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竹根雕生生不息的传承内核
2024-07-04林海仁
[摘 要]为了更好地完成竹根雕非遗的传承使命,杜绝竹根雕艺术千篇一律现象,创新体验助活态传承,让老传统有新玩法,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提出盘活竹根雕艺术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竹根雕;艺术创新;传承内核
[中图分类号]J3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1-002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林海仁.艺术创新——竹根雕生生不息的传承内核[J].天工,2024(11):20-22.
竹根雕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进入新时期,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竹根雕艺人的努力实践,古老的竹根雕艺术获得了新的发展。随着竹根雕工艺人员队伍的壮大、艺术交流的活跃、艺术表现力的升华、竹根雕艺术品的推陈出新,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在竹根雕艺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艺术表现手法上的雷同,导致作品重复,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突破,将成为现代竹根雕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试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竹根雕艺术创作的特色表现
(一)精于设计且注重创意
竹根雕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均要根据竹材呈现的意象。在进行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基于个人对自然、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作品造型进行精细设计,在兼顾完善与富有创意的同时,力求进入艺术佳境,从中彰显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思想主旨,也让材料本身突出题材的内涵。“小中见大”和“以小取胜”始终是竹根雕艺术的特点,若是七分人工只保留三分天成,竹根雕作品便会丧失原有的特色及意蕴,这主要是由于材料作为创作的核心基础,只有材料的“奇”和“美”才能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根材的评定标准是拥有奇特的形状、富有变化的结构以及细腻坚韧的质地等。竹根雕作品造型需要自然之物提供支持,亦不可违背自然之理。设计和布局属于整个艺术构思的重心,创作者会在“巧”字上下足功夫,一方面用心观察并多番推敲竹根的肌理及结构,另一方面利用好其自然特长,发挥竹根特有的天然美感,这样才能确定最终的作品题材。有关整体与局部的构思,虽然在运用创新意识的同时尊重天然趣味,但是必须取舍得当,这样布局才会更加贴切得体,也能达到彼此呼应的效果。一方面注重浑然天成之美,将块面之残缺、气势之苍劲与造型手法相互融合以呈现韵律感,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艺术美和社会美的考量。总之,在关注整体效果的同时要重视局部细节上的表现,由“形似”抬升至“神似”。
(二)内涵多元且意蕴深厚
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指的是其可以展现人最纯正的情感及内心生活。针对竹根雕艺术而言,意蕴之美源于创作者将情感注入作品中。唯有徜徉于文化艺术氛围,才能使竹雕技法得到进步。深浅不一的刀法、大小不同的物体,在做到惟妙惟肖的同时不失整体的幽雅秀逸,虽然瑰奇但是不野,虽然工整但是不板,虽然鲜活但是不佻。实际上,竹根雕始终追求的便是充满内涵而且深沉的意蕴之美,这也恰恰是竹根雕艺术的至臻境界。关于竹的雕刻由最初的粗制简单发展到精妍俊逸,不仅是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作品,而且雕刻工艺愈发娴熟。至于竹根雕刻,则更是在高古与淳朴中尽显艺术魅力,一方面成为“自立门户”的艺术,另一方面孕育出透雕与浮雕等相关工艺技法,各类作品也能在入画理的同时讲意境,使作品散发出强大的艺术光芒。
二、竹根雕艺术形态如出一辙的成因
近几年,竹根雕艺坛出现了一股“捂”风,即新作出来后,很怕被同行迅速仿照。从当初的渔翁、弥勒佛到现在的古代仕女,均折射出竹根雕艺术表现意识形态的重复和单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客观上看,竹根作为艺术载体,有先天的不足。(2)从主观上看,作为“草根”艺术,竹根雕从艺人员大多是从匠人开始,第一步走的就是摹仿,一旦达到艺术层面,就需要摆脱“匠气”。如果没有后天文化艺术素养上的提高,很难摆脱思维上的定式,也就难以脱颖而出。(3)由现代竹根雕艺术的独特要求所致。传统竹根雕大多讲究全雕、细雕,即竹根通常作为原始载体,由作者在上面重新布局刻划。而现代竹根雕要求竹根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一部分,即通过对竹根自身长相的“借势”达到“借力”的目的,让竹根的生长过程也参与到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使竹根雕作品达到“雕而不雕”“不似胜似”的境界。
三、竹根雕艺术创作桎梏的危害性
重复与雷同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大忌。在竹根雕艺术中也如此,长此以往,将扼杀竹根雕从艺人员的灵性,降低创新源动力,窒息创作天性。当前,竹根雕艺坛“捂”风的出现,导致整个竹根雕行业犹如无波无澜的一潭死水。在这种故步自封的艺术环境里孤芳自赏,只会让原本可以崭露头角的一门艺术变得无人问津。
四、盘活竹根雕艺术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创新是一切艺术保持活力的根本。几十年来,竹根雕艺术品的创作主题皆以历史人物题材、传统花鸟鱼虫为主,呈现的是产品的高大上。但如今“90”后成为当前数字消费的主力军,“00”后的成长也与互联网并轨,品质生活、猎奇个性、情绪对味已成为他们的消费观。若传统非遗仍守旧不革新,如何在“乌卡时代”的大浪淘沙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有着传统优势的竹根雕要想在追求变革的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创新,摈弃死板的仿效,这样才能另辟蹊径,达到新的艺术高度,营造出健康的艺术天地。
(一)注重自我提升,全面提高艺术素质,增强创新源动力
竹根雕入门重在手上功夫,但进入艺术创作的培养,运用头脑,心手结合同样重要。如果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原本不高,只有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才能具备创新的基础。我在创作《醉春》的过程中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醉春》的根材因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挤压形成了明显的凹缝,一开始,我以惯用的手法想表现两个人,却感觉雕刻出来不够协调,后来我想到现代雕塑艺术注重自由发挥的特点。想到这里,脑海里一位少女俯身而卧的姿态就呈现出来。她低头,俯身,裸露着后背,双腿弯曲侧卧,像陶醉在自然美好的春天中,又像是为自己美丽的容颜所陶醉。整个作品虽未见其神态,但活泼的青春气息还是止不住地透露出来,作品因此获得好评,在中国第十一届根艺石艺精品展中获得“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二)关注社会与生活现象,捕捉现代生活气息并加以表现
当前竹根雕艺术作品呈现以历史题材为主,包括人物、山水、神佛等。这反映了竹根雕传承传统艺术的一面,换个角度看,也反映出竹根雕艺术远离现实生活的一面。而生活恰恰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埋头创作,结果作品显得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与观众无法产生共情,这样肯定走不长远。因此竹根雕艺人要关心作品,更要关注社会,用心捕捉和体验生活,才是竹根雕艺术开拓创新的唯一途径。我创作的《渔文化茶器伴手礼》尝试打破以往只取竹根进行创作的思路,转而利用毕杆克服其“皮厚腹中空”雕刻范围受限的难题。通过去繁就简赋予其造型上的独特性及功能上的实用性。本系列作品的创作紧扣象山地域特色海洋渔文化,设计灵感来源于东海之滨的鲜活海鲜。海鲜与竹根雕同为象山特色,我将海洋生物的灵动体态作造型,并取清竹之劲杆,以茶器为载体,凸显其脱俗雅致的特性;再加上竹子独一无二的馨香与茶香的碰撞融合,三者合一,将造型Q萌、简约实用、健康环保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一套具有工艺性、礼仪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旅文创伴手礼。作品的开发,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增添了一笔独特的象山颜色,也是一次推动象山传统竹根雕开辟现代文创品的探索。
(三)善于发现和把握特殊题材,是表现成功创新的一半
竹根雕原材料虽然雷同的较多,但中间仍会有殊例,这是大自然给艺术作者的大礼,必须学会发现并发掘其内在的美。《伤逝》的原料是三个竹根抱着一根枯木而生。初看上去不伦不类,但这也恰恰是不同之处。我将它拣出来,仔细观察,反复琢磨,终于想到三个竹根,二大一小,正好可以雕出三个顽皮的猴子,当作一家三口。枯木保留原形,作为森林不断消失的缩影。猴爸猴妈的目光悲哀,表情凝重,小猴子不谙世事,一脸茫然。象征人类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忧虑与呼吁,希望达到小小竹根彰显大义的目的。
(四)孜孜不倦,探寻竹根雕技法之创新
针对简洁块面这项雕刻技法而言,既要做到轻盈还要保证简练。不过是简洁的线条以及简单的块面处理,便能淋漓尽致地突出形象的基本轮廓、特点和结构。与此同时,艺术创作者极为关注对造型的表现和把控,尽可能使用简洁的线条和形态来展示形象,防止细节与修饰的冗杂,由此呈现出来的作品会更纯粹简练,且不失力量感。另外,简练的线条及块面处理,让原本具体的形象展现得相对抽象与简洁。在保证形态丰富与形象生动的基础上,一方面赋予作品抽象表现力,另一方面给予创作者更多的想象与联想空间。艺术创作者的重心在于对核心主题的表达,删减一些烦琐的细节,比如去除多余的雕刻部分及材料,这样既能让作品更醒目还能凸显主题,从而提高竹根雕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东坡赏荔》创作的主要题材源于历史人物,创作者利用简洁的线条与块面表现形式,在展现苏东坡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注入一定的现代审美理念。人物的衣纹及面部线条极为简化,通过竹根的自然形态与天然纹理,雕刻出人物的轮廓,舍去细节表现,以体现人物的整体形象。
(五)创新体验助活态传承,让老传统,有新玩法
无论是构思的创新,还是技艺的革新,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竹根雕非遗的传承使命。以往,我们努力埋头苦作,以为只要自己身先士卒便是对得起传承人这份责任,可在当下重体验、强互动的环境下,只有“玩”起来,才有可能星火燎原。未来十年,“玩儿”这件事有多么巨大的市场空间?要以怎样的打开方式去适配“未来市场”?怎么玩出“花儿”来,怎么玩出“质感”,玩出“美学”,玩出“艺术感”?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接下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竹根雕想要固本兴新,就要好好琢磨我们最擅长“玩”什么,如何做才能在“玩儿”的赛道上成为金字塔的塔尖?让参与“非遗新玩法”的我们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没有上限的市场空间。数字化的艺术解说、沉浸式的动手体验、有特色的专属定制,或许是竹根雕创新发展的最佳途径。
总之,竹根雕艺术百花齐放,传统艺术“创新玩”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打开方式。要想在时代长河中源远流长,离不开竹根雕艺人们的坚守与创新,这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当前市场的需求,更是艺术本身能够生生不息的内核。
参考文献:
[1]王益宾.当代仙游传统竹根雕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的传承发展[J].东方收藏,2023(11):126-127.
[2]俞田.竹根雕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天工,2022(30):67-69.
[3]孙迎庆.竹根雕:匠心独运法自然[J].东方收藏,2016(1):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