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音乐需要”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7-04陈梓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影响因素

【摘 要】“自主音乐需要”是个体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主体动机。在音乐滥觞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人类原始本能情感需求、强烈的情感(精神)需求刺激、人类审美意识、生物遗传等不同影响因素催生出形式各异的“自主音乐需要”,推动了音乐(声乐和器乐)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新的突破。探究“自主音乐需要”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以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审视当代音乐的发展,并为从心理学角度推动高等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主音乐需要;影响因素;音乐心理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54—03

“自主音乐需要”的概念来源于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其所包含的四项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第一项就是“自主音乐需要”,其基本含义被阐释为:自主音乐需要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音乐学习和开展音乐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学生的自主发展素养在音乐学科的具体体现。董清君《试论幼儿自主音乐需要及其影响因素》在论述“自主音乐需要”概念的内涵时指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期待音乐或参与音乐活动形成了‘自主音乐需要……‘自主音乐需要是开展音乐实践的主体动机”,并进一步指出“幼儿自主音乐需要”产生的原因是:幼儿在头脑中短暂记忆了让他们感到快乐的“声音”,某些时候他们想要听到那个“声音”时就会引起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如情绪不安),即产生自主音乐需要。[1]笔者从事音乐课程理论研究和高等音乐教育工作多年,对其从心理学角度探究音乐教育问题非常赞同,同时认为“自主音乐需要”作为内因对音乐活动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因此对影响其产生的要素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

一、音乐滥觞期“自主音乐需要”的产生

音乐滥觞期指广义音乐诞生至原始器乐产生前,其标志是早期人类无意义的发声,大致从人类诞生(距今300万年至400万年前)至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前)。

关于音乐的产生/起源,国内外史学界众说纷纭,相继提出了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情感说、语言同源说等传统观点。由于声乐难以保存,我们不能从出土文物中窥见广义音乐的最初形态,只能通过假设和合理的推论进行探究,并从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旁证。蒲亨建提出的“循声说”较有新意,他认为上述音乐起源诸说法具有实用性或它义性特征,将音乐定位为人们日常活动中不知情的副产品,否认了音乐艺术的基本特质,音响形式的常规性和“音响”发声的被动性难以给出逻辑严密的解释。根据他的研究, “当我们一旦发声,音乐就可能发生了……将音乐起源定位为非语义性的呐喊,不仅合乎音乐发生的早期特征,也合乎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化艺术品种的独特的本质特征。”[2]

笔者认为,“循声说”将构成音乐所必需的“声音”要素重新引入人们视野中,回归了音乐的本源,但人类发声或非语义性的呐喊,是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是音乐产生的前提条件,并非根本原因。王士达在《音乐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中,将人类日常生活中与音乐表达相关的不同情形进行了例举,并进一步总结为“无非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3]杜悦艳通过对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的探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佐证了“情感需求”是音乐发生的内在动因。[4]因此,广义音乐是动物本能具有发声功能的前提下、在无意义发声的基础上、在情感的驱使下产生的一种简陋、朴素的发声形式。在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虽然并未产生音乐的概念和规则雏形,但基于情感表达这一动物本能的需要,驱动人类以发声为载体进行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成为广义音乐诞生的核心要素,也形成了音乐滥觞期的“自主音乐需要”。

二、音乐发展期“自主音乐需要”的产生

音乐发展期指的是广义音乐向狭义音乐过渡的历史阶段,其标志是原始器乐的产生,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前)至新石器时代(距今14万年前)。

原始器乐指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进化的过程中、在熟练使用工具的前提下、在劳动中逐渐发明出的以发声为目的乐器。王士达进一步分析指出,早期人类在生活中,从周边的器具中感受到了音响的存在,并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尝试制作能令人产生愉悦听觉体验的、可以模拟生活中音响的器具,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些器具的制作技术原始、音响效果粗糙,但已经具备了最早的乐器雏形。[3]当然,受社会生产力所限,原始乐器主要是指以石质、骨质、陶质、木质等为材质的器具,其制作均较为粗糙,只具有部分审美意义上的音乐功能。

项阳在《旧石器时代与音乐的起源》中对原始石质乐器进行了论述:“制作石器的质料显然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诸种石料中,人们发现了不同于一般、可以发出优美音色的响石,经过打制,就成了声响丁冬铿锵的石磬。”[5]2003年重庆奉节出土的石哨(图1)是目前考古发掘中距今时间最长的史前音乐文物,把人类原始音乐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至距今14万年以前。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的十大发现》进一步指出,石哨可能只是一种玩具,也有可能是人们狩猎活动中诱捕野兽的重要工具,但石哨的出土充分说明在距今14万年以前,人们就懂得了如何利用易得、易加工的天然石材,制作成可以发出人们满意的声响的器具,这标志着原始乐器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6]乐器的出现,正是在更加强烈的情感(精神)需求刺激下,“自主音乐需要”催生出的音乐的重大发展,从此音乐不再只是声乐,而是融入了更为复杂、更具想象空间和表现手法的器乐,并组合成了更加立体的艺术手段。

声乐在这一阶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原始人类脑容量的不断增大、进化和完善,在原始人类的日常活动产生的情感中所激发的“叫声、吼声在经过无数次的体验特别是在审美心理建立之后,就慢慢地变成适应原始人类听觉的有固定高音的乐音,这些乐音加以组合就构成旋律。”[7]声乐由动物本能的、无规则的、无意义的吼叫转化为具有一定旋律的乐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就是人类更为强烈的情感诉求下“自主音乐需要”对音乐审美的巨大贡献。

纵观整个音乐发展期,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人们能够掌握具有一定旋律、悦耳动听的声乐发声技巧;得益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制作出满足劳动需要的、不同种类的发声器具;伴随物质的丰盈,人类的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原本服务于劳动的发声器具的艺术功能独立化,演变成“一种能够发出人们所预想得到的音响的发声器具”。音乐(声乐与器乐)逐步演化出了一些规则,由广义音乐进化为了狭义音乐。

音乐发展期声乐和器乐艰难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自主音乐需要”的助力。在人类原始本能情感需求的驱动下,伴随着更加强烈的情感(精神)需求刺激,尤其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共同促成了“自主音乐需要”的产生,而“自主音乐需要”的产生推动音乐艺术服务于劳动、祭祀、节庆等,逐步从混沌走向成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音乐成熟期自主音乐需要的产生

音乐成熟期指的是狭义音乐(声乐+器乐)产生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大约是距今14万年前至今。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在“自主音乐需要”的加速催化下,出现了质的飞跃,具备了音乐的固定范式和要素。

器乐方面,1987年以来河南舞阳贾湖出土了20余支骨笛,经过对编号M282:20的七孔骨笛的测音,这只骨笛“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 [8]。贾湖骨笛(图2)的出土,证明至迟在距今7800—9000年前,人类已经掌握了音阶。经过9000年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情感内驱作用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下,“自主音乐需要”使得人们对音乐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五音七音、六律六吕等乐器乐理体系,到如今我们拥有的质料、形态、发声方式和演奏方式丰富多样的乐器,人类在器乐方面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声乐方面,同样在情感内驱作用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下,“自主音乐需要”刺激人们在熟练运用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对潜在的音关系普适性自然规律的逐步发现与应用……产生了音阶和律制体系。” [2]在有意识发声的过程中,甄别出明显的强度、高度、长度、音色的区别,发展出了五音七音等音阶,最终演化成了通用的格式、句法、意义和创作法则。在音乐成熟期,音乐审美的规则雏形已不能满足大众基于“自主音乐需要”产生的迫切审美需求,因此催生了普适的音乐范式,而作为音乐成熟期表征之一的音乐规则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自主音乐需要”迈入新的阶段,两者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

在不断地认识音乐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自主音乐需要”引导人们尝试去探究音乐的起源。《吕氏春秋》《乐论》《乐记》等的相关论述可以说明,对于音乐的认知已逐渐从感官、现象、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了事物的规律、本质、源起等理性认识,音乐审美意识已经从萌芽发展到了相对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自主音乐需要”的影响因素除了人类原始本能情感需求、社会性情感(精神)需求、成熟的审美意识外,还增加了生物学遗传因素。“音乐习得机制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逐步获得了歌唱的能力,并在偶然的基因突变中成为可遗传性。” [9]前文所引用的杜悦艳的文章忽略了现代儿童和早期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不同生物遗传环境,现代社会儿童在出生时具备更好的遗传条件,因此存在通过遗传具备一定音乐规则和审美的“音乐脑”的可能性,这是早期人类所不具备的。

四、结语

“自主音乐需要”是开展音乐实践的主体动机,作为核心要素催化了原始音乐的诞生,在广义音乐向狭义音乐过渡的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内驱力,在现代音乐规范的渐进形成过程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音乐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自主音乐需要”。作为影响“自主音乐需要”产生的三大因素,人类原始本能情感需求、强烈的情感(精神)需求刺激、人类审美意识决定了当下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预示着未来音乐的发展走向,未来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特点音乐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可以为音乐发展趋势、高等音乐教育、音乐行业前景等提供新的视角。

从推动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关注影响“自主音乐需要”产生的三大因素,以心理学视角出发、追本溯源地审视教育问题仍方兴未艾。笔者所在的学校推行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激越四段式教学法”、TBL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等,都是借助心理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成功案例,基于“自主音乐需要”影响因素分析在音乐学专业开展的上述教学实操也显示出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清君.试论幼儿自主音乐需要及其影响因素[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8.

[2]蒲亨建.“循声说”——音乐起源新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王士达.音乐是怎样产生的[J].音乐学习与研究(现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3(Z1).

[4]杜悦艳.音乐起源的内在动因探究——从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论音乐的发声[J].艺术探索,2009(6).

[5]项阳.旧石器时代与音乐的起源[J].乐器,1991(1).

[6]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的十大发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

[7]包德树.对音乐起源的再认识[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6(1).

[8]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J].文物,1989(1).

[9]孙晓霞,辛斌.语言和音乐:语言认知研究的新视角[J].当代语言学,20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课题“大学生自主音乐需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XJK262)。

作者简介:陈梓阳(1981—),女,广东潮州人,硕士,广州新华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民族声乐。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影响因素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