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擎精神旗帜,勇攀艺术高峰

2024-07-04栾凯

歌剧 2024年6期
关键词:邓颖超唱段咏叹调

栾凯

《八一起义》是国内戏剧舞台上第一部以“八一”为题材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也是继《沂蒙山》和《同心结》之后,我创作的第三部民族歌剧。2024年1月26日至29日,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在南昌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次亮相,取得巨大成功。这场演出不仅创造了多个江西舞台艺术的历史纪录,而且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观众反响热烈。4月16日至17日,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登陆北京中央歌剧院晋京汇报演出,备受首都青年观众的推崇,创造了开票6分钟门票销售一空的佳绩,演出最终也获得巨大成功。作为这部剧的作曲家,我对过去一年的创作充满感慨,借这篇文章分享一下我的音乐创作体会和心得。

一、灵感之源泉:创作的起点

“八一起义”,又称“八一南昌起义”或“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首次发动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事件。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端。在即将庆祝建军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江西省创排这样一部史诗品质的作品,为中国革命历史和建军历程增添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23年初,江西省方面邀请我为江西省委宣传部出品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担任作曲,旨在为即将到来的建军百年献上一份厚礼。为确保一流的精品剧作,江西省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主创团队,包括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和岩奇、指挥王燕、舞美设计周丹林、灯光设计胡耀辉、服装设计陈同勋,以及造型设计师方绪玲等国内顶尖艺术家。演员阵容更是聚集了由石倚洁、王丽达、杨小勇领衔的国内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以及高鹏、黄训国、赵一峦、吴梦雪等国内中青年歌唱家组成的强大阵容。这部歌剧的主创团队(作曲、编剧、导演)均由军人构成,同样是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原班人马。剧院方希望通过动人的音乐、精彩的舞台表现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展现建军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这是一部向“八一南昌起义”英雄致以崇高敬意的作品,也是向伟大的“八一精神”致以崇高敬礼的作品。

为了积极筹备,主创团队在2023年3月5日首次踏足这座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的英雄城市南昌,进行现地采风。主创成员参观了江西大旅社、贺龙指挥部、叶挺指挥部、朱德故居等重要事件发生地,进一步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深入挖掘起义前后的社会背景、人物心理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通过采风,主创团队深刻了解到八一起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政治宣示。八一起义中涌动的革命热情,让人们对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场起义不仅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回击,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捍卫正义的表现。采风对后期整体音乐风格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音乐的创作基本是在剧本创意搭建后进入的,从3月27日开始至10月中旬完成第一稿创作,历时整整8个月。随后又经历了3个月的配器、磨合、调整、录音和演员坐排、乐队排练等环节,一直持续到2024年1月26日首演。在这期间,所有剧组成员齐心协力,本着攀登艺术高峰、不断超越自我的初心,致力于将音乐与文本相共融,注重呈现历史的史诗性与人物性格的深度表达。大家形成目标共识:打造一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引人入胜的舞台艺术精品。

二、风格与全貌:音乐的语言

歌剧音乐创作,关键在于运用准确的音乐语言,精准捕捉生动的音乐形象。

(一)角色音乐风格的设计

《八一起义》是一部红色题材歌剧,更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剧中出现众多领袖将帅,战争场面宏大,叙事气氛浓烈,会议场面扣人心弦,男性角色引人注目。这决定了整体音乐风格应该具备宏大庄严、英雄史诗、战斗紧张的特质。全剧饱含对正义的坚守和理想信仰的深切表达。

在角色音乐风格的设计上,我强调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历史背景。尽管“八一起义”发生在江西南昌,但许多参与起义的领袖和将帅并非江西本地人,譬如剧中的周恩来、毛泽东、贺龙、叶挺,剧中两位女性角色邓颖超和景芸也非江西籍,他们的性格、出身、历史背景以及接受的教育都因人而异,因此在这些角色身上统一运用江西风格是不合适的。

所以,在设计每个人物音乐风格时,我更强调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当我们聆听毛泽东第一次亮相演唱《枪杆子,命根子》及贺龙、景芸在演唱《我找到了当家人》和《我要枪》时,音乐中蕴含着浓郁的湖南地域风情;在周恩来演唱《我在等待这一刻》、邓颖超演唱《每次相见都是别离》以及二重唱《相伴一生》时,音乐则带有深厚的正歌剧和音乐剧的风格——每个人物清晰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身份。

(二)江西音乐风格的运用

如何在剧中运用江西风格?这是我在两个多小时的音乐创作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创作《八一起义》之前,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江西民歌。我深入研究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下)中的赣中、赣东北、赣西北、赣西、赣南民歌,总计1262首。在这些民歌中,我精选出了近30首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民歌作为创作素材,并在《八一起义》中进行了融会和运用。

剧中共创作了两首带有江西风格的唱段,并广泛使用。唱段之一是在四场曲目9《甘棠湖上歌儿飞》,这是一首女声领唱与合唱的作品,共出现两次。我运用了赣南民歌中大家熟悉的“啊呀来”的素材,展现了宣传队员湖中荡舟的生动形象。这首唱段旋律动听,极富画面感,充满了浓厚的江西色彩。另一首是七场曲目15《支前歌》,这也是一首领唱与合唱的作品。我运用了江西民歌《布谷歌》的素材,歌曲充满了欢快和喜庆的氛围,展现了热情的南昌百姓热烈支前的生动场景。同时,这一素材在十二场曲目39《南昌起义歌》(混声合唱)中也得以重复使用。这两首充满江西风格的唱段瞬间将观众带回到了1927年的江西南昌,呈现出浓郁的赣都地域特色。

(三)角色声部的设置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一部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共融合了43个独立音乐段落,包括引人入胜的序曲、生动的舞蹈音乐以及41个情感丰富的唱段。作品还巧妙地融入了超过10段的衔接音乐和情绪音乐,使整个剧情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丰富。总的音乐创作时长超过了120分钟,展现了从独唱到对唱、重唱、合唱,再到领唱与合唱,以及民族器乐和交响乐等多种音乐形式,体现了音乐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在角色声部的设置上,剧中的人物设定覆盖了歌剧中男女声各个声部。其中,周恩来和毛泽东的角色以男高音呈现,贺龙、朱德、张国焘扮演的角色为男中音,彭湃、邓中夏为男中低音,叶挺、恽代英则是男低音,而邓颖超和景芸的角色则以女高音演绎,支前大娘为女中音等。这样的声部分配不仅展现了角色的个性特征,也为歌剧增添了更多层次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男声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等多种组合唱法随处可见,这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还深化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效地构建出一个多维的戏剧空间,从而增强了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这使《八一起义》不仅成为一部音乐性极强的民族歌剧,也是一部情感表达丰富、戏剧冲突深刻的艺术作品。

三、核心之铸造:人物与唱段

(一)塑造核心人物

歌剧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核心人物的深刻刻画与核心唱段的精心打磨。优秀的歌剧作品,除了拥有动听且感人的音乐,还必须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独特的视角和准确的情感表达。目前,不少歌剧作品存在人物描绘缺乏特色、音乐风格雷同等问题,这些作品往往缺乏生动鲜明的个性和对比,即便创作技术手段高超,也无法完全符合人物形象和气质,造成了剧作与人物形象之间“两张皮”的现象。

周恩来不仅是“八一起义”的中心人物,更是整部歌剧的灵魂。在剧中,周恩来的唱段多达14段,包括独唱、重唱、领唱和合唱,他无疑是全剧的主角。因此,成功塑造周恩来的音乐形象成为全剧成败的关键。除周恩来外,贺龙和毛泽东在剧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位核心人物的刻画,无论是咏叹调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成为全剧的支柱。

此外,女性角色邓颖超和景芸在剧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在戏剧张力和情感表达上,特别是景芸在牺牲前的唱段,更加引人注目。在声部分配上,周恩来和毛泽东分别定位为美声抒情男高音和民族抒情男高音,贺龙定位为抒情男中音,邓颖超定位为抒情女高音,景芸则定位为民族女高音。这样的分配不仅符合各自人物的背景和气质,也有助于更生动地呈现角色形象,加深剧作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力。

(二)打造核心唱段

1.确立核心人物并为其设计核心唱段是创作一部成功戏剧的关键,特别是在突出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上。周恩来共有三段核心咏叹调,这三段不仅是对其人物性格和经历的深刻展现,也是整部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段核心唱段,曲35《我在等待这一刻》(谱例1),通过周恩来在“八一起义”前夕的心境描绘,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胜利的坚决期望。这段咏叹调不仅体现了周恩来内心的深刻思考,也为剧情的发展铺垫了关键背景。

第二段核心唱段,曲11《相伴一生》(谱例2),则是周恩来与邓颖超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二重唱。这段唱段不仅是对他们深厚爱情的歌颂,也展现了在革命岁月中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增添了整部剧作的情感厚度。

第三段核心唱段,曲22《往事重现》(谱例3),则回顾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历史事件。这段咏叹调通过对过去惨烈历史的回顾,不仅展示了周恩来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重要性,也以极具戏剧冲击力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革命历程的艰难与残酷。

这三段核心唱段紧密相连,不仅凸显了周恩来作为主要角色的多面性和深度,也为整个剧作提供了情感和历史的丰富层次,使其成为一部立体、生动且深具感染力的戏剧作品。

2.在这部作品中,贺龙的两段咏叹调分别是第27曲目《我的入党志愿书》和第17曲目《我找到了当家人》。特别是在《我的入党志愿书》(谱例4)中,贺龙表达了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切愿望和深厚情感,这段表演充满感情且令人动容。这两段咏叹调均展示了男中音在声音表现和情感表达上的卓越能力。

3.女性角色邓颖超和景云的唱段同样获得高度评价。邓颖超在第10曲目的唱段《每次见面都是别离》(谱例5)中,将深情与坚韧完美融合,其唱腔中既有不舍之情,又不失坚定之意,为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与周恩来合唱的《相伴一生》堪比《沂蒙山》中的经典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自推出以来便受到广泛欢迎。景芸在第5曲目的《我要枪》和第37曲目的《雷火中的笑容》(谱例6)中,同样展现了民族女高音的魅力。

4.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毛泽东在第40曲目的咏叹调《光明的前程》(谱例7)和陈延年在第26曲目的咏叹调《拿起枪,去战斗》(谱例8),均为男高音领域中难得的精彩表现。这些唱段不仅在技巧上表现卓越,更在情感传达和艺术表现上达到高峰,共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亮点和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邓颖超唱段咏叹调
邓颖超:春天过后不是秋
秋天咏叹调(组诗)
绵绵古道连天上
一弯新月挂半天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人生咏叹调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火呀火呀
老李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