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2024-07-04张凯霖刘蕴博
张凯霖 刘蕴博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行为金融理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活动较为频繁,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为金融问题。在行为金融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者的实际心理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进行强化,对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进行修正,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就行为金融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积极性建议,以供参考。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运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对金融现象做出新的理论解释。它主要研究的是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而传统金融学往往只关注投资者获得的公开信息。随着行为经济学不断发展,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投资决策中,从而使传统金融学产生了一些新变化。行为金融学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起来的,它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为基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投资者个体差异性对投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行为金融概述
行为金融把投资者分为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两类;把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心理因素,另一类是人的行为因素。前者也被称为传统金融学所说的“有效市场”,后者被称为行为金融学所说的“非有效市场”。在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两种力量:理性或非理性。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投资者行为模式。传统金融理论假设,投资决策是基于完全理性的,即市场中只存在着完全理性的投资者。
二、行为金融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投资者存在着很多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如在股票投资中,个人投资者往往会在对市场和公司基本面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追涨杀跌,最后往往以亏损收场。而行为金融理论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不可预测的,人们在对市场进行预测时会出现偏差。而这些偏差,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理论加以解释。通过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对人们的投资行为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
行为金融理论是对传统金融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核心思想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这些非理性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者的心理偏差造成的,而这些心理偏差会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证券价格出现偏离。行为金融理论的诞生,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补充,使传统金融学更好地解释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决策依据。
行为金融是基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而建立的,其核心是对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分析,以帮助投资者克服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从而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们常会出现过度自信、过度反应、后悔厌恶等情绪,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金融学中,心理学家把这类情绪统称为“非理性信念”。在金融市场中做出的投资决策,实际上就是对“非理性信念”的判断和选择。这种判断和选择通常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其内在价值时,会选择卖出股票;二是当看着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时,会不断买入。
三、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行为金融问题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决策能力过于乐观,高估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从而产生过度自信的行为。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某些证券进行过度投资,或者做出一些非理性决策。比如在购买股票时,投资者往往认为他们已掌握了市场中所有相关信息,且他们也相信自己已经对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从而会对投资做出非理性决策。此外,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频繁更换投资组合,而不是将资金投入到市场中进行有效投资。另外,过度自信也会导致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高估计,从而产生过度冒险行为。
(二)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影响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现象。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存在从众效应。所谓从众效应是指当看到别人都持有某种证券时,会害怕自己持有该证券会遭受损失而纷纷抛售该证券的现象。由于人们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很难做出独立判断,所以在市场中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三)过度乐观
过度乐观是指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上某些证券未来收益的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这种预期有时可能导致投资者进行非理性投资决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高估计自己所选择投资产品未来收益情况;二是过高估计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三是过高估计自己对证券价格未来走势的判断。过度乐观不仅会使投资者作出非理性投资决策,还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严重泡沫。
四、行为金融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投资决策的知识普及,提高投资者的知识水平和理性程度
第一,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投资决策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提高投资者的理性程度。如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平台向投资者传递正确的投资理念,为投资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渠道,如证券咨询机构、证券公司等,以正确的投资理念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第二,要加强对投资者的行为引导。如通过建立“行为金融学”专家指导制度,组织专家学者定期在证券市场上举办投资者行为讲座等方式,让投资者了解自己的错误投资决策会对自身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第三,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专业培训、职业教育等方式,使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了解投资中所存在的心理偏差及行为偏差对投资决策造成的影响。
(二)引入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严格的投资决策审查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证券价格与其实际价值的偏离是投资决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当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非理性行为时,证券市场就会产生异常波动,从而使得投资决策发生错误。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指导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所有证券都是具有良好投资价值的;2.所有证券的价格都是合理的;3.投资者对证券的收益与风险作出正确判断。将行为金融学的这些原则引入到实际的投资决策中,并不是说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完全放弃理性判断,而是要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做出一种有效约束。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工作,提高投资者素质,使其能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
(三)建立完备的投资决策体系
投资决策体系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依据,一个完备的投资决策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投资者应明确自身投资目的。不同的投资者所具有的投资目的不同,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在资本市场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二,投资者应树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要对资本市场有一个全面、科学、准确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第三,投资者应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应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第四,投资者应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并掌握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以提高投资效率、减少损失。
(四)建立投资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
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存在认知偏差,投资者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因此,除了投资者自身需要加强学习外,建立投资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引入外部监督。例如,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对投资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在资金的发行与流转过程中引入外部监督,使投资决策成为一种规范的、制度化的行为;其次,还应建立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通过投资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非理性投资决策,使投资活动更加规范,同时也为市场价格发现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机制。
(五)为投资者提供多种参与途径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应为投资者提供多种参与途径。首先,建立交易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此市场进行投资,但前提是要建立交易市场,因为只有在交易市场中,投资者才能根据当前的情况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其次,提供信息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来实现投资者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来帮助企业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需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投资中的失误和损失;最后,鼓励长期投资。可以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投资者在投资中由于情绪所导致的损失。例如,通过购买基金、购买债券等方式来进行长期投资。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在投资市场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就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对自身的经营理念进行调整,以此来增强企业在投资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对投资渠道的完善来减少自身在投资中的损失,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六)提升投资信息的透明度,规范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
一方面,为规范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需提升投资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股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增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由于证券市场中的各种交易行为是由众多投资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对其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并不能由一个机构独立完成,必须依靠政府机构来进行。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政府机构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应减少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使投资者能够平等地参与到证券市场中来。另外,政府在监管方面要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和公正。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对投资者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有利于规范股票市场中的交易行为。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还比较薄弱,对此,必须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首先,需要在法律方面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我国现行的《证券法》中关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条款比较少,缺乏一部完整的投资者保护法。因此,要加大对证券市场中各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各类违法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其次,要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主体,其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利益,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七)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降低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市场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是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政府需要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政府应该为市场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保障投资者之间信息的对称性。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要做到有法可依,对信息披露不规范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从而保障投资者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监管人员的教育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同时,政府应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证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其稳定性。例如在对虚假陈述进行处罚时,不能仅仅以虚假陈述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来进行处罚,还应该结合虚假陈述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来对其进行处罚。此外,还可以将市场上已有的相关规定和理论知识融入到法律法规中,以此来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结语:
综上,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地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到证券投资领域中去。首先,要注重投资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投资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证券市场中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在证券市场中进行有效决策和规避风险;最后,要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制度建设工作,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使我国证券市场走上一条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