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4-07-04荣慧强苏俊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孟子

荣慧强 苏俊霞

【摘 要】幸福何以可能的问题是每个哲学家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人类渴望获得正确答案的问题。而早在几千年前的先哲孟子就给我们追求幸福提供了方向。孟子幸福观不仅仅看到了作为生存第一要义物质资料的重要性,提出了满足“食色”的生存幸福。同时也看到了精神幸福的重要性,建构了自己德性圆满“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幸福。也看到了血缘纽带下,伴随人一生的“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家庭幸福。作为积极入世的儒家代表,在构建“仁政”体制下社会幸福更是重中之重。孟子幸福观从小到大,从个人到社会涵盖了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幸福体验,是儒家对于幸福观的又一构建。

【关键词】孟子;幸福;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21—03

在经历了春秋战争频繁的时代,孟子迎来了大一统前夜的黑暗时代,各国都期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实现天下安定。而孟子处于时代漩涡中心的哲人,敏锐的认识到了实现社会安定必须“定于一”。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已经完成了奴隶主社会转向封建主义社会的过渡,诸侯兼并战争,以及对于下层民众土地的掠夺,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士”也面临着属于自己的烦恼。“贵战”“贵权谋”“贵利”的社会风气下,充满了尔虞我诈。而“贵德”的儒家传统思想面临时代冲击以及来自于“杨墨”的学术攻击。儒家迫切需要作出回应来保护自己的思想核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孟子应运而生,开展了自己的哲学辩论,为实现儒家“仁”的本质幸福,架构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幸福观体系。从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社会幸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方法。

一、幸福观内容

(一)个人幸福

物质作为生命得以延续的可能,是为人得以继续的首要条件。孟子也看到了满足“食色”的重要性。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章句上》该句出自于《礼记·礼运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礼记》作为儒家经典读本之一,孟子无疑也是对其持赞赏的态度。但是根据语境来看,这是告子诘难孟子所提出的命题。而孟子的回答则证实了“食色,性也。”是认可的,其反驳的是“仁内义外”的论断。《孟子正义》作疏“若谓义之同长为外,则食之同美亦可谓之外乎。告子既知甘食为性,故孟子以嗜炙明之。”孟子在这里运用“反诘法”驳倒了告子“仁内义外”的论断,保留下了“食色,性也。”参看后面孟子对于“食色”的论述来看。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章句下》孟子在这里又一次肯定了追求“美”的状态于人而言就是本性,这是不可动摇的。而“食色”幸福作为人之本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满足普遍性的需求,就是实现人之幸福的第一阶段。在孟子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德浑圆纯一的状态。而达到“诚”就是为人最大的幸福。

(二)家庭幸福

家庭幸福作为伴随个人一身的幸福,是最为长久,也是最为实在。因为生命的诞生就是父母心血的凝结,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这种以血缘纽带作为连接,将全家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幸福的团体。首先在孟子论述君子三乐中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看作是人生第一大乐。生命作为一切活动前提条件,对于家庭幸福而言也毫不例外。只有“父母俱存”才能有尽孝的可能,只有“兄弟无故”才能享受到“兄弟孝弟”的关爱之情。对于家庭而言,完整性是实现家庭幸福的首要条件。虽然在孟子关于亲情的论述中没有对于血缘的论述,但是参看孔子对于血缘的认知,就可以知道孟子对于维系血缘亲情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尧舜之道,急亲贤也”“何事为大?是亲为大。”中都包含了血缘亲情的珍贵性。

(三)社会幸福

实现社会幸福的根本就是实现民生幸福,孟子更多的是发展了“保民”的思想。这在孟子政治理论“仁政”中就可以发现。孟子将道德的“仁”推向了政治,成为了为政的实践原则。民生幸福其一就是人民要有民权,就是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民可以选择怎么样的君主来统治自己,在自己生存受到危险时可以优先考虑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在《梁惠王章句下》“民望之,若大旱而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于民而言生存权是自己第一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国家主权。相应的民生活不幸福那么国家政权失去人民的保障,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衡量社会幸福与否的标准,取决于“民悦”。而“民悦”的政治保证就是施行“仁政”。何为仁政,就是施行王道政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章句上》人民所期望的政治生态一定以德性为其标准以及实践原则的。而有德之政就是要做到“与民偕乐”,而这就要求与民同好恶。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被孟子完美的继承下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虽然是对君主施行仁政的要求,但是也透漏出社会幸福的实现,一定是以人民的好恶作为自己施行政治的前提条件。人民都渴望生活在充满德行的社会环境中。“圣人有忧,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母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章句上》明人伦的社会就是儒家渴望的幸福社会。

二、幸福观实现途径

(一)以“义”节欲,导欲为善,实现个人幸福

孟子承认物质充足带给个人幸福的满足感,意识到了物质利益与切身幸福的紧密联系。但是并不意味着孟子强调无节制的满足个人欲求。孟子提出了满足欲望的标准,就是“道义”。在孟子看来符合道义的追求物质需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违背道义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不可取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在孟子的利欲观中,道义是居于首位的,不符合道义的一介不取。当道义与利益发生剧烈冲突时,孟子认为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的价值在儒家传统中无疑很重,但是相对于“道义”而言,任然具有一定距离。

而实现“道义”的首要方法就是养气,而养气就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善性”,使得“善性”能见于外,能在自己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就是“集义”的表现。当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能符合“道义”,那么就可以实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幸福。而这根本的“善”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之,只不过“贤者能勿丧尔”。孟子除了认为只有在“存心尽性”才能实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大丈夫之乐。养气为“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间。”浩然之气为天地正气,“配义与道;馁也。是集义所生者,是非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公孙丑章句》养气的关键在于行事符合道义,若违背了道义那么“浩然之气”就会折损。要做到从心养德,不虚以委蛇。遵从本心,以本心作为行事准则,存养善性,若自己的行为与本性相冲突,就要反省自身,叩问本心方可直养浩然之气。以“大体”引“小体”从良心本心出发克制利欲影响,方可不为利欲所累,成就道德。在孟子看来“本心”就是大体,“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二)家庭幸福实现方式

父母在世,兄弟无故的家庭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那么要实现这一幸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章句上》没有比孝顺父母更大的事了,而家庭美满的幸福的前提一定是父慈子孝。在孟子看来“大孝终身慕父母”《万章章句上》只有大孝的人才可以做到敬仰,仰慕父母。对于孝顺父母的具体做法就是“顺”。要顺从父母,当然孟子不是要求无原则的孝顺父母。在小事上可以无条件顺从,而在大事上没有原则的顺从,无疑是害父母于不义之地。同时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停留在言语与情感表达上,还要躬身实践。尧舜作为儒家精神标识,可以说是儒家弟子乃至于整个社会都应该学习的榜样。在孟子看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对于“弟”的定义是“徐行后长者谓之弟”,“不弟”则是“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在孟子眼中“孝弟”的践行是容易的,世人不是不为,是不愿为。同时若是人人都以尧舜作为自己的榜样,那么人人皆可为尧舜,而去学习桀,就会变成桀。因此怎样孝顺父母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践行“孝弟”的过程中还要遵循“礼”的标准。

(三)“与民同乐”实现社会幸福

实现民生幸福首先要保障的就是民的物质需求,没有物质保证社会饥寒交迫,动乱不断,民生幸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滕文公章句上》民没有土地作为自己的生存资料来源,那么就会为了生存下去犯上作乱,各种作奸犯科的行为都会产生,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所有的行为出发点都是自己。因此“民有恒产”是社会安定的保证。而“恒产”孟子主张井田制来给民分配土地,主张公田为税,私田为食。这样不仅可以将民牢牢的联系在土地上,同时也保障了民的物质资料需求,而统一的生产劳作又可以促进邻里互相帮助。同时孟子也提出了建立庄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梁惠王章句上》将土地最大化利用。在保证民基本的物质资料需求,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仁政的实现还要注意保民以安,在自然灾害要做到妨害,同时要避免人为的祸端,在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同时在政治上防治不作为的不当行为。在纳税方面要做到取民有制:十中取一。孟子主张薄税。取税有三“君子取其一,取之为二,民饿,取之为三,父子相散。”《尽心章句下》税收的收取要有一定的原则,不可以与民重税。当然孟子也反对过分的薄税,否则“劳心者”的生活得不到保证。

同时为政者要施行仁义之政,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离娄章句上》行仁政的出发点就是君主要做到有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将仁推广到全国。那么施仁义之政的标准是什么?“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章句上》不忍人之心就是行政的原则,那么用不忍人之心去行政,就是要做到与民同乐。同时还要做到教民孝悌,明人伦。人人相处都有礼节,事事相遇都有法度,这就是孟子所渴望的仁政社会。

三、孟子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幸福观思想包含了个人幸福、家庭幸福和社会幸福三个维度,受时代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具有其局限性。但是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世人都熙熙攘攘的追求物质幸福,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导致部分当代年轻人幸福感缺失以及对于幸福的错误认知比较严重。而孟子的幸福观思想中对于自我精神幸福的追求,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其社会幸福架构中,仁政的核心理念与当代行政理念不谋而合,对当代幸福政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其家庭幸福中,“孝弟”思维对于家风以及幸福家庭建设,在当代也没有失去其色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加。但是国民幸福并没有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步。究其原因忽略了对于精神幸福的追求。而孟子的幸福观思想对于构建新时代幸福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孟子提出的精神幸福要比物质幸福更加重要的论断,在今天任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人追求物质幸福压倒精神幸福的同时,人类离真正的幸福也就越来越远。孟子建立起的幸福观,将精神幸福放在了明显高于对于实现物质幸福的位置。这也就保证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初心”,有了精神寄托,那么生活就不会在空虚。而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状态下,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幸福的具体追求也没有了定义,而孟子保持“本心”追求幸福无疑是一剂定心药。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4]杨国荣.孟子哲学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郭奇勇.孟子儒学的人格境界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儒家幸福观及其对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HB22ZX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苏俊霞(1970—),女,河北无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荣慧强(1996—),男,山西忻州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为了“幸福”的母亲