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2024-07-04周威
【摘要】教师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开展多样化数学大单元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化学习意识,使其学会主动探究知识与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知识的系统化探索与应用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高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从核心素养教育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设计大单元探知目标、丰富大单元认知活动、构建大单元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周威(1989—),男,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
大单元教学具有显著的结构化、整体化特点。教师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知学科内容,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若想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和深刻性,在数学课程中更加高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意识培养。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课程教学主题,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化探究和关联性思考,使学生在理解单元知识的同时,建立有逻辑的学科知识体系,最终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旨在使课程教学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有利于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应当遵循关联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数学教材内容,找寻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点,再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各公式、各概念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够深刻地体会知识的内涵,进而提升其系统化学习的效果。
(二)整体性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来开展授课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化学习视角出发,将碎片化的单元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建立知识体系,使其在形成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的过程中得到迁移、整合等方面的思维启发,提高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深刻性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应当遵循深刻性原则。这不仅需要教师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数学理论进行深入思考,使其在完成各种大单元认知活动任务的同时,形成较强的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空间观念等,提高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大单元探知目标
为了应用大单元教学策略,教师需要确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大单元知识探究的方向。教师若想提升大单元探知目标的合理性、完整性,不能盲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目标设计,而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如课程标准、教材知识点、素养要素、学生实际学情等,从大单元视角设计目标。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学为例,在设计大单元探知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知识点。如教师可以为本课程设定以下探知目标,并且可以围绕目标布置关于多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笔算任务。
1.通过回顾和推导数学知识,提高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迁移思维能力。
2.在练习中提升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3.在推导和运算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4.在认知过程中培养推理意识。
5.了解数学的运算规律,知道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丰富大单元认知活动
教师在设计多种形式的大单元认知活动时,要合理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让学生通过生活化探知、观察类学习、关联性探知、开放式实践活动,进行整体化学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1.创设生活化探知活动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将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通过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感知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化认知,从而提高大单元学习的质量。另外,教师能够借此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1]。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建构“1厘米”“1米”“1米=100厘米”的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实际作用,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初步认识线段,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针对上述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资源,构建生活情境,创设生活化探知活动。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初步了解“1厘米”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刻度尺自行测量身边的物体,如文具盒、书本、课桌等,并用厘米表示物体的长度。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对米这一长度单位进行自主探知,让他们用刻度尺测量讲台、黑板、门框等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作为具体数值的单位。而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1米=100厘米”的概念,让他们将某些物体的长度分别用厘米和米来表示。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刻度尺画若干条长度单位是厘米的线段。学生通过参与上述大单元认知活动,能够提高在生活中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形成较强的数感和量感。
2.创设观察类学习活动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在观察、联想、迁移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可以围绕单元知识,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开展观察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直观的画面进行细致观察,找出蕴含在其中的单元知识,并且深入探究认知某个空间内的物体大小、位置的方法,思考如何正确描述不同物体的大小、位置关系。这样,学生既可以深化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又能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2]。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为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知道每个方向的相对方向,掌握在平面图上、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活场景,开展大单元认知活动。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某一区域的平面图,让学生结合平面图认知东、南、西、北等方向,知道东对西、东南对西北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的环境,再指明某个方向,让他们根据这一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最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别站在教室里的A点和B点,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A点到B点的路线(如“从A点出发,沿西北方向走两张桌子的长度,再向北走一张桌子的长度,就可到达B点”)。学生通过完成相关的观察类学习任务,既可以扎实掌握此单元的知识和路线的描述方法,还能培养空间观念。
3.创设关联性探知活动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使其学会根据某个知识点或某一问题进行推导,可以针对大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关联性探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入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某个知识点推导出另一个知识点。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和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针对上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开展大单元认知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他们学会如何根据某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另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推理意识,提高他们关联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点,深化学生对各种图形的特点和构成要素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相关知识。在探究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卡纸上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让他们用裁剪、拼接等方式,将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从而推理出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组成。最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让他们进行测量和计算,认识到: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两个形状不同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其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学生通过参与上述活动,既可以进一步了解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能提高大单元学习效率,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意识[3]。
4.创设开放式实践活动
教师若想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围绕单元知识,创设开放式实践活动。如教师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仿照真实案例进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能帮助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培养其应用意识[4]。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的教学为例,针对此单元中的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知识点,教师可以构建去商场购物和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情境,让学生在大单元认知活动中扮演销售者、购物者和银行柜员、存款者的角色,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购物情境中,扮演销售者的学生需要用“打折”“买二赠一”“半价”等语言表示“商品有优惠”;扮演购物者的学生则需要根据折扣和成数进行商品价格的计算,最终购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在业务办理情境中,扮演银行柜员的学生需要计算出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扮演存款者的学生则需要计算出存款的年利率。学生通过参与上述活动,能够进一步巩固单元重点知识,提升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大单元知识体系
在数学知识复习与巩固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梳理、总结和提炼同一类型的数学知识,使其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系统认知的意识,提升整体化学习的能力和大单元复习的质量[5]。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掌握此单元所有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以“图形的运动”为主题,让学生整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与此单元的知识点,指导他们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有关“图形的运动”的重难点知识,再指导他们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定义和特点等知识进行梳理,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构建大单元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若想更加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整体化学习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对数学学科的系统化认知,使其通过完成不同的大单元学习任务,提升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安凡.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3(33):89-91.
[2]时晓月.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质量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164-166.
[3]吴剑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5):151-153.
[4]高一入.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96-98.
[5]张侠.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