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歌唱技巧的训练策略研究
2024-07-04王秀秀
【摘要】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开展歌唱技巧训练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呼吸方法等基本技巧,让他们灵活运用重音唱法、连音唱法、跳音唱法等合唱唱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协调统一意识和协同合作意识,更好地提高其合唱质量。文章从基本技巧和合唱唱法两方面出发,阐述教师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开展歌唱技巧训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歌唱技巧
作者简介:王秀秀(1990—),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开展歌唱技巧训练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还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默契,使学生能够演唱高度统一、和谐的合唱作品。为了进一步增强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开展有效的合唱技巧训练,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多种合唱唱法的练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合唱关注的是所有演唱者在合唱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如果合唱队伍中有一个人出现失误,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合唱效果。保障合唱质量的主要方式是让演唱者能够轻易察觉自身演唱节奏、声音、气息等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从而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合唱的声音协调统一。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合唱技巧训练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旋律、节奏、音调、音色、节拍等各种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提高其合唱水平与合唱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合唱指多名演唱者共同演绎同一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强调所有演唱者声音的协调统一。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合唱技巧,让他们确保自己的声音能够与同声部的声音保持一致,确保演唱的节奏、声调、音色等主次分明、协调统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合唱的水平,还能增强其协同合作的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开展歌唱技巧训练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基本歌唱技巧开展训练
在合唱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先教授学生基本的歌唱技巧,如呼吸技巧、发声技巧、站姿技巧等,使其掌握基础的歌唱方法,为之后的合唱唱法练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训练呼吸技巧
呼吸技巧是演唱的基本技巧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合唱必须具备的技能。学生掌握合理的、正确的、有规律的呼吸方式后,不仅可以精准掌控自身的嗓音,还能更好地保存歌唱体力,从而提升合唱的效果。由此可见,音乐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改善合唱教学效果,需要针对呼吸技巧开展有效的训练。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用口鼻同时吸气,如何把气息汇聚到腹部,如何平稳缓慢地呼气,如何在唱歌过程中均匀呼吸,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当教授学生如何根据歌曲的节奏或旋律调整呼吸的节奏,使呼吸的频率与歌曲节奏保持一致[1]。
以苏少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星空”中的《闪烁的小星》的合唱教学为例。在呼吸技巧训练活动中,教师先教授学生唱歌时的正确呼吸方法,让他们通过吹羽毛进行自由练习。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引导他们在合唱的过程中,通过呼气和吸气的方式体现乐句的节奏。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呼吸发声的方式,发出轻重、强弱不同的音色,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呼吸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使其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正确呼吸方法的重要性。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灵活运用呼吸技巧,使其能够跟随歌曲旋律调整自身的呼吸节奏,从而提高合唱的协调性。
2.训练发声技巧
发声技巧包括咬字是否清晰、音调是否精准、音量是否适中、音色是否饱满等。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是学生提升合唱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小学音乐教师若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使其能够唱出音调和谐、音色饱满、吐字清晰的合唱作品,需要针对上述要素开展发声技巧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汉字声母、韵母的正确发音方法,如声母发声应精准紧凑,韵母发声要润滑绵长,使其了解“说声母、唱韵母”的发声规律。教师也要教授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让他们了解音调、音准、音色等重要的音乐元素,使其掌握每个音调的发声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准,提高他们的发声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歌曲开展合唱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调节音量的方法,使其能够根据伴奏和其他声部的音量,灵活调节自身的音量,进而使合唱的声音更加和谐[2]。
以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愉快的梦”中《蒲公英》的合唱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合唱《蒲公英》,能够精准唱出do、re、mi、sol、la的音高,了解三拍子音乐和二拍子音乐所带来的不同韵律感受。对此,在歌唱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蒲公英》开展合唱发声训练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使其掌握汉字的正确发音,并带领学生进行慢速齐唱,使其初步了解声母和韵母在歌唱中的发声方法。其次,教师与学生一同跟随伴奏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掌握do、re、mi、sol、la五个音的音高,使其了解二拍子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分声部进行《蒲公英》合唱练习,让他们在合唱过程中掌握调节自身音量的方法,从而增强合唱的和谐性。
3.训练合唱站姿
在合唱过程中,站姿影响着学生发声的准确性和气息的平稳度。对此,教师需要围绕站姿开展有效的训练活动。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然松弛地站立,然后逐步纠正他们的站姿,如让他们两脚前后分开站立,双臂自然垂在两侧,抬头挺胸,小腹收紧,使他们能够保持正确的唱歌站姿。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合唱中适当增加一些肢体动作,如抬手、转头、挥臂、握拳等,在增强合唱灵动性的同时,表现出更强的艺术美感[3]。
以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来了”中《春天的小河》的合唱教学为例。这节课要求教师通过开展声势训练活动,提高学生多声部合唱的能力,使其表现歌曲中丰富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围绕站姿技巧设计合唱律动训练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展示唱歌的标准站姿。在合唱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和歌曲旋律,自由摆动肢体,鼓励他们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在唱到“春天的小河,春天的小河,沙啦沙啦流淌”时,学生右手从右到左画一条弧线,表示流淌的河水;唱到“紫色的小花,白色的小花,齐在岸边开放”时,学生双手合拢并张开,表示花朵开放。教师指导学生合唱时运用肢体动作,能够增强合唱的丰富性,突出合唱的艺术美感。
(二)针对多种合唱唱法进行训练
在教授基本的歌唱技巧后,音乐教师需要围绕各种合唱唱法开展训练,让学生掌握重音唱法、连音唱法、跳音唱法等合唱唱法,真正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唱法进行合唱。
1.重音唱法训练
重音唱法指用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情感重音等三种不同的轻、重音处理方式进行演唱的演唱方法。这种唱法能够更加精准地传达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逻辑,使歌曲听起来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合唱的能力和质量,音乐教师需要在合唱教学中开展重音唱法训练活动。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重音处理方式,让他们了解如何用重音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如何体现歌曲中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4]。
以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铃儿响叮当”中《踏雪寻梅》的合唱教学为例。这首歌的演唱难点在于清晰表现乐句中两处弱起和弱起前半拍的休止符,以及清楚表达歌曲中轻松欢乐的情绪。对此,教师可以开展重音唱法练习活动,让学生用轻音、重音处理方式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和力度变化。教师把学生分为一声部和二声部两个声部,先由一声部学生合唱“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这句,再由二声部学生合唱“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这句,最后由两个声部学生共同合唱其余乐句。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个“响叮当”前有个休止符,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抬手或拍手的方式替代这个休止符,从而使他们能够精准掌握此乐句的节拍。另外,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以轻音弱起的方式低声合唱第一个“响叮当”,之后逐渐增强声音力度,最后一个“响叮当”则要用重音方法演唱,以此引出后一个乐句兴奋欢乐的情绪。教师通过开展重音唱法训练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重音唱法,又能让他们更有感情地合唱歌曲,提高他们的合唱水平。
2.连音唱法训练
连音唱法是一种比较基础的歌唱方法,此方法更加注重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连贯性,使歌曲听起来行云流水。这种唱法主要依靠演唱时调整气息。对此,音乐教师需要在连音唱法训练活动中,教授学生在合唱时保持气息稳定的方法,让他们拓宽自己的音域,使他们通过合理的呼吸发声练习,唱出更加连贯的音节,进而提升合唱的效果[5]。
以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甜甜江南”中《杨柳青》的合唱教学为例。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够用自然流畅的气息、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杨柳青》。对此,音乐教师可以针对这首歌开展连音唱法训练活动,先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连音发声方法,再让他们采用此方法进行合唱练习,从而提高其合唱能力。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杨柳青》的歌词和音乐风格,使其了解江苏民歌的特点,以及扬州方言正确的咬字、发音方法。其次,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在唱歌过程中保持自然流畅的气息。比如,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让胸部与腹部共同管理呼气和吸气,以保持发声时气息的稳定。又如,在唱到下行音阶时,用叹气式方法发声,以降低发声时的力度输出,从而使气息更加稳定。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连音唱法进行合唱练习,使其平稳地合唱每一个乐句,让声音更加自然流畅、和谐统一。教师通过开展连音唱法练习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自然流畅地运用气息的方法,又能有效增强其合唱的平稳性和连贯性,进而更好地提升合唱效果。
3.跳音唱法训练
跳音唱法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通过灵活转换音调、灵活把握呼吸节奏、灵活转换真假声、科学闭合声带等方式,唱出清晰、干净、短促的声音,同时营造活泼、欢乐的氛围。跳音唱法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发声技巧十分相似,对此,音乐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戏曲曲目开展跳音唱法训练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掌握跳音唱法,还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文化,提高其合唱能力。
以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梨园英秀”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合唱教学为例。这首戏曲是豫剧剧种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优秀传统剧目之一,充分体现了豫剧激昂奔放的特点。在戏曲合唱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教授学生真假声转换技巧,让他们能够用假声唱出音高较高的乐句,用真声唱出浑厚奔放的乐句。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使其能够用清晰、短促的声音唱出“白天去种地……有这吃和穿”这一乐句中“种地”“纺绵”“昼夜”“辛勤”“干”等字词,塑造勤快、干练的女子形象。再次,教师讲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唱腔特点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与豫剧剧种相关的知识,使其进一步感受这首戏曲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最后,教师开展合唱练习活动,让学生用豫剧唱腔和跳音唱法合唱《谁说女子不如男》,使其能够用短促的发声方法,展现这首戏曲的风格特点,表达此曲的激昂情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豫剧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文化的喜爱之情。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进一步增强合唱教学的效果,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开展有效的歌唱技巧传授与训练活动,让学生扎实掌握各种基本的歌唱技巧,如发声技巧、呼吸技巧、站姿技巧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合唱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唱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改善学生的合唱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艺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歌唱技巧的训练方法[J].新智慧,2022(36):84-86.
[2]秦长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方法及技巧分析[J].新教育,2022(34):64-65.
[3]朱亚春.优化音乐合唱教学 提升学生歌唱技巧[J].启迪与智慧(上),2022(8):123-125.
[4]周玲.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及技巧探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2(7):23-24.
[5]汪钢.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2(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