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蒲江县明月村非遗技艺的视觉转译研究

2024-07-04冯潇影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视觉设计非遗文化产业

冯潇影

【摘 要】本文以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为案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技艺的视觉转化。明月村以其草木染传统技艺和明月窑陶瓷制作技艺为代表,深挖传统非遗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展现了非遗传统在视觉设计、市场推广以及乡村生活中的多重转化与应用。通过艺术市集、符号IP融入、具身性体验等方式,并与乡村文创设计相结合,非遗技艺融入当地社区与市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非遗;视觉设计;文化产业;明月村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27—04

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与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可归纳为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相关领域两个大类。明月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作为非遗技艺传承地,通过挖掘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明月村非遗再造的诱因

明月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但原有的村庄结构和产业模式落后,未能有效将本地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在2009年以前,明月村还位列“市级贫困村”。经济落后以及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年轻人多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还导致村庄人口流失、老龄化等问题。十多年前的明月村手握优质资源却不知如何利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未能形成有效转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村庄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为应对问题和挑战,明月村以非遗为基础,融合文创理念,通过改造微村落,成立合作社,形成老村民在明月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规划了以茶山、竹海、明月窑为产业基础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引进新村民和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设计一种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更好地保障新老村民的创业环境,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营造一个共创共享的乡村生活理想蓝图。

如今的明月村焕然一新,每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加速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不仅丰富了当地乡村文化,提升了乡村形象与吸引力,更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范例和启示。本文以明月村为例,从非遗视觉转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利用文创产业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乡村振兴。

二、明月村非遗技艺视觉化设计要素

(一)非遗技艺的视觉化设计对象

明月村目前已经拥有了两项市级非遗项目,分别是草木染传统技艺和明月窑陶瓷制作技艺。

草木染传统技艺,也称作植物染,是通过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色素,对物品进行染色的一种技艺。草木染按照染色温度分为冷染和热染两大类,最常见的染色方式为冷染中的蓝染。明月村就是以非遗蓝染为主,通过将本地种植的板蓝根与石灰按比例放入清水中,经过数道工艺发酵形成染料。原料及染制过程无污染,颜色丰富多变,图案独创性强,色彩魅力十足,具有随机性。通过绞缬、蜡缬、夹缬、灰缬等手工艺进行纹样创作。

明月窑(上张碗厂)窑龄300多年,从清代一直烧制到当代,被称为“活着的邛窑”。该窑址出土的瓷器在装烧方式上未使用支钉、垫圈等间隔具,这些特征表明该窑的产品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使用的粗制瓷器,起始年代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明月窑的陶瓷以黄、褐、绿为主,纹饰简练,作为邛窑的分支,两者在烧制工艺和艺术风格上相差无几,具有川西民间特色。

(二)非遗技艺的视觉化设计语言

非遗技艺的视觉化设计语言是一种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现代视觉艺术的创作方式。在对传统非遗技艺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以感性因子和形状文法等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图形、色彩、纹理等元素的视觉转译方式,将非遗技艺的内涵与特色呈现出来。这样的视觉转译的过程并不仅限于传承与复制,更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要求设计者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通过设计转译,可以将非遗之中本不可说之言用更加清晰明朗的方式呈现,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与传播力。除此之外,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对非遗传统进行再设计也为其传承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同时更是对视觉设计本身的探索。

1.纹样的视觉提取与表达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有着其独特的纹样,纹样的诞生来自于各民族对于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提炼。以彝族为例,他们的服饰图案构成与对比感强,这可能与其早期奴隶社会以家支为单位,多家族之间的冲突形成了一种崇武的精神有关。因此,在传统艺术创作中,彝族人民喜欢使用高对比高饱和的视觉表达,这在他们的民族纹样中也得到了体现。彝族的民族纹样以红、黄、黑三色为主题色,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与生活景象,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除此之外,由于惯用的生产工艺而自然生成的图形,例如非遗蓝染中用风琴折的方式将布料折叠之后成长条状,再用板夹固定进行染色,形成长条形状的纹样,诸如此类技法在传承的历史中不断重复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或个人特色的风格。类似非遗蓝染这样的传统工艺,其纹样的生成具有随机性,因此很难用某一种图形去为所生成的视觉纹理命名,因此在明月村的蓝染文创产品中,大部分利用蓝染最基础的扎染产生的水波纹、海螺纹、菱形等纹样,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如果需要加入蜡染的技艺,则会形成人造痕迹更加鲜明的纹理,人造痕迹强烈的纹样就会带有创作者最直接情感表达,其中大部分会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例如明月村蓝染图形中有许多以熊猫为原型的创作。

2.颜色的视觉提取与表达

人文特色与生态环境构建了一个地区的审美偏好。非遗的独特符号属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图形符号,还在于它的颜色符号,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条件造就不同的情绪感知,民族乡村的色彩特征反映在地域性的民俗生活中,例如羌族挑花刺绣中大量的粉色和红色,中原乡村则青睐红黄绿为代表的吉祥之色,再如苗族盛装,喜用青黑为底,在上面配以强对比的纯艳之色。而明月村的视觉颜色,来自草木染的蓝色,瓷器的青灰褐色,田野的绿。源自人文和自然的颜色,给予乡村品牌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印象。这样的蓝色符号已经几乎成为了明月村乡村品牌的标准色,不管是在市集的主题视觉搭建,或是村庄内部空间的导视、草木染相关文创、蓝染非遗体验工作坊,不断的重复出现在游客眼前,形成鲜明的蓝色视觉记忆。

这种色彩的运用可能只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的视觉重复可以带来新的设计灵感。当社区居民都参与到非遗文化产业中时,就会形成这样独特的视觉集群,而这种视觉集群的独特之处已经不单存在于对于颜色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参与到其中形成的文化景观,这种景观背后的内涵也正是明月村想要向前来的游客传递的田园生活蓝图,触达灵魂的蓝色,不仅代表着干净纯洁,更代表着明月村的理想生活。

3.工艺的视觉提取与表达

在传统的平面设计思维中,工艺往往被年轻设计师忽视。这一现象一方面源于成本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设计师对制作工艺了解不足,缺乏相关经验。然而,非遗工艺却能为视觉设计带来惊喜。非遗传承人经过多年的创作经验,对工艺原料、制作流程等十分熟悉。然而,这也可能造成他们固步自封的困境。设计师的介入可以打破这一僵局。设计师更熟悉视觉转译的流程,并且拥有对年轻化和现代化审美更敏锐的嗅觉,设计师提供的思考角度可以为非遗视觉转化带来新的可能性。举例来说,非遗传统的工艺使用不应一成不变,对工艺原料或流程的实验也值得尝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非遗的诞生离不开乡村物质环境,丰富的独特的自然资源给人们提供了文化活动的原材料和灵感,易于获得的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设计成本的限制,使其可以拥有更多的展现方式。

三、明月村非遗技艺视觉化设计路径

(一)市集展演的视觉品牌设计建构

在当今文化传播的背景下,艺术市集已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不仅是文化创意传播的有效平台,也是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类创意市集,其视觉设计常常融合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跨界挖掘与提炼,也是现代设计语言的生动展示。

明月村积极借助艺术市集这一平台,将非遗蓝染、陶艺等文创产品带入城市。以亮相文殊院的“明月集”为例,市集的设计将蓝染技艺的色彩、纹理以及乡村的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的视觉形象。相较于其他乡村艺术市集,明月村以非遗文化为设计灵感来源,更加贴近历史与文化,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

艺术市集的视觉设计不仅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与表达。以“理想生活”为slogan,以蓝染非遗作为主要的视觉表达手段,明月村在市集中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品味和生活理念。通过艺术市集的方式,明月村将非遗文化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同时树立了其乡村品牌形象。

(二)乡村生活情景的IP系统设计

当地明月窑陶瓷制作技艺,胎骨淳厚,款式文雅,原味传承隋唐陶瓷的文化特征,系列完整,极具技艺性、技术性和系统性。这样的工艺不仅体现在制作陶瓷器皿上,还应用在明月村的导视系统中。例如,在游客中心的导视系统中,使用蓝色颜料在陶坯上进行书写,然后在烧制前涂上一层釉料,在经过12至13小时的烧制后,制作出光滑、美观、经久耐用的瓷器导视。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的导览,同时也展示了明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为游客带来了深厚的文化体验。

除导视系统之外,明月村的品牌logo提取自南村口的石头建筑,呈七朵花瓣状。除了视觉形象搭建,明月村还建有小型的乡村博物馆,展览和歌颂乡村发展史,包括本地的陶瓷、收藏的邛窑、以及对外交流等,形成完整的文化教育场域。

随着当地经过产业调整,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设了非遗工坊,这些工坊成为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从非遗文化中提炼出的乡村文化符号例如颜色符号,融入到不同的乡村场景中,成为了乡村的独特意象,塑造了乡村空间的审美性和独特气质。对于外来游客而言,不仅可以观赏这样的乡村人文景观,还可以加入这样的生活场景,从吃穿住行到非遗文化体验,在生活情景中形成了对于明月村乡村品牌以及非遗传统的整体认知。通过IP系统的建设,明月村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充满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具身性体验的视觉交互设计

为适应旅游业发展,明月村里的民居空间进行了微改造,临近环形主街的民居进行了统一的翻建。部分民居空间后改造为民宿或是艺术家入驻,民宿和艺术家工作室各具特色,但整体的视觉设计风格都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林盘院落和自然风貌的保护与优化。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民宿空间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舒适性相结合,当地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延续了四川传统建筑风格,保留了一部分常用材料和建筑形式,如瓦片屋顶、木质结构等。此外,建筑布局考虑了当地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的特点,使得民宿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游客能在人造空间中宜享自然之景。民宿内部设计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与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回归田园的舒适居住体验。

除了塑造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乡村风光的生活空间,民宿空间室内设计在装饰和布置上融入了蓝染手工艺品、传统织物等,使游客在居住过程中不仅能收获非遗手工艺品的美学刺激还能参与到当地的传统活动和体验中去,从视、听、嗅、触到知觉,每一环丝丝相扣。这些民宿空间不仅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生活美学空间,也为当地非遗文创提供了可触达的展现平台。文化休闲服务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一环,也是非遗传承的关键,外来游客以“客位”的身份加入非遗活动的体验中,以“主位”的身份享受田园生活,更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同时提升当地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

四、明月村非遗视觉转译的反思

除了上述三种视觉转译的场景,明月村也在文创产品建构方面进行实践,通过“农业/非遗+文创”的方式孵化众多特色产品,其中又以陶瓷文创最具代表,通过上万件产品的研发烧制,不仅掌握了对邛窑传统材料与器形的工艺技术,恢复了一大批传统邛窑器物如省油灯、七星灯、双流泰、四耳罐等,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意联动之下,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四川本土材料与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品与产品,如“好韵杯”“熊猫旅行杯”等,成为明月村集陶艺非遗文化传承展示、现代创意设计发展的新亮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除了创意文创产品,茶具、酒具、餐具和花器系列基础品类产品则以其材料环保、胎釉细腻且造型丰富多彩而广受客户青睐。产品除了在成都广为销售外,还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打开了销路。

视觉转化赋予了非遗技艺新的生命和意义。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飞速发展的城市带来繁华与喧嚣,让“乡”沉默在遥远的记忆之中,也再非衣锦荣归的去处,而当急速变迁的现代社会停下脚步,回过头寻找归属时,与城市相联的乡村被赋予了田园想象,寻根深处,名为文化认同的情节开始破土而出。而这种对于乡村认同感的转变是人们重新审视非遗美学的契机,传统的非遗技艺常常因为与现代生活脱节而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而通过视觉转化,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使其走近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

其次,视觉转化拓展了非遗技艺的传播渠道。传统的非遗传承常常受限于时间空间媒介等要素,而通过视觉转化,拓宽原本作为载体的物质媒介和时空触达,达到跨媒体传播的效果,非遗不需要再以非遗本身进行传播,而能够以文字等不同形式的媒体内容在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传播和应用,满足不同受众和传播渠道的需求,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视觉转化强化了非遗文化的现代性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遗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而好的视觉转化可以使得传统非遗技艺的视觉呈现更具现代性和时尚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推动年轻一代对于非遗文化传统的主观认同,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

五、结语

明月村非遗技艺的视觉转化流程以及文创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在新老村民融合的过程中,老村民作为原生态的社区参与者,乡村建设是否真正做到尊重他们的朴素的情感诉求和生活习惯?诸如此类问题,为明月村乡村建设的永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作为川西乡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明月村的发展经验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其他地区也可以探索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方式,赋能文化产业,为本地的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钰.文创理论与中华文化创造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章莉莉,朱艺芸.国潮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J].装饰,2021(10).

[3]马琛,张博.编码与解码:民间艺术的符号化过程解读[J].美术大观,2020(11).

[4]李灵灵.情感、体验与认同:网络文学IP与非遗的审美消费[J].民族艺术,2023(4).

[5]朱丹雅,孟福伟,杨涛.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模式研究——以成都明月国际陶艺村为例[J].艺术品鉴,2022(21).

[6]付伟.成都明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蓝染技艺调研[J].西部皮革,2023(16).

[7]王祚.乡村文旅品牌的符号意象、叙事逻辑与传播路径——以成都明月村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4).

猜你喜欢

视觉设计非遗文化产业
基于新媒体的视觉设计研究
电子商务网站视觉设计的策略
线上品牌视觉设计研究
论空间视角下平面设计的视觉延展探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