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考

2024-07-04张喜苏芳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手工艺雕刻

张喜 苏芳芳

【摘 要】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从战国水晶杯到清代水晶天鸡尊,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演变序列,证明了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从仿样到创新的渐变过程。

【关键词】雕刻;水晶器皿;递进演变;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55—03

中国古代,水晶是珍贵的宝玉石雕刻材料。人类运用水晶制作器物历史悠久,北京周口店猿人洞水晶砾石削刮器、安徽凌家滩文化水晶珥珰、战国水晶杯、唐代何家村窖藏水晶八曲长杯等,都是传世经典。

水晶雕刻艺术品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备受中国古人珍视。但水晶材质硬度大密度低,性脆易裂,加工难度大。工艺方面,水晶器皿明清以前大多是素器,造型简练,表面光洁;直至明清时期,水晶器皿造型和纹饰都逐渐丰富,雕琢水平大幅度提高。

中国古代水晶器皿凝聚中国古代手工艺人的智慧与匠心。以考古实物为线索,整理出中国古代水晶器皿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演变序列,可以证明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从仿样到创新的渐变过程。

一、战国时期水晶器皿雕刻艺术

战国时期水晶器皿雕刻艺术以战国水晶杯为代表。战国水晶杯现藏于杭州市博物馆,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1990年出土于杭州半山石塘小溪坞战国一号墓。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特征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通体平素,造型简洁[1]。

战国以前,出土水晶器物多为环饰、珠饰,目前未见水晶器皿出土。战国水晶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雕刻而成,器型较大,在中国古代水晶雕刻史上也属罕见。浙江省与江苏省相邻,江苏省所辖东海县从古至今就是中国水晶矿藏重要产地,离东海县不远山东临淄齐国墓葬集中出土大量战国时期水晶饰品。在地理位置上,东海县刚好处于杭州与临淄之间位置,所以杭州地区有产出较大型战国水晶器皿的条件。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多墓葬出土器物奢华至极,与周朝礼制严重不符,战国工艺美术以装饰纹样繁缛著称,延续西周以国家用玉为主。战国玉器整体用料优良、纹饰精美、刀工遒劲、追求华丽秀逸。从雕刻工艺角度研究,战国水晶杯内膛有明显的雕琢工具痕迹,是砣具配合解玉砂磨制时留下的工具微痕迹,痕迹呈螺旋向下趋势,砣具琢磨时的起势与收尾都干净利落。春秋战国手工业发达,《墨子》“节用中”记载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说明战国时期手工艺分工明确。水晶器皿雕刻需要选料、设计、出坯、定型、精雕、了手、打磨、抛光一系列繁琐工序,只有分工明确、各尽所能,才能创作出战国水晶杯这样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

春秋战国时期,酒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春秋纬》中记载古时酿酒是“以曲酿黍为酒”。战国时期,蒸馏酒技术还未发明,这个时期的酒应该都有颜色。战国水晶杯没有雕琢任何纹饰,而是采用简洁光素的艺术处理,或许是为了用素洁透明的杯体突出酒的颜色。

二、唐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

唐代社会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畅通,军事强大,有“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政治局面。因为东西文化交流频繁,玉料充足,唐代玉质器皿文物数量比前朝增加许多,而且借鉴当时流行于中亚、西亚的金银器器型,形成富丽堂皇的玉仿金银器风格,精彩纷呈。

唐代何家村窖藏水晶八曲长杯,1970年10月5日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两瓮一罐共出文物1000余件,金、银、和田玉材质居多,仅有水晶器皿一件,足见唐代水晶稀有珍贵。

水晶八曲长杯无色透明,通高2.9厘米,口径9.5厘米,宽5.5厘米,壁厚0.1厘米,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外壁光素无纹,器身肉眼可见明显胶棉絮状结构。

唐代工艺美术追求繁复绚丽、富贵华美、艳丽多姿。隋唐时期使用铁砣治玉,为制作精美玉石水晶器皿提供了技术基础。何家村窖藏同时出土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玉杯纹饰华丽精美,比水晶八曲长杯工艺更加复杂精细,而且两者大小相似,白玉杯口沿厚度更薄,只有半毫米,外腹壁饰减地阳雕忍冬卷草纹。反观水晶八曲长杯,应该可以推断出唐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艺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唐代盛行葡萄酒,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有很多与葡萄酒有关的唐诗,《酒谱》作者,唐代诗人王绩曾写“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所以,水晶八曲长杯光素无纹也有突显竹叶青、葡萄酒之类浓艳酒色的功用。

水晶是稀有宝玉石,通过晶体光影折射产生光学效应,神秘幽静,受到唐代文人推崇,例如唐诗“鸟啄冰潭玉镜开,风吹檐溜水晶折”等。古人常称水晶为水精,唐代文献记载水晶产地多为西域,西域国家曾多次向唐朝进贡水晶制品,有“开元初,(康国)贡锁子铠、水精杯、码甿瓶、鸵鸟卵及越诺、朱儒、胡旋女子”。通常器身八曲的多曲长杯源出萨珊波斯著名器形,经由中亚,东传到中国[2]。

三、辽宋时期水晶器皿雕刻艺术

辽宋时期考古发掘较多水晶制品,其中水晶器皿雕刻工艺有明显提升。

2007至2010年,南京出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的各类供养器物多达12000余件,其中有5件珍贵的天然水晶器皿。一件为蕉叶纹水晶杯,另四件为水晶瓶[3]。

蕉叶纹水晶杯藏于阿育王塔内,异常精美,高4.2厘米,长18.7厘米,宽7.1厘米,由优质天然水晶雕刻而成。该杯造型椭圆,侈口浅腹,器壁光素,杯身宛如蕉叶,口沿一侧有扇形手柄,杯口银鎏金镶边,造型简洁生动,线条流畅,工艺精致。宋代工艺美术文物造型多受当时院体画风影响,蕉叶纹水晶杯充分展示了宋人简约雅致的器物美学和写真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完全符合宋词所描叙“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清雅意趣。宋代设有文思院管理玉工制玉,此件蕉叶纹水晶杯并非皇室供奉,证明宋代是玉器世俗化的转型期。

地宫四件水晶瓶最高一件为7.9厘米,最小一件高4.7厘米,均无色透明,造型各异,有瓜形、葫芦形、净瓶形等形制,瓶身皆光素,部分有起棱线或刻有纵向凹槽,内腔管状,瓶口加塞。

生活用器具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玉器主流之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当时多民族长期并存,南北对峙,在经济文化领域常常互通。

辽人自己并不培养本民族玉工,辽玉多出自宋人玉工,宋人玉工按辽人要求治玉,致使辽代水晶器皿既有宋人面貌,但又不失辽族本身民族特色。1986年,内蒙古哲理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考古发掘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四件水晶器皿,现藏于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

辽代陈国公主墓金系提链水晶杯三件,大小形制一样,无色透明,圆唇,筒形腹,平底。四出花瓣形水晶杯一件,无色透明,椭圆形口作四出花瓣形,弧腹[5]。由于契丹族是游牧民族,辽代工艺美术普遍特色是易于携带、采用金银装饰,金系提链水晶杯就是其特色的很好体现,同时出土带链玉杯也可作为参考。

从北宋蕉叶纹水晶杯的写实雕刻手法,到陈国公主墓四出花瓣形水晶杯丰富的雕刻表现手法,证明辽宋时期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艺逐渐进步,承上启下。

四、明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

明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达到空前鼎盛。明代统治阶级释放元代手工业奴隶,采用轮班制,促进了手工业发展。此时,使用水晶器皿象征身份显赫,在上层社会比较常见。明《古今小说》中描述到:“(王殿)台上果卓,伫目观之,器皿皆是玻璃、水晶、玛瑙、琥珀为之,曲尽巧妙,非人间所有”。明代文献中现存水晶资料相对较多:宋应星《天工开物》“玉”一篇中记载中国水晶产地众多,如南方的福建漳浦,北方宣府四角山,还提到中原河南信阳州产水晶黑色者最美等。

明代水晶器皿存世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代表了明代水晶器皿精妙工艺。器高11.4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3.8厘米。

该花插器型完整呈桶状,天然茶色水晶质地,仿梅花树干出枝带花蕾,利用原料白色结晶体俏色巧雕雪白梅花,器身一面阳雕隐起两行行书“踈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末属圆形“子”,方形“刚”阴文两枚。梅花象征高洁傲骨、不畏严寒,寓意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因此茶晶梅花花插不仅寓意美好,格调高雅,还充满明代文人画韵。陆子冈是明代琢玉名家,传世“子冈”款水晶雕刻作品仅此一件,陆子冈因工艺精湛,曾以工匠身份名闻朝野,后世仿者众多。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以优良水晶材质,运用高超雕刻技法,学习明代文人画意趣,将印章、书法、诗文、绘画等多门艺术融入水晶器皿雕刻,将中国古代天然水晶器皿雕刻艺术提高至全新艺术境界,集鉴赏、装饰和实用为一体,其审美追求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五、清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

清代推行雇佣制,有效调动了玉工创作积极性,清代手工艺人不仅对前代玉石雕刻工艺有很好的延续继承,更是创造出许多造型新颖、时代印记明显的工艺美术经典。

清代集历代玉雕工艺之大成,崇尚仿古,做工精良,对抛光技术要求严格,玉质器皿配座及包装十分考究,这些特点也造就出空前精美的清代水晶器皿。清代水晶器皿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为代表,有水晶天鸡尊、水晶兕觥等等。

水晶天鸡尊,仿古器型。天鸡尊较早出现于隋代青瓷,寓意吉祥,具体形象成熟于清代乾隆年间。北京故宫藏水晶天鸡尊通高14.2厘米,口径2.3—3.6厘米,整块无色天然水晶圆雕而成,几乎毫无瑕疵。天鸡昂首挺胸,贴翅直立,长尾曲卷与双足支撑做底,双翅背负带螭龙耳尊,尊盖纽雕直立小天鸡一只,有以小衬大的艺术对比效果。与首都博物馆馆藏清代“乾隆年制”碧玉天鸡尊横向比较,水晶天鸡尊综合运用镂空、掏膛、透雕、圆雕等多种复杂工艺,将水晶晶莹剔透的质感发挥淋漓尽致,艺术效果堪称完美,水晶性脆易裂,质地韧度不够的技术短板,古代艺人凭借杰出智慧基本解决。水晶天鸡尊线条清晰,质感光亮强烈,细节雕刻比碧玉天鸡尊更精微。北京故宫还藏有类似仿古器皿水晶兕觥一件,仿早期青铜器造型,工艺精美线条流畅,见楞见面,体形硕大,光亮晶莹。

北京故宫藏水晶带链花篮,高5.1厘米,链长12.7厘米,口径8.3×6.1厘米,足径2.4×3.1厘米。水晶活环工艺要求原材料没有绺裂、材质完美,因此这件文物原材料十分珍贵。从工艺角度分析,花篮设计精巧,椭圆海棠花式篮口,口沿凸雕椭圆环一对,其上套六个活环为链,三个一组,两组环间加夔龙环提梁,活环精致,小料大作;花篮腹部随形琢磨开光浅浮雕四幅,分别为梅花、水仙、海棠、竹及灵芝,寓意清雅高洁,水晶活环技艺与随形弧面减地浅浮雕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艺趋于成熟,完整。

北京故宫藏水晶双鱼花插,器身带絮状结构,高14.8厘米,最宽11厘米,圆雕一双鲤鱼游戏波浪之上,鳞纹精美,鱼腹中空,双尾交叉支撑结合波浪做底,配雕波浪纹紫檀木座,清宫旧藏同时期有多件青白玉和碧玉质地双鱼花插,工艺及造型类似。比较明代“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清代水晶双鱼花插造型更立体,细节更丰富,写实水平更高。

综上所述,使用相同工具条件下,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艺的递进演变比和田玉器皿雕刻工艺时间更长。可以推测,在中国古代天然水晶材质的加工技术难度较高,水晶器皿原材料难得,古人的水晶器皿雕刻工艺,经历漫长的探索与实践,直至清代终于取得辉煌艺术成果。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见证者。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演变序列,证明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从仿样到创新的工艺传承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艺人薪火相传,甘于寂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海.战国水晶杯[J].东方博物,2004(2).

[2]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黄秝人,王泉,雷雨,等.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J].文物,2015(5).

[4]孙建华,张郁.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11).

作者简介:张喜(1982—),男,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技师,研究方向为玉石水晶雕刻、玉文化。

猜你喜欢

手工艺雕刻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On art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独家定制家具,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成完美结合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