。不论其表现出的时代性、艺术性,还是正面导向性,都显示出与审美价值观教学素材要求的高度契合性。要真正帮助中学生建立高尚、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还要在遵循学生审美价值观构建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巧妙利用社会资源;设计贴切的审美活动。引导中学生树立纯净的审美需要;高雅的审美情趣;高级的审美标准;崇高的审美理想。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塑造成具有高素养、有审美、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s://www.beijing.gov. cn/zhengce/zhengcefagui/202010/ t20201016_2112788.html.

[2]黄卫星.审美价值观的传播与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超然.中国当代主流美术创作思考[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4]代大权.国家大展与版画表情[J].中国美术,2020(1).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6]黄卫星.审美价值观的传播与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李学帅(1998—),男,山东邹平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美育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